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中年上班族的“爽文平臺”
知乎,這個在中國互聯網世界中占據著特殊地位的平臺,常被視為知識的海洋和學習的殿堂。然而,它還有另一面——成為中年上班族的“爽文平臺”。本文將帶您深入了解知乎背后的社會心理和用戶畫像,探索這個平臺如何成為中年上班族情感宣泄的出口。
說來慚愧,我平時經常刷知乎,有時候一天能刷三小時。
知乎是我經常觀看但是從不發(fā)言的唯一的內容平臺。很多人至今還覺得,知乎是一個用來學習的地方(就像他們覺得B站也是用來學習的地方);但是我覺得,知乎其實是中國最大的“爽文平臺”之一。
就以我最近幾天刷到的內容為例:
在知乎,打工人遇事不決就應該勞動仲裁。
- 跟上級關系不好?正面硬懟,引誘他開掉你,然后勞動仲裁。
- 跟同事關系不好?激化矛盾,鬧得越大越好,然后勞動仲裁。
- 工作環(huán)境不開心(例如食堂不好、沒有健身房)?公開大聲吐槽,搞得全公司矚目,然后勞動仲裁。
- 至于加班、考勤打卡、下班之后被奪命連環(huán)CALL……
這些事情當然更要果斷申請勞動仲裁。
至于勞動仲裁成功率到底有多高,會不會導致本行業(yè)HR集體拉黑你,導致你接下來一年內找不到工作,知乎大神是不管的。
爽就夠了!
在知乎,只要考上了公務員或事業(yè)編,你就可以躺平。
領導交代事情可以不干或者磨洋工,領導要求轉崗可以不聽,甚至可以天天在家睡懶覺不去上班。
別問,問就是“體制內不能隨便開除人”,只要你死豬不怕開水燙,領導只會繞開你,絕對不會跟你作對。實在惹煩你了,還可以實名舉報領導,把本單位鬧得雞犬不寧,走的人只會是領導而不是你。
至于領導有一萬種方法讓你生不如死,體制內大部分單位做不到讓人躺平,以及組織紀律絕對不是擺設,知乎大神是不管的。
爽就夠了!
在知乎,繼承了億萬財產的富二代被視為窮人,因為通貨膨脹會吞噬他們的財富;月薪一萬的打工人則被視為富人,因為他們可以通過理財賺大錢。
別問,問就是“富不過三代”,如果你爸爸就是富人,那你已經用完你家致富名額的三分之二了;而月薪一萬的人則還有三代致富名額可用!
至于月薪一萬的人根本沒什么像樣的理財方法可用,而富人的抗通脹能力其實也遠遠強于窮人,知乎大神是不管的。
爽就夠了!
在知乎,25萬以上的車全是智商稅,BBA是被嘲諷最多的三大品牌。
別問,問就是傳統(tǒng)車企日薄西山,“哪個腦子進水的人會買25萬以上的車”。
由于近年來國產造車新勢力紛紛推出高價車型,它們在知乎的口碑也連帶著一落千丈,其中部分車企已經多次被知乎大神單方面宣布破產(或者兩年后破產預訂)。
至于25萬以上的車性能更好、體驗更舒適、負載的科技功能更多,知乎大神是不管的,問就是“華而不實”,不如閑魚上8萬買的二手車。
爽就夠了!
啊人生啊。
典型的知乎用戶:
中年人(25歲以上、50歲以下),上班族,在辦公室里打開電腦用瀏覽器刷知乎,同時往往在回郵件以及與同事扯皮。
知乎是極少數還保持著龐大PC端流量的內容平臺之一,也是極少數工作日流量大于休息日的內容平臺之一。
至于行業(yè)分布,早年是互聯網大廠和外企居多,現在越來越下沉了,各種各樣的企業(yè)都有一點。
知乎用戶的男性比例相當高。
怎么看出來的?
