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房產互聯網的核心邏輯是什么?
近幾年的房地產行業受到疫情的影響,再加上及時行樂的思想傳播,房地產行業難以發展。作者介紹了過去的房地產網站的情況,了解一下過去的房地產是如何發展的。
這幾年整個房地產行業受疫情和政策的影響,過的都不是太好,不過作為一個“業內人士”,我覺得比大環境更讓我們不安的是過去“互聯網”的方法論在這個行業走不通了,不再所向披靡了。過去房地產行情好,大家怎么做都能分杯羹,現在行情不好,發現不少人都在裸泳。
我們先看看,過去大家都是怎么玩的。
所有的生意都是買進賣出,都講究ROI(投資收益比)。
互聯網的核心商業邏輯也一樣,買入流量,賣出流量,俗稱:流量分發。
在PC互聯網時代,百度靠技術先發優勢,占領了流量第一陣地:搜索引擎,然后把用戶的需求(搜索關鍵字),分發(賣)給廣大的商家。
而這些商家中除了我們容易理解的實體商戶外,還有大量的互聯網流量經銷商(高級流量販子),他們從百度低價買入流量,然后在某個垂直領域分發大賺特賺。(本質是通過產品降低某個垂直領域商家的投放門檻,提高轉化率)
下面有請第一位玩家出場。
01
房產領域最典型的代表:搜房網。
最早、美股上市、曾經一呼百應,已經退市,到現在半死不活。
搜房網是一家房產領域的互聯網媒體,類似新浪搜狐房產板塊,它能脫穎而出,一方面垂直往往代表更專業,也有先發優勢(搶先占領用戶心智),另一方面,它做好了新房樓盤字典(貌似行業里沒人這么說過),也就是說,解決了新房用戶買房找房(搜房)的痛點。當然還有他乘上了移動互聯網和中國房地產黃金期的風口。
那它為啥又突然隕落呢?
搜房網無疑是非常勇敢的,嘗試過多次的轉型(比較典型的線下開門店賣二手房,直接做裝修業務…),卻都以失敗告終,有人會說為啥非要去趟線下的渾水,躺著數錢不香嗎?
其實,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作為一家房產垂類媒體,實際的增長空間很有限。搜房的業務主要依賴兩個方面獲得增長:
一方面依賴新房樓盤字典獲得自流量;
另一方面依賴買入流量做分發。
房產交易是低頻的,自流量本就有限。隨著市場的發展,水漲船高,上游流量的成本也越來越高,依賴買量獲得增長,既不劃算,又不可持續,還受制于人。
作為一個互聯網平臺,如果規模不能突破(話語權,買量成本,如何對抗房地產的周期性),企業就建立不起護城河,風雨飄搖,一吹就倒。
所以在轉型不成功以后,貝殼來了,移動互聯網投放成本劇增也來了,抖音,微信,把流量吸干了,房地產去杠桿,房住不炒也來了,新冠疫情也來了…
很早幾年,我想公司高層已經看到了ROI非常不理想,所以投入逐年減少,前端用戶活躍減少,商業化線索質量下降,收入也減少,陷入了墜落的漩渦之中。
02
接下來有請第二位玩家。
58同城,它是百度非常典型的流量經銷商,從百度買流量,在當時各種不值錢的流量,然后分發到各行各業,名曰“分類信息網”,據說他們老板說過,58同城就是要把電線桿子上的小廣告搬上網(多么深刻的洞知)。搬家,租房,招工,保潔,開鎖,堵漏,二手等等。58同城幾年前也從美股退市了,退市前營收也有約200億,雖一路走來,非常波折,但個人認為基本面還是向好的(比較抗壓)。
58同城的房產板塊主要是來自收購的安居客和母公司原有的房產板塊,一直以來也做著兩套體系的融合。本質上還是流量分發的生意,業務邏輯和搜房網區別不大。但業務上和搜房網比起來,尤其是二手房業務(賣給經紀人端口)做的好很多。
同樣是流量分發,面臨同樣的寒冬周期,58同城的優勢就在于它不是一個單獨的垂直分類,而是多品類信息平臺,也就是說他采購流量再分發時更劃算,選擇余地更多,同時對于整個平臺來說抗周期風險的能力也強。
但是還是存在一些比較關鍵的問題沒有解決,比如轉化率問題,58同城面向的用戶群主要是低收入群體,買房的高凈值人群覆蓋不足(家政業務可能在彌補這個問題);二手房最關鍵的真房源,房源覆蓋問題。
如果這個行業里面,經紀公司都是中小公司(當前新房市場轉向買方市場,新房分銷大行其道,所以經紀公司就顯得更加重要),一家流量分發平臺,會過的無比舒服,但事實是現在做流量分發的都只能是吃別人剩下的,被誰剩下的?
