羅振宇:關于內容付費的8點心得和體會
內容付費不是風口,因為需要比豬強的人才能做,但能看到風口的特質,因為線上付費更便捷、付費意愿更強,而且版權環境在好轉。
3月8日下午,羅振宇宣布對原來的視頻脫口秀《羅輯思維》進行重大改版:
- 第一,由周播長視頻改成單集8分鐘以內的日播音頻;
- 第二,退出其它音視頻平臺,只在羅輯思維旗下的知識服務應用“得到”App獨家更新。
此外,羅胖親自講述了嘗試內容付費1年的心得和體會(見精簡版),并回答了8個內容付費相關的問題(想看到分析過程的,見詳細版)。
精簡版觀點:
- 正如滴滴提供隨叫隨到的專車服務,美團、餓了么提供應有盡有的餐飲服務,知識領域的“知識服務”正在誕生。
- 有能力把知識轉化成好產品的人,將升級成為“知識產品家”。
- 在知識服務領域,“產品思維”比“流量思維”更能打動用戶。
- 值得付費的知識產品,應該能幫助用戶完成“人格躍遷”。也就是滿足用戶“成為更好的自己”的期待。
- 用戶時間碎片化,已是既成事實。用戶選擇用碎片化學習來填充這些時間,是有價值的真實需求。
- 用戶更愿意為“版權型知識產品”付費。以《新華字典》字典為例,商務印書館搶占了漢字字典這個認知后,其它競爭對手再難跟進。
- “得到”無意成為UGC內容平臺,更傾向于深度篩選與打磨內容自營式好產品。
- 知識產品的下一個趨勢,是“智能內容”。中期內,智能音箱可能成為重要的內容入口。
詳細版:
1、內容付費是不是大的風口?
不是風口,因為需要比豬強的人才能做,但能看到風口的特質,因為線上付費更便捷、付費意愿更強,而且版權環境在好轉。
內容付費其實是經歷了多輪迭代的。
- 第一輪,覺得把頭部內容圈起來就能賺錢,但是后來意識到問題,因為在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在被賦能,賦能到極端的用戶就需要一個翰林院,因此有了第二輪迭代。
- 第二輪,找到牛的老師把守信息,不同的牛人在不同的行業分兵把手,如王煜全的產品《前哨·王煜全》、吳軍的《吳軍·硅谷來信》;
- 第三輪,把某一領域的知識做成新時代的版權級的產品。
現在的內容付費,在產品上碎片化,在分發銷售商像出版,在運營上像教育,越來越有產業級的感覺了,如《薛兆豐·北大經濟學課》,當周就達到4萬訂閱。
2、內容付費到底是誰的機會,是大V變現?
先來考慮怎么就出現這個機會?除了移動互聯網付費更便捷等客觀原因,更根本的原因是:
第一,人的生活狀態發生變化,更碎片化,因此需要碎片化的時間來學習;
以往知識匱乏,所以是讀幾萬字,上幾年學的知識交付形式,當代人學習的交付知識的手段更加碎片化。
第二,學習的終身化現象。人類從一開始一直就是愿意為內容付費。
回到整個產業的底層看。原來人們學習都是階段性學習,所以經常會聽到“學成歸來”這樣的詞。但是,現在沒有學成的概念,是終身從事的事業。而新東方就是當時提供了教育業沒法抵達的解決方案,所以這是一個產業機會。
第三,整個社會是跨界學習的,過去都是分科治學,但今天更多的是給外行把你們的事說清楚,目標就是瞄準外行,能不能不讓我聽術語。
之所以出現這個機會,本質是因為底層因素變動,教育、出版、傳媒發生產業板塊之間的松動,羅輯思維做的是類似災后重建的工作。三個產業的邊界在消解,用戶也在發生懷疑,用戶的需求呼喚產業級的解決方案。
我比較反對大V變現,因為產業級的機會就會導致社會分工的形成,必然會有更精細的分工,更密切的協作,因為“分工+協作”一直是人類前進的方向。
共享出行時期,很多人都去做Uber司機,但現在來看,這個行業要不是專業司機,要不就都不干,所以這是一個形成新分工的過程。
這個新分工可能誕生一個新職業,暫且叫“知識產品家”,是專門運營知識產品的人,因此也會誕生知識服務商的新公司,適合作為社會新角色的人也會出來做。
既然做就要,就要考慮能不能為他們掙到超越他們做別的職業掙到的錢。因此,在得到上,不管什么老師來,一年收入絕對不能低于100萬,不然老師不能專心做,不能用心服務我的用戶,平臺會垮掉。
訂閱專欄產品未來是要服務一年的,不能得罪用戶,名聲掃地,危機也伏在其中。因此要做精品化,專業化的產品,不管平臺還是自己,最關鍵的點,專業干就會干的比別人好。
3、內容付費是一門可持續的生意嗎?
這個問題的本質是,在公司級層面,內容付費是可持續的生意嗎?這個問題需要從另外角度重新理解。
從媒體角度看,內容付費是從免費到付費的過程,但是放在出版、教育行業不存在這些變化。
有人說我們的打開率低,其實我們不低,能達到29.3%。況且我們做的是付費內容產品,既然是產品化的問題,那用戶用不用真的那么重要嗎?