首先,知乎對服裝和美妝行業(yè)的認知相當淺薄,甚至有高贊答案宣稱“服裝根本就不分男裝和女裝,都是品牌想出來的智商稅”——這顯然是沒搞清楚“版型”這個概念。
其次,部分知乎用戶特別熱衷于“一個男人能打多少個女人”這種話題;作為一個直男用戶,我實在無法理解其背后的心態(tài),只知道這種內容放到微博或小紅書等女性用戶聚集地會被噴死。
知乎用戶的學歷普遍不低,盡管經歷了多次下沉,很可能還是互聯網平臺里面大學學歷比例最高的。其中理工科占據絕對多數。
早些年,知乎理工男是頗為驕傲的,認為自己是世界前進的火車頭,對文科頗不待見?,F在因為文科專業(yè)容易考公,口碑出現重大逆轉,大部分理工科專業(yè)變成了勸退專業(yè),真是風水輪流轉。
知乎用戶來自北方的比例較高。
怎么看出來的?
因為在美食話題下,南方菜系基本只有被踩的份,蘇州杭州上海乃至廣州都被打成了“美食沙漠”,東北菜、山西菜和魯菜則廣受好評。
當然也不能一概而論,川菜湘菜屬于南方,在知乎口碑還不錯。
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知乎用戶來自北方以及南方內地(非沿海)省份的比例較高。
好了,現在我們得出了一份不完整的知乎典型用戶畫像:
中年男性上班族,理工科出身,往往從事技術類工種,往往居住于北方或內地省份。
補充一下,大學在讀碩士博士上知乎的比例也不低,但他們需要去實驗室點卯,與上班族的精神狀態(tài)高度類似,可以視為同一類人。
說實話,上述用戶的收入水平比較高,在當地一般能排到前百分之二十乃至百分之十分位,在全國也不算低。較高的學歷,賦予了他們強于社會平均水平的工作環(huán)境,以及略高于一般人的視野。
可他們?yōu)槭裁慈绱瞬豢鞓纺兀繛槭裁匆鍤馐?,依靠寫“爽文”、看“爽文”和跟人互懟來自我娛樂呢?/p>
這就涉及到了一個社會心理學問題:人們快樂與否,不是取決于其實際地位,而是取決于期望值與現實的差距。如果你處在社會前百分之二十分位,但你覺得自己應該處于前百分之一,甚至指點江山、青史留名,那你就是不快樂的。典型的知乎用戶會覺得自己“屈才”了,更高的社會階層仿佛一直在向他招手,卻永遠可望不可即。這種情況下的人怎能快樂?
除此之外,人們所處的小環(huán)境也很重要。
典型的知乎用戶,可能高于自己所在城市百分之八十到九十的人,但他與這些人——農民工、廠妹、保潔、外賣騎手、無業(yè)游民,日常要么很少接觸,要么根本沒有接觸。他平時相處的對象,往往是比自己地位更高的人,至少是自己得罪不起的人。
坐在CBD辦公室角落里的小透明,即便每月工資能到賬五位數,心理上卻很難產生“我是人上人”的感覺。而眾所周知,中華文化乃至整個東亞文化的主要爽點就是“當人上人”;當不了人上人,還不如不當人。
怎么辦呢?
我一直覺得,互聯網是當代最偉大的“減壓閥”,知乎則是上面這些人最重要的“出氣筒”。
在這里,你可以鍵政,可以吐槽,可以編故事,可以盡情生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
- 假如老板和同事讓你不爽,你就編“遇事不決勞動仲裁”的故事;
- 假如你很想躺平又不得其門而入,你就編“考公進體制躺平懟領導”的故事;
- 假如你看不慣富二代的花天酒地,你就編“億萬財產不如月薪一萬”的故事;
- 假如你舍不得買25萬以上的車,你就編“25萬以上的車都是智商稅”的故事……
- 又或者你編不出來,但不妨礙給這樣的故事用力點贊!
