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紅書,崛起的吃瓜洼地
這種看似透明的信息共享,真的為我們帶來了價值,還是僅僅滿足了我們的好奇心和窺探欲?
完了,我已經忘了來小紅書搜什么來的了。
事情是這樣的,這幾天我在姐妹群點開了某大廠高管八卦,并在評論區留下了一些見解。
經常被大數據玩的人都知道,它總能根據你的喜好來推送內容,果不其然,今天我一打開小紅書,頁面上就彈出了許多關于大廠的爆料帖子。
我原本只是想搜大廠工作注意事項,沒想到你卻想告訴我大廠保命的指南。看到這里,我不禁想問,現在的大廠環境都這么差了嗎?
在一篇名為《大廠人現狀:每天提心吊膽》帖子下面,高贊評論似乎都在傳遞同一個信息:大廠工作,慘過做雞。
這些人到底都在打什么螺絲啊,這么難擰?就這樣,帶著一肚子的疑問,我深入鉆了進去。
現在的我,已經迷失在琳瑯滿目的八卦信息與行業內幕爆料中,找不到回去的路了。
一、行業內幕,觸發流量密碼
某員工在鵝廠工作5年后發現,這里有數不盡的聰明人,拿著好資源卻沒有耐心沉下來做好一件事。
為什么說加入阿里是我最后悔的決定?一位博主通過上中下三篇的連載,記錄了自己從被挖角、面試、實習到最終毅然離職的心路歷程。
互聯網大廠的瓜,多數從員工個人視角出發吐槽公司的卷,人際關系的冷,一種不接受任何批評的假裝專業。
對于這些爆料,吃瓜群眾的態度大致分為三種:
- 鼓勵派給予同情和支持,為他人的解脫感到欣慰。
- 中立派覺得,盡管工作辛苦,但收入可觀,團隊的好壞取決于個人,建議不要因為個別不良體驗就對整個公司失去信心。
- 質疑派則認為,博主可能在利用負面經歷吸引流量,盡管公司環境看似糟糕,但這份工作經歷卻被當做”小光環”展示在個人主頁。
行業內幕似乎天然帶有流量,爆料內容仿佛成了一種吸引關注的手段。在醫美行業,這種現象更為明顯。
小紅書上的醫美內幕,多由行業從業者或前從業者分享,他們自詡為“資深人士”、“十年行業經驗”、“離職后無話不談”,揭露行業內不為人知的陷阱。
許多賬號在認真回答問題的同時,也會置頂推薦私下交流的可靠名單。對許多人來說,行業內部人士指出問題并提供專業服務,似乎是一種很自然的信息分享。
然而,當類似操作變得司空見慣時,人們很容易對內容的真實性產生懷疑,并對博主的真實意圖保持警惕。
“你不知道的行業內幕”、“一人說一個行業內幕”這樣的話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流行起來。最高峰時,評論兩三萬,點贊收藏均超6萬。
在瀏覽了近30條同主題內容后,我發現許多創建行業內幕內容的博主,包括分享日常的生活博主,做好物測評的薅羊毛博主,他們平時發布的內容流量并不高,但“一人說一個行業內幕”這樣的帖子卻能引起廣泛關注。
一位中央空調供貨商平時的分享內容點贊大多都在個位數,但他個人主頁總獲贊和收藏加起來2.7萬中,有2.6萬來自那條行業內幕的帖子。同樣,一位銷售流量卡的博主,3.5萬的獲贊和收藏中,有3.3萬來自這條揭露行業內幕的內容。
在“行業內幕”這詞條下面,匯集了各行各業的分享,“商場里的衣服三千,成本一折”,“小餐館的蔬菜一般不洗”,“二手車差的優先賣給親戚”“藥店買藥,不要咨詢”…看完這些,你真的會懷疑,是不是“不管啥行業,有良心的都掙不到錢”。
二、素人瓜,比明星爆料吸睛
良心難評,但可以的確定的是,在不知不覺中,行業內幕爆料的流行,已經在無意中培養了一種“爆料文化”。
特別是當內幕爆料成為獲取關注的捷徑,更多個人開始從被動接受瓜料,轉向主動分享自己的私事,甚至是未經證實的信息。
曾幾何時,我們關注的焦點是那些光鮮亮麗的明星八卦,而今在小紅書的瓜田中徘徊,我們追逐的已是普通人的瓜。
給出短短一句”離異男上司與人妻下屬的驚天大瓜”的含瓜量爆表標題,就足以吸引無數雙眼下沉單位瓜地,一探究竟。
原本以為只是以為“隔壁部門實習生居然是副總女兒”的職場爽文,沒想到最后變成“看我如何實時爆料領導張”的連續劇。
