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就愿意為知識付費了呢?
不要簡單以為,有好的內容就可以收費,消費在升級,用戶的理性也在升級。
去年開始羅輯思維率先試水知識付費模式,把重心從社群電商轉移到知識服務商,推出了「得到」,現在上面的付費訂閱產品做的風生水起,本人也是重度用戶,訂閱了9個專欄,平均每天在線時長100分鐘左右,超過了微信。
在線時間雖長,從價值上看還是比不上微信和淘寶,因為大部分時間花在聽音頻上面,沒有操作上的交互,時長轉化的想象空間有限。不過這些依舊掩蓋不了高粘性的產品價值。
《未來簡史》里有一段話:
如果想讓人相信某些假想實體,就要讓他們犧牲一些有價值的東西。犧牲令人越痛苦,他們就越會相信犧牲奉獻的對象確實存在。
沒有什么比錢更有價值了,雖然犧牲了規模迅速爆炸的速度,但換來用錢投票的用戶是最精準、最忠誠的,這就是付費模式的優勢。
知識付費的風口來了嗎?
從消費升級的角度去看,羅胖有個定義
需求分兩種:
滿足欲望,比如開個餐館。
實現自我,比如去健身房。
消費升級實際上是完成需求上的切換。
在知乎也看到對消費升級的一個很到位的分析:
消費升級本身。培養一個貴族需要三代人,積累升級了的消費習慣也需要一個過程。而經過了20年的高速經濟發展,消費的輻射效果已經很明顯,該吃的館子都吃過了,該買的牌子也都買過了,該去的地方也都去過了,量的覆蓋已經足夠,質的提升就水到渠成。
質的提升也包括實現自我。
其實知識付費并不是一個新認知,買書、買雜志、聽課都需要花錢。準確來說,這一輪知識付費是想強調在消費升級的推動下,只要提供的內容能夠滿足實現自我的欲望,就會有更多的用戶愿意花錢買單,并且有更多的用戶會主動需尋找這樣的好內容。
隨著后續微信付費閱讀的跟進,知識付費似乎已經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的風口特質。
還有分蛋糕的機會嗎?
知識付費的大蛋糕,「得到」已經咬了一大口。當然,還有一大塊預留給微信。
不同的是既然定位于用戶的“翰林院”,在內容質量和獲取效率上,「得到」一定會優于微信。
近期羅輯思維視頻節目的大改版也證明了這一點,從周更變成日更,時間也被砍到5-8分鐘,將碎片化的高效學習模式走到底。
但「得到」畢竟一個平臺性的知識服務商,雖然目前每推出一個新的付費產品,打磨時間至少是半年,產能很低??蓮拈L遠看,借著風口的助力,產品多樣化不可避免,多樣化導致臃腫,臃腫的結果必然會使知識獲取效率下降。
就拿我說,現在已經產生了信息過載的焦慮,碎片化的時間已經不足以消化所訂閱的內容。
不過「得到」一定會極力避免這個情況,在知識品類上會有意克制,不會脫離讓大部分人都能夠「看的懂,還有用」的知識范圍。
如果上面的分析成立,這里面就存在一個切賽道的機會,即,那些特定行業的「有門檻、也有用」的專業知識,同樣以碎片化的產品形態進行打磨和包裝,比如《餐飲創業前的十節課》、《化妝品店長晉升5條路》,目的是覆蓋到「得到」兼顧不了的用戶群,作為「小得到」去提供垂直行業的優質知識服務。
抱歉這個風口,“豬”飛不起來。
這個“豬”并沒有歧視的意思,只是想說這輪知識付費創業機會,依舊在大V手中。
上周有個朋友很激動的找到我聊(由于我運營了一個MBA同學迭代群,人不多,但有固定的內容輸出,活躍度較高),他想拉我一起做收費社群。下面截幾段他的一些想法,應該反映出了在所謂「風口」面試一類人的普遍心態:
簡單來說,要么本身具有影響力,要么具有資源整合能力去制造影響力。
而本身已經錯過微博、微信流量紅利的個人,想去搶知識付費的紅利,哪怕你起的再早,抱歉,真沒有機會。
何況除了影響力以外,知識付費是一門生意,所以你必須得想清楚:
提供的知識服務形式是一個什么樣的確定性服務。
適用群體、更新方式、持續周期、知識要點,從一開始就要給用戶看到全貌,而不像自媒體一樣靈活自由。
如何將一整套知識揉碎,重組,形成新的適用于碎片化學習的知識體系,并體現其專業性和權威性。
能夠給予用戶什么預期,就像一面鏡子,用戶能否通過產品形態清晰看到實現自我后的畫像。
總之不要簡單以為,有好的內容就可以收費,消費在升級,用戶的理性也在升級。
作者:思考菌,微信公眾號:secondthought
本文由 @思考菌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得到賣的是知識嗎?只是人而已
不建議把羅胖看得太重,他也只是個商人?!读_輯思維》改版的出發點可能更多是出于對他的利益,而非用戶。你居然訂閱了這么多專欄。我只訂閱了“薛兆豐”的課。因為我不懂且當下需要,而其他專欄我不懂但是當下不需要。 我一般是懟起來一起聽的。 不是聽他的結論,而是聽他怎么得出結論的,所以聽的慢還會反復聽。
是的,他只是個商人,薛兆豐的課很值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