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的 iPhone 時刻:與 iPhone 無關,但與你我密切相關

0 評論 1149 瀏覽 0 收藏 28 分鐘

2007年,喬布斯的iPhone開啟了智能手機的全新時代。而今,我們或將目睹另一場科技變革——AI的“iPhone時刻”。這一次,變革的焦點不是某款設備,而是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滲透進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從英偉達的黃仁勛到特斯拉的馬斯克,再到OpenAI的Sam Altman,這些科技巨頭正引領我們走向一個全新的AI紀元。本文將帶您領略這場正在上演的科技盛宴,探索AI如何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新引擎。

歷史對于人類科技發展進程的記憶,其實往往是集中在某些閃光的瞬間。

PART-01 AI 的 iPhone 時刻,不再屬于 iPhone

能夠在智能手機上閱讀到這篇文章的讀者,無一不直接或者間接受惠于 iPhone。

2007 年 1 月 9 日,在一場舉行于美國舊金山 Moscone Center 的 Macworld 活動上,喬布斯發布了初代 iPhone。從此,以 iPhone 和它所代表的智能手機為載體,一場在真正意義上改變了世界的新一輪人類科技史發展進程,正式開啟。

即使是用「劃時代」來形容 iPhone 在人類科技史的地位,也毫不為過。

時間來到 16 年后,iPhone 本身作為一個成績斐然的商業資產,依舊存在于蘋果公司的產品更新序列中,它擁有更好的芯片、更強的功能,以及更貴的價格——但是,喬布斯帶給 iPhone 的歷史光輝,卻被另外一位具有巨大影響力的行業領導者、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所致敬、銘刻和闡釋。

2023 年 3 月 21 日,在英偉達一年一度的 GTC 大會上,針對 OpenAI 旗下 ChatGPT 給整個 AI 行業帶來的巨大影響,黃仁勛表示:

一個嶄新的計算平臺已經被發明出來,而 AI 的 iPhone 時刻已經開始。

就這樣,以這場大會為節點,「AI 的 iPhone 時刻」成為一個行業熱門詞匯。

而考慮到 iPhone 這個名詞本身所指代的革命性意義,以及 AI 的長期發展對于一個關鍵技術質變點的強烈呼喚,這個詞匯迅速得到了行業的廣泛認同,而整個科技行業對于 ChatGPT 的關注和對它的潛在行業影響力的重視,也隨著「AI 的 iPhone 時刻」這個詞匯到達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當時,ChatGPT 的誕生也僅僅不到半年的時間,而它的發布過程也并不像 iPhone 那樣被一家類似于蘋果這樣的備受矚目的科技巨頭來做背書,也沒有類似于喬布斯這樣的營銷天才來精心安排。

回過頭來看,2022 年 11 月 30 日,由 Sam Altmam 擔任 CEO 的 OpenAI 僅僅是選擇在官網上不動聲色發布了 ChatGPT,沒有任何的線下儀式——然后,在短短幾個月時間里,ChatGPT 如同星火燎原一般,徹底火了。

當然,對 ChatGPT 的行業重要性擁有深刻認知的,除了黃仁勛,還有馬斯克。

2023 年 5 月 16 日,在出席特斯拉年度股東大會之后,特斯拉 CEO 馬斯克接受了美國媒體 CNBC 的訪談。

他在訪談中揭露了自己與 OpenAI 的關聯,比如說:他本人其實正是 OpenAI 的發起人和命名者,投入了 5000 萬美元左右的資金,而且在人才的招募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比如 ChatGPT 背后的核心技術人員 Ilya Sutskever 正是由馬斯克從 DeepMind 招募而來)。

在這次訪談中,馬斯克也談到了特斯拉和 ChatGPT,他表示:

我認為特斯拉也會迎來一個所謂的「ChatGPT 時刻」,就算不是今年,我認為也不會遲于明年。突然之間,300 萬輛特斯拉汽車可以自己駕駛……然后是 500 萬輛,然后是 1000 萬輛……

如果我們顛倒彼此的位置,特斯拉來做一個輸出結果不弱于 ChatGPT 的大語言模型,而微軟和 OpenAI 去做自動駕駛,我們把彼此的任務互換。
毫無疑問地,我們會贏。