5月15日中午12點,這名“職場瓜農”,放出關鍵信息:我們正忙碌工作,隔壁卻傳來爭吵,實習生被領導欺負憤然離去,領導似乎在動用關系,究竟發生了什么?待我午休時探聽,稍后更新。
同日下午,爆料者繼續放出后續:大概是領導張總找實習生的茬,當面冷嘲熱諷,背后中傷,今天因強制要求女孩加班,女孩終于爆發回擊。
到了5月16日,博主詳細更新了不少細節:副總坐在公司走廊門口的長椅上;副總憤怒地揪住張的領子,幾位中層領導正在勸解;上通勤車后,多數人都在諷刺領導張……最后還溫馨提醒,自己已四處打聽,目前沒有最新內容,有了再更新。
吊足胃口,這一等就是小7天,最終領導張來收拾東西,態度謙卑地與大家告別,被下放了….故事都要結尾了,評論區還有人在追,這是下放到哪了。
職場小劇場堪比電視連續劇,素人瓜比明星爆料更加吸睛。從化妝間震碎三觀的瓜,到宿舍里頭為了不軍訓把澆在腿上的瓜,再到老一輩的思想保守,行為開放的炸裂瓜…這里的瓜,有雅有俗,有深有淺,上有領導同事,下有隔壁鄰居,還有自己的隱私自爆…
只要用小紅書自帶封面,編輯一張西瓜圖,瓜就從四面八方趕來了:黑幫男人愛上我,我差點成壓寨夫人;在某交友app上刷到我媽;開黃腔聊男歡女愛那些事……
普通人的瓜,只要情節足夠跌宕起伏又戲劇張力,同樣能夠引發關注狂潮。就是要警惕隱私侵犯、故事夸大或編造,以及這種文化可能對用戶注意力和價值觀造成的潛在扭曲。
三、吃瓜文化,科學還是沉迷?
吃瓜的本質是一種信息交換??茖W家認為,我們天生愛八卦,這種傾向幫助我們的祖先生存下來,所以一直延續到了今天。說到底,八卦是人類的本能,并沒有什么不對。
然而,在信息流和短視頻盛行的今天,小作文和段子逐漸成為主流的傳播形式。人們對內容真實性的關注度越來越低,轉而沉迷于追求新奇和刺激,以滿足多巴胺的釋放。
諸如“醫院辭職后才敢講的真話”、“一人說一個醫院八卦”、“來分享你們醫院的新聞”、“產房24年前的瓜”等話題,都能在小紅書上引發熱議。
醫院作為救死扶傷的場所,背后隱藏著無數不為人知的故事,人們對這些內幕的渴望,源自于對未知的探索和對真相的追求。
醫院工作者的“真話”“八卦”,往往被認為是揭開醫療行業神秘面紗的關鍵,這種揭秘的快感讓人們對這類話題趨之若鶩。它們不僅僅是故事,更是一扇窗,讓人們得以窺見平時難以觸及的醫療世界。
不過,這種對醫院內幕的迷戀也引發了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未經驗證的內幕消息可能會誤導公眾,造成不必要的恐慌或誤解。過度消費這些話題可能會侵犯個人隱私,甚至損害醫療行業的形象。
例如,醫生私生活怎樣,在手術臺上愛開什么類型玩笑,為何外科醫生渣男多等話題,在小紅書上熱度還是很高的。這種現象有時可能會無意中導致對醫生群體的某些刻板印象,而沒有充分考慮到每個人的獨特性和職業內的多樣性。
對他人事件的”代入感”體現了人類的同理心,但當它變得過于極端,導致忽視其他當事人的感受,就會變成偏執、片面,甚至荒謬。
尤其當內幕爆料越來越多,素人八卦被當作流量密碼,我們不得不思考:這種看似透明的信息共享,真的為我們帶來了價值,還是僅僅滿足了我們的好奇心和窺探欲?”
這兩年特別流行的PDF爆料現象,也反映出類似的問題。爆料者關注于內容的精心編排以吸引注意力,而吃瓜者更關心的是自己是否跟上了潮流,展示自己的信息獲取能力。
在“情感判官們都判不動了”種種戲謔調侃背后,其實始終隱約藏著一個嚴肅命題,那就是,作為天生八卦群體,到底要如何科學吃瓜,良心才不會痛?
微博一度是爆料的發酵地,小紅書憑借高漲的用戶活躍度亦不遑多讓,逐漸成為新的吃瓜陣地。面對信息洪流,我們是否僅為好奇心所驅,還是能成為真相的守望者?這是更值得吃瓜者們玩味的問題。
作者:脫落酸
來源公眾號:新摘商業評論(ID:xinzhainews),年輕的新商業科技媒體。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 @新摘 授權發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