上面的故事還算是“向比自己更強的人開炮”;更多的故事則是“侵害比自己更弱的人”。
知乎首頁經常給我推“為什么有些老顧客吃著吃著就不來照顧生意了”,數以百計的用戶爭先恐后地描述自家樓下的餐館老板如何得罪了自己(例如沒送自己一個小菜、面條上蓋的肉太少),導致自己再也不去光顧,沒過多久餐館就倒閉了的故事。
還有一個熱門話題是“你因為什么而舉報了外賣騎手”,其中有些回答還能看,但有些只能用心理變態(tài)形容。
這些故事,無論是真是假,體現的都是“如何在比自己更弱的人身上找優(yōu)越感”的精神,就像阿Q夢寐以求的不僅是消滅假洋鬼子,還包括消滅王胡和小D。
可以想象,在知乎,絕大多數富豪(資本家)都是被群嘲的對象,但是有兩個例外;這兩個例外充分體現了知乎用戶的精神狀態(tài)和理想。
一個是劉強東,一個是王思聰。
劉強東在知乎的口碑極好,名義上是因為京東物流送貨上門、深得大城市白領歡心,實際上是因為知乎典型用戶把他當成了自我代入對象(Wannabe):出身貧寒,通過高考實現階級跨越,名校畢業(yè)后白手起家,直到公司上市、迎娶白富美??粗鴸|哥的奮斗成功史,就好像自己也成功了;看著東哥跟奶茶妹牽手逛街,就好像自己也逛街了;看著東哥在公司內部說一不二,就好像自己也說一不二了。
相比之下,其他互聯網企業(yè)家的身份背景、性格、成長路徑,與知乎典型用戶相差的都比較遠,所以難以代入。
王思聰則代表了知乎典型用戶理想中的“富哥們形象”。
知乎有個熱門問題“現實生活中的王思聰是什么樣的人”,至少上萬人自稱在現實中認識他,上千人自稱跟他在工體夜店的包廂里喝過酒,上百人自稱能夠跟他稱兄道弟。
一般的超級富二代,離知乎用戶太遙遠了,只會令大家產生仇恨情緒;王思聰則是看得見摸得著、愛出洋相、能讓人幻想交朋友的。這就跟很多網友把CCTV-6叫“六公主”一樣,與一個高高在上的對象故作親昵,以此滿足“咱們都是一家人”“我也是上流社會一分子”的心理。
看到這里,有人肯定會問:“既然如此,你平時還刷知乎干嘛?這不是浪費時間嗎?”
恰恰相反!
正因為知乎扮演了中年上班族“出氣筒”的作用,它才格外有研究價值。
微信朋友圈、小紅書、(某種程度上的)微博,代表了中文社交媒體光鮮亮麗的一面;像知乎那樣集中表現不那么光鮮亮麗的一面的平臺,越來越少了。即使是同一個用戶,在朋友圈或小紅書的表現,與在知乎的表現可能大相徑庭——哪個才代表他的真實想法呢?兩個加起來才是!或許后者的代表性還更高一點。
需要強調的是,在觀看知乎這樣的平臺的內容時,我們不能按照字面意義去理解,而要從字縫里讀出字來;這應該是一項基本功。
例如,當知乎用戶聲稱“25萬以上的車都是智商稅”的時候,我們應該理解,這并不意味著他們真的看不上:一個人為什么要洋洋灑灑寫幾千字,引經據典地評價自己看不上的東西呢?這實際意味著他們“想要,但沒錢/下不了決心(或沒有掌握家庭財權)”。
又例如,當他們聲稱自己只玩主機游戲和Steam、從來不碰垃圾手游時,這也不意味著他們真的不在手機上玩游戲:一個從不玩手游的人怎么會對“垃圾手游”如數家珍呢?這實際意味著手游過于流行,難以從其中尋找優(yōu)越感,遠遠不如Steam和主機游戲更能凸顯卓爾不群的人設。
這種理解方法看起來很玄,其實只要熟悉了就很容易,對于從小做慣了閱讀理解題的人而言根本不是難事。
附帶說一句,知乎還有一個重要“優(yōu)點”:幾乎沒有專業(yè)化的KOL。
早年知乎也曾經是KOL的溫床,可惜由于賺錢前景太弱,當年的知乎大神們要么退圈了,要么去了其他平臺?,F在還堅守的知乎大神,絕大多數是為愛發(fā)電(也有些是閑得無聊),或者憑借慣性維持前進。
這就意味著知乎上的觀點帶有強烈的真實性——不是更符合現實的“真實”,而是更符合作者的“真實想法”。因為但凡專業(yè)化的KOL,總歸要樹立人設、迎合主流價值觀、留下商業(yè)化空間;專業(yè)化KOL的存在,還會不可避免地擠壓普通用戶的發(fā)聲空間。
微博和抖音的“專業(yè)化”都比較徹底,小紅書最近幾年也飛速“專業(yè)化”;只有知乎不但沒有跟上,反而出現了“去專業(yè)化”的苗頭。
這顯然不是知乎官方刻意為之,但這個趨勢在客觀上已經難以扭轉。
所以我們才能在知乎上欣賞到那么多的“爽文”,以及爽文背后的人間百態(tài)。
B站是到處“18歲已覺醒”,微博是到處“你知道我哥哥多努力嗎”,小紅書是到處“985畢業(yè)大廠離職”;早年知乎曾經到處“謝邀、人在美國、剛下飛機”,不過隨著時間推移,那群“剛下飛機”的人都消失在機場到達廳的廁所里了。留下的是中年上班族對現實的憤懣,對理想的渴望,以及理想與現實的劇烈落差所產生的戾氣。
這就是對真實世界的寫照!