從馬斯克接受采訪時的話語來看,很明顯,在他的定義中,特斯拉的「ChatGPT 時刻」指向的是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業務。在馬斯克看來,特斯拉的自動駕駛也會迎來一個非常關鍵的時刻,到時候,它會像 ChatGPT 一樣迎來一次爆發和質變。

基于馬斯克在整個科技行業的巨大影響力,尤其是他所任 CEO 的特斯拉在自動駕駛行業的領頭羊角色,如今,「ChatGPT 時刻」往往被自動駕駛行業所引用,并被各家普遍指向為「自動駕駛在某一天能夠真正實現的時刻」。

于是,自動駕駛的 ChatGPT 時刻,也成為一個行業在預期層面熱衷于討論的話題。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馬斯克提出「ChatGPT 時刻」這個詞匯的兩個月后,他就在 2023 年 7 月宣布成立了一家目標為「理解宇宙的真實本質」的 AI 企業 xAI;而從業務層面上看,這家企業與 OpenAI 存在著某種對標和競爭關系——在馬斯克的執掌下,xAI 已經推出了 ChatGPT 的對標產品 Grok。

而到目前為止,該公司最新發布的重大動態是:

2024 年 5 月 26 日,它宣布完成了高達 60 億美元的 B 輪融資。

當然,在 xAI 快速成長的同時,Sam Altman 領導的 OpenAI 也在商業合作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突破。

其中,2024 年 6 月 10 月,蘋果在 WWDC 活動上正式宣布了與 OpenAI 的合作,通過這一合作,蘋果將 ChatGPT 的能力(基于 GPT-4o,包括圖像和文檔理解)整合到 iOS、iPadOS 和 macOS 的體驗中去。這個業務動態本身,也可以意味著 iPhone 也在擁抱 ChatGPT,如果強行命名的話,仿佛此處也應該存在一個所謂的「iPhone 的 ChatGPT 時刻」。

但遺憾的是,世殊時異——即使有 ChatGPT 的加持,屬于 iPhone 的歷史高光時刻也早已遠去了。

畢竟,不同的賽道,在歷史長河中呈現出的變遷方式,往往不同。

比如,iPhone 在初代產品誕生之時就已經備受矚目,后來經歷了三次迭代之后,憑借 iPhone 4 的驚艷產品體驗創造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度,此后更是一路直上,為蘋果的萬億市值立下汗馬功勞。

當然,智能手機領域的戰爭精彩、殘酷,卻又無比短暫;無論如何,屬于這個領域的精彩故事,已經基本結束。

PART-02 馬斯克與黃仁勛之間的三個歷史切片

與 iPhone 和以它為代表的智能手機賽道相比,AI 這條未知的道路過于漫長,也過于泥濘,但實際上,屬于它的精彩才剛剛開始——其中,就過去十余年的發展而言,這條路上最精彩的故事是自動駕駛。

同時,從汽車行業的角度來看,對于自動駕駛的擁抱,也成為了汽車智能化的關鍵一環;而不得不強調的是,以蔚來、小鵬、理想為代表的中國新勢力車企,無疑也已經成為這一波自動駕駛在商業落地層面的重要角色。

考慮到這一輪自動駕駛與 AI 之間的深刻關聯,特斯拉和英偉達這兩大科技公司的掌門人——馬斯克和黃仁勛,成為了這個故事的兩大關鍵主角。在過去十年間,他們二人用各自的方式推動了 AI 與自動駕駛的共同發展。

關于馬斯克和黃仁勛幾個歷史切片,依舊值得回顧。

第一個切片是:馬斯克和黃仁勛唯一一次在一個面向公眾的公開舞臺上同臺亮相。

當時的背景是,2015 年初,英偉達剛剛發布自家的第一代自動駕駛計算平臺 DRIVE PX,而黃仁勛正在努力為這一領域尋找潛在的客戶群體,特斯拉正是它瞄準的第一個客戶。與此同時,特斯拉雖然已經在自動駕駛業務上與 Mobileye 達成了合作,但是雙方合作不暢,因此特斯拉也在尋找新的供應商。