“被閱讀(使用)”是媒體人的本能,但是對于產品來說,買一臺單反,用兩次就扔在那,這很正常。商家不對用戶是否成為頂級攝影家負責,產業級的機會只需要對產品負責。
得到的付費訂閱專欄有點像健身房,不讀并不意味著產品不成立。
其實這一輪消費升級,是動能的根本性轉化。過去是在為滿足放縱欲望的需求付費,可是消費升級一定出現在相反的方向,是讓自己變得更好,是約束自己。比如我羅胖開始穿西裝。
當你堆積財富到一定程度,不一定能享受這份財富。買得起房并住得好是需要一定能力的,怎樣讓自己變得更好,是逆著人的欲望走。本質是自我塑造,是反人性的。這是一個像健身卡、馬拉松等讓自己變好的課程開始流行的時代。
內容現在是實實在在的意義,可能就體現在消費價值不一樣,同樣旅行團的人看到的風景不一樣,在體驗消費時代,知識是最實在的意義,而不是流量的價值。
這個產業本身就是成立的,而讓自己變得更好就是逆人性的事情。
比如我們買了機械鍵盤就需要把機械鍵盤的功能全部用盡嗎?不用。這是產品化世界的邏輯,質疑打開率是媒體人的擔憂。得到上單篇文章打開率29.3%,但是業界像公眾號打開率不足5%,再說你買書都看嗎?
因此我覺得可持續性是沒什么可質疑的,需要切換邏輯看這門生意。
4、什么樣的內容適合做付費產品?
付費和免費最大不同是,付費的那一刻你覺得自己是更好的自己。
免費是順著欲望走,是流量的邏輯,所以用戶會跟著大胸妹和標題黨往里走。但是我不欣賞這樣的我自己。因此,付費產品需要做到用戶一旦看到你這個產品,就想到我是一個更好的自我。
我們把這種現象叫作“產生人格躍遷”,即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好。因此不是去不考慮流量,而是讓用戶變好。不要以為好的流量內容就會變成好的付費內容,這是不同的邏輯,關鍵是銷售發生。
5、碎片化學習是不是真學習?
認為碎片化學習不是真學習的人,都是文字崇拜。
“碎片化學習好嗎?
碎片化時間不用于碎片化學習難道拿來打游戲?”
因此我們是根據具體的現實需求,提供解決方案。
人的知識產生本身就是碎片化,知識產生的基本樣式就是碎片化。即使體系化的書也是學到碎片化的點,這就是學習的基本場景。
知識就是把事物抽象之后變成認知能負擔起的信息量。不計成本的做研究是專業學者的事,我們都是為了特定目的才會學知識,當然碎片化學習對毫無目標感的人肯定沒用。
我們不是賣知識,是賣工具,有人買走沒用,有人買走變得成功。碎片化學習,是從求生到求生活之間的橋梁,得到就是碎片化時代的碎片化學習解決方案。
6、市場競爭的關鍵因素是什么?
目前其實市場競爭不大,但這個市場有一個有趣的規律,版權級的產品在未來的市場演化當中會成為唯一入口。
其他市場的剛性約束是市場容量,但是在內容產業,占的不是市場,是認知份額。占住一個認知,其他人就不會進來了。
這個事情出版業已經驗證。出版業的關鍵是你的出版社有多少重印書的版權,中國真正最掙錢的是商務印書館,不是廣西師大和中信。因為有了新華字典,就不會再有人進入。
得到的競爭策略就是占領大家的認知。人都是有認知負擔的,你不能占住用戶的認知,就又進入紅海。因此,現在必須占大山頭,后面會不斷有人進來。
7、怎么看同行里的其他參與者?
我們自己的思路是不把自己看成平臺,而看成造貨的,專業的人負責專業的內容生產,一起造好貨再賣掉。我們打磨產品的時間相當長,閉環并不是在銷售那一環。
而如果是平臺的話,打折促銷常有的事,得到肯定不會干,會得罪用戶。平臺公司最大的問題就是,會覺得流量值錢,而其實原來性質的流量不值錢。
有產品實現銷售就能閉環嗎?不是,這個行業本質是服務業,質量不好會很麻煩。
在互聯網時代,公司有兩類生存方式:
- 第一種是流量連接一切,如微信、Facebook等;
- 第二種是蘋果式的生存,專心做產品和具體服務,賣到一定的數量也會有平臺的屬性。
我認為后一種模式更大一些。做好就能賣很多,做成很大的公司。
8、得到APP的長遠戰略是什么?
互聯網時代做事,很考驗對未來的想象力,未來三五年后是什么還不清楚,但是人工智能一定是未來的方向。姑且叫作“智能內容”,我目前也不知道是啥。但得到正在把內容標簽化,音頻化,將來可以通過聲音搜索關鍵詞獲取。
作者:羅振宇
來源:http://www.cyzone.cn/a/20170308/308857.html
本文來源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創業邦,作者@羅振宇
得到的種子用戶大部分來源以前的羅輯思維的粉絲。所以用戶多少有點為情懷買單的意味。羅胖現在把知識社群慢慢轉變成了知識分發平臺。還是一招險棋!畢竟內容產品可以分發到任何平臺變現(支付已經不是門檻)。為什么要在得到?難道你的粉絲多?調性足?微信要搞付費訂閱、豆瓣、知乎都是你得到有更多內容和平臺運營的能力……
所以得到的產品壁壘在那?
未來視頻也能智能化,為啥一定要取消視頻呢
目前取消也不代表以后不做吧?
根據用戶需求,一步步迭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