馬克思曾說,他從巴爾扎克的小說里,學習到了很多關于現實社會的知識;我則要說,每天刷半小時知乎,對中國社會的了解相當于讀了很多書。
當然,從商業(yè)化角度看,這是致命傷。所以我從不看好知乎的廣告商業(yè)化(賣“鹽選”或許還稍微好一些),也沒有買過它的股票。
不妨更進一步說:凡是能讓我們更清晰地觀看到世相百態(tài)的平臺,商業(yè)化都不會太好。
因為正如張愛玲所說,“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子,上面長滿了虱子”,頭腦正常的廣告主只會對“華美的袍子”進行投放,而不會對“長滿了虱子”有任何興趣??墒歉呙鞯纳鐣芯空呖梢酝ㄟ^袍子上的虱子,得出十分扎實的研究結論。
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把知乎和起點、晉江視為類似的內容平臺:后兩者寫的是長篇爽文,前者寫的是短篇爽文;后者強調爽文的虛構性,前者則強調爽文的現實性(或曰亦幻亦真);后者以年輕人、或者從年輕時就養(yǎng)成了網文閱讀習慣的人為主力用戶,前者則以中年上班族為主力用戶。
從這個角度一看,知乎賣“鹽選”還真是個正確的選擇,可能也是它在長期唯一靠譜的商業(yè)化增長途徑。
對了,如果有讀者想跟我一樣,通過日常刷知乎去研究當代社會,那么請務必記住一點:回避知乎上的所有關于商業(yè)、投資和科技產業(yè)的研究分析,無論其篇幅多長、看起來多么有料。
我日常也經常刷到這樣的分析,并出于好奇閱讀過不少,事實證明它們絕大部分毫無價值。
沒有必要在毫無價值的東西上浪費時間。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互聯網怪盜團】,微信公眾號:【互聯網怪盜團】,原創(chuàng)/授權 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知乎作為一個平臺,雖然提供了信息交流和情感宣泄的渠道,但也需要引導用戶以更加理性和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中的挑戰(zhàn)。
我也經常看知乎,但并沒有遇到上述現象,鑒于知乎有內容推薦的機制,可知以上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愛好。
所以,這篇文章想表達什么?看起來更像是一片吐槽
我覺得是因為知乎的廣告做的很成功,所以很多人對知乎的刻板印象就是認為知乎是一個用來學習的地方,不否認有的人的回答是非常認真且有用的,但是也存在一些迷惑發(fā)言。
真不錯啊
偷窺我,舉報了
這篇文章并沒有嚴謹地列出可以佐證的數據就開始下結論,本質上和知乎上的文章差不多。不知道作者有沒有認真調查并獲得可信、足量的數據,你從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自得高傲,說實話和你文章里列舉的人有什么不一樣呢
互聯網怪盜團,出了幾篇爆文就開始自鳴得意,指點江山了。
突然,對知乎有了新的認識,原來它還有這樣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