于是,黃仁勛和馬斯克都在需求雙方合作的可能性。

2015 年 3 月 18 日,在英偉達當年的 GTC 大會主旨演講的收尾環節,黃仁勛請來了當時正在全力推進特斯拉自動駕駛業務的馬斯克,雙方在舞臺上進行了一場關于 AI 和自動駕駛發展的對話。

在這次訪談中,當雙方談到 AI 對人類的潛在影響時,馬斯克表示,AI 的確有可能比核武器更加危險,但是人們不用太擔心自動駕駛,因為這是一種更加狹義的人工智能。而在黃仁勛問到自動駕駛的實現路徑時,馬斯克表示:

你需要一些硬件基礎,比如說傳感器和計算設施,然后你可以持續更新軟件,至少特斯拉可以如此,因為它是一直聯網的,然后車的功能就可以不斷提升……如果要實現自動駕駛,我們需要更大的傳感器組合和更強的計算能力……

馬斯克還在這次訪談中提到了自動駕駛實現所需要面臨的監管問題:

即使到了汽車絕對比人安全的那一刻,我們仍需經歷兩到三年的時間,監管者才會允許這種情況發生。因為他們想要看到大量的統計證據。它不僅要和人一樣安全,而且要安全得多。
我認為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是「影子模式(shadow mode )」,也就是對眾多情況下計算機的決策是否會發生車禍進行大量樣本的判斷,從而通過數據說服監管部門。

此處需要注意的是:此后在特斯拉自動駕駛發展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影子模式」,其實在 2015 年 3 月份之前,就已經出現在馬斯克的構想中。

第二個歷史切片,與 OpenAI 相關。

2016 年 8 月,黃仁勛來到 OpenAI 位于舊金山的辦公室,并且在馬斯克(當時的身份是 OpenAI 的發起人)的見證下,向 OpenAI 團隊交付了世界上第一臺英偉達 DGX-1 超級計算系統(該超級計算系統在 2016 年的 GTC 大會上正式發布)。

在這個超級計算系統的外殼上,黃仁勛用馬克筆寫道:

To Elon & the OpenAI Team! To the future of computing and humanity. I present you the World‘s First DGX-1!(致 Elon 和 OpenAI 團隊!致計算和人類的未來。我為你們呈上全球首臺 DGX-1?。?/p>

而作為回應,馬斯克則用一句 Thanks 表達了謝意。

有意思的是,當時的背景是:英偉達和特斯拉之間已經就自動駕駛芯片的合作達成了協作,雙方正處于合作的蜜月期——但需要強調的是,由于特斯拉已經在 2016 年初就開啟了自研芯片的工作,所以特斯拉與英偉達之間的分道揚鑣是注定的。

第三個歷史切片,則是馬斯克和黃仁勛之間的一次隔空對話。

2018 年 8 月,在一次財報電話會議中,黃仁勛回應了關于「特斯拉自研自動駕駛芯片」的提問。他談到了自動駕駛芯片和軟件棧的難點,然后對馬斯克隔空喊話說:如果最終不是你們想要的樣子,可以給我打個電話,我會非常樂意幫忙。

對此,馬斯克也在推特上回應說:

英偉達做出了非常棒的硬件,對黃仁勛和他的公司有很高的敬意;但我們的硬件需求非常獨特,需要跟我們的軟件緊密地匹配。

那時候的馬斯克和黃仁勛,已經注定要在自動駕駛芯片的合作上分道揚鑣了。

以上三個切片,是馬斯克和黃仁勛在過去十年間分別帶領特斯拉和英偉達在 AI 和自動駕駛行業前行的縮影,當然,二人依舊關系很好——而且,非常幸運的是,在此后的 AI 和自動駕駛發展浪潮中,馬斯克和黃仁勛都在繼續以行業領導者的身份參與其中,并且扮演了關鍵角色。

有意思的是,在特斯拉的探索和帶領下,BEV + Transformer、端到端相繼成為自動駕駛行業的參與者(包括中國車企)進行算法演進時的共同范式;而英偉達的 Orin 計算平臺,則為包括中國眾多車企在內的自動駕駛從業者提供了端側算力基礎。