03
有請第三位玩家。
誕生于大經紀公司鏈家的貝殼。
貝殼上市后,巨大的gmv和營收,讓行業里每一位大佬都把頭向他看齊。一家第一市占的經紀公司,在發揮它的影響力。而最讓互聯網人吃癟的是一個傳統企業告訴資本市場,我是以互聯網的方式成功的…
我之前的文章有說過,貝殼的成功,本質上是鏈家多年來扎實的,科學的經營管理上的成功,貝殼只不過是用互聯網的方式,既講故事,又解決財務風險(平臺與商戶,隔離了線下重資產風險),從而讓資本市場認可。當然我這樣說不是說貝殼不牛x,只是想讓跟隨者(我自己)看清本質:我們以為的互聯網離開線下,不解決問題。
貝殼不是流量分發的邏輯,而是門店運營、經紀業務管理的邏輯,鏈家在中國房地產黃金發展的20年里,做出來現在的成績來。
搜房網能做成新房樓盤字典,因為新房只是小區,數據量小,公開資料也多,開發商也愿意付錢。
而二手房的樓盤字典,真房源,全房源,離開人的維護則很難成功。而更難的是不同公司,不同經紀人之間因為不信任,自我保護產生的數據鴻溝。
貝殼做到了真房源,全房源(比別人全),它自己也就成了流量的中心(于是它也有了流量分發的想法,這里不展開了)。
04
還有第四位玩家,房多多,曾經也是風風火火,它一直在c端沒有做起影響力來,最早吃了新房分銷的肉(惠州新房的深圳客,后面更大的新房分銷市場也沒有競爭過幾大經紀公司),嘗試過非常激進的去中介的二手房電商模式,現在一直在做經紀行業的賦能,saas,不溫不火吧。
05
最后一位玩家,幸福里。
一直以來,從產品形態上,和上面的搜房網,58同城沒有做出差異來,跟在別人后面,走得還是流量分發那套邏輯,一旦投入受限,KPI滑落谷底?,F在的幸福里據說承接了抖音的房產運營。
之前我在抖音上看懂車帝做的內容(各種測評,比賽,讓廠家充值)不錯的時候,我就在想幸福里是不是也應該這樣?但是我覺得做可以小范圍嘗試,但肯定難以支撐很大空間的想象。因為汽車行業太獨特了,高科技,消費品市場,廠家,品牌,公關,男性用戶,不斷升級的產品,適合內容消費生態(當然懂車帝玩的有點大,有的廠商可能受不了)。而房產,太分散了,非標,開發商坦白說沒信心讓你測評,二手房業主也不可能吧,即使測評了,房子還咋賣(目前也有一些初創的團隊在做房產評測,戶型,光造等,效果也不錯)…
06
綜上,從過去看,傳統的房產互聯網獲得流量的核心邏輯筆者認為就是以下2點:
- 提供內容:樓盤字典,真房源,滿足客戶找房的需求;
- 讓客戶來看內容:流量分發,低價批發獲得流量,然后高價分銷給中小商戶。
在互聯網的世界里(信息的海洋里),想要獲得流量(關注),競爭的是信息的質量(內容)。想要賺錢就得做好流量分發(把流量賣掉,所謂的商業化)。
但如果想打敗鏈家,只做流量是不夠的,你需要思考如何構建一套體系:讓服務者賺更多的錢,讓消費者花更低的費率完成交易。
作者:李海鵬;公眾號:一條產品人
本文由 @李海鵬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我愛我家呢
他是一家區域性的頭部傳統經紀公司,屬于生態中的商戶,流量的消費者。守住老本行,提高運營效率是關鍵。擁抱信息化就好,不要考慮做互聯網平臺。如果有想法,就單獨做,等一身信息化做好后,把資源獨立出來,聯合中小經紀公司和貝殼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