當然,在 AI 和自動駕駛的賽道中,英偉達和特斯拉的故事還將延續下去。

PART-03 一個科學家的「星光璀璨的重要時刻」

在歷史發展的宏大敘事面前,個體能夠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這固然是一個因人而異的問題,但對于 Andrej Karpathy(本文簡稱 AK)這樣的計算機科學家來說,他也在歷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縫隙中,努力地尋找到自己的歷史坐標,并且幸運地收獲了屬于他個人的高光時刻。

AK 出生在斯洛伐克,15 歲隨家人來到加拿大,并在 19 歲年進入到多倫多大學的計算機專業學習,并在這里遇見了他在 AI 領域的重要引路人——著名的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能領域專家、后來的圖靈獎得主、有著「深度學習之父」之稱的 Jeffery Hinton。

到了 2012 年 6 月 ,當特斯拉 Model S 正式開啟量產交付之后,AK 已經完成碩士學業,并且在斯坦福大學攻讀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師從另外一位 AI 領域的大神李飛飛,專注于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和深度學習領域。

當時,在特斯拉看到 Model S 發布之后,25 歲的 AK 喜愛不已,他非常迫切地希望自己擁有一輛 Model S,并表示「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希望自己是一個有錢人」。

當然,AK 很早就是馬斯克本人的迷弟。當時,他甚至在推特上毫不掩飾地表示,他對馬斯克產生了一種激賞(Man-Crush)。

不過,在 2012 年秋季, AK 與馬斯克并無交集,他也并沒有多少空閑時間去研究 Model S——畢竟,他要在導師李飛飛教授的指導下,參與到本年度的 ImageNet 圖像識別競賽的具體事務中。正是在這一年的 ImageNet 大賽中,AlexNet 脫穎而出,并正式開啟了這一輪 AI 爆發熱潮。

可以說,AK 是當時離這起浪潮的爆發核心最近的幾個人。

2015 年 1 月 ,著名的《連線》雜志發表了一篇以 AK 本人為主角的文章,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通過自己的學習,AK 在 ImageNet 競賽中戰勝了 Google 打造的面向圖像識別的深度卷積神經網絡系統。

這篇文章被馬斯克在 Twitter 上轉發——這成為馬斯克注意到 AK 的開始。

2015 年 3 月,在英偉達 GTC 的主旨活動中,AK 與黃仁勛一起,向現場觀眾展示了一個非常有新意的 AI 應用:識別一張圖像,再生成一個描述圖像的句子。同樣是在這場主旨活動中,馬斯克也登臺,與黃仁勛進行了一次對話。

這是 AK 第一次離馬斯克如此之近。

不過,馬斯克與 AK 真正有機會共事,要歸結到 2015 年底 OpenAI 的正式成立。OpenAI 成立時,AK 剛剛博士畢業,他以創始成員的身份加入 OpenAI 并待了一年多的時間。

至于 AK 為何選擇在 2017 年 6 月加入特斯拉,在一次采訪中,AK 是這么說的:

當我在 OpenAI 工作兩年的時候,我已經做了十年的研究,包括碩士、博士和 OpenAI 三個階段。我花了十年的時間,基本上都是在學術框架下去讀論文、訓練神經網絡。
那個時候,我覺得有點焦躁不安。因為我意識到,這些算法非常強大,可能會在社會上解決一些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希望在這個方面扮演更加積極主動的角色。

所以我就開始看各種不同的機會,包括創業公司之類的。恰好這個時間,我遇見了這么一個情況:OpenAI 當時也是屬于整個 Elon 布局下的一部分,有時候我會跟他探討關于特斯拉的一些問題,我也在幫助 Autopilot 遇見的一些問題做咨詢。

我意識到,他們基本上正在解決的是一個深度學習計算機視覺的難題,這個難題是決定產品能夠正常運行的關鍵。我對這個事情提起了興趣,但當時只是一些咨詢工作,我也會跟團隊溝通。

而當我開始感到焦躁不安的時候,Elon 找過來了,他說你已經為團隊做了一些咨詢,你是否有興趣真正加入特斯拉并領導整個計算機視覺團隊和 Ai 團隊,從而讓車能夠動起來。

所以其實 Elon 是在一個非常正確的時間找到了我,我當時也在看新機會,就覺得這個機會非常完美。我覺得自己可以搞定,覺得自己可以在這里做出貢獻。這確實是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機會。
我喜歡這家公司,我也喜歡 Elon,所以我覺得那是星光璀璨的重要時刻,那一刻,我也強烈地覺得那是我應該做的事情。

于是,在馬斯克的慧眼識英雄下,AK 離開了 OpenAI,并在 2017 年 6 月加入特斯拉,并直接向馬斯克匯報。

值得一提的是,當 AK 入職特斯拉的時候才發現,那時候特斯拉只有兩個人在訓練深度神經網絡。這幾乎相當于從零開始。不過也正是基于這個背景,他才有足夠大的機會和空間去在通過 AI 賦能 Autopilot 的過程踐行自己的理念。

從后來的情況來看,AK 在待在特斯拉的五年多時間里,幫助特斯拉構建了數據引擎、構建了高速 NOA 功能。更重要的是,在他的主導之下,特斯拉選擇將 Transformer 架構融入到感知算法架構中去,并由此推動 Transformer + BEV 成為整個自動駕駛領域在面向行業落地時的經典范式。

可以說,AK 在自動駕駛發展史中的地位,已經由這段職業生涯奠定。

不過,在上述范式完成之后,出于對 AGI(通用人工智能)的追求,2022 年 7 月,AK 選擇從特斯拉離職,并且又在 2023 年 2 月又加入到 OpenAI——他一直處于 AI 領域發展的前沿。

然而,關于 AK 的最新動態是:2024 年 2 月,他又選擇從 OpenAI 離開。

這,就是他作為一個計算機科學家在科技發展大歷史的個人際遇和抉擇。他當然是幸運的,但不可否認的是,他也一直在遵從自己的內心,努力地抓住了所有的機會,也在努力地在這個時代發出個人的光彩。

當然,他的故事也將延續。

PART-04 因為相信,所以看見

AI、自動駕駛、ChatGPT、Transformer、大模型……這些歸屬于新一輪技術變革的眾多技術名詞,正在成為改變當前社會發展的最新驅動力的代名詞。

當然,在此過程中,類似于特斯拉、英偉達、蘋果、微軟、Google 、英特爾、OpenAI 等這樣的美國科技公司,以及類似于華為、百度、小米、蔚來、小鵬、理想、地平線等這樣的中國科技企業,也正在以某種方式成為科技在歷史演進層面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身為這一演進過程中的個體,每個人也正在以不同的方式參與其中,無論是黃仁勛和馬斯克這樣的行業領袖,還是類似于 AK 這樣的技術專家,都在躬身入局,推進著整個行業前進的方向——當然,即使是你我這樣的普通人,也可以是這一演進過程中在行業應用層面的參與者、見證者。

當然,AGI(通用人工智能)還沒有實現,自動駕駛還是一團迷霧,這一波技術發展的過程,也正如歷史前進過程中曾經出現的種種困境那樣,模糊不清。但人類之所以能夠在迷霧中繼續前行并取得成功,在于我們中的很多人選擇了相信,也就是所謂的「因為相信,所以看見」。

比如在 2022 年 10 月,在離開特斯拉數個月后,AK 接受采訪并談到他對「自動駕駛是否能夠穿越迷霧」的信心:

有霧,你正在取得進展,并且你看到接下來的方向是什么。你看著剩下的一些挑戰,它們并沒有干擾你,它們沒有改變你的哲學,而且你沒有扭曲自己。你會說,實際上這些就是我們仍然需要做的事情。

毫無疑問,說出這段話時的 AK,正在發光。

而我們之所以對類似于這樣的閃光時刻如此津津樂道,正是我們深刻體會到一個道理,也就是正如本文開頭所言:歷史對于人類科技發展進程的記憶,其實往往是集中在某些閃光的瞬間。而我們,已經做好了深刻地見證這些瞬間的準備。

文|308編輯|經緯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智見 Time】,微信公眾號:【智見 Time】,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