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視野下的包容性語言:RWS 獨家推出《2024 全球包容性語言文化指南》,打造無偏見的全球溝通橋梁

2 評論 4026 瀏覽 6 收藏 13 分鐘

隨著產品國際化的步伐加快,如何在全球市場中傳遞無偏見的信息成為企業的重要課題。RWS發布的《2024全球包容性語言文化指南》提供了一份全面的指南,幫助企業避免文化沖突,塑造積極的品牌形象。這份指南,是企業出海的必備手冊,也是推動全球文化理解和尊重的有力工具。

產品國際化已成為中國企業出海探索的必經之路,它不僅是地理邊界的跨越,更是文化、語言與市場環境的深度融合。

在此過程中,國際化產品經理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們是技術革新與市場洞察之間的樞紐,推動著產品在全球范圍內的有效滲透與本地化適應。

對于國際化產品經理而言,理解并應用全球包容性語言文化是一項不可或缺的能力。

每一種語言都承載著獨特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習俗,忽視這些差異可能導致信息傳遞的誤解、品牌形象的扭曲,甚至市場的排斥。

一、什么是包容性語言文化?

包容性語言,旨在避免“表達或暗示對任何特定人群具有性別歧視、種族主義或其他偏見、偏見或詆毀的想法的表達”。

包容性語言以 Diversity(多元化)、 Equity(平等)、 Inclusion(包容性)DEI 為原則,盡力避免表達或暗示對任何特定人群,尤其是邊緣弱勢群體的偏見,不包含任何可能暗示一個人因年齡、性別、種族、民族、文化、性向、殘疾或健康狀況而優于另一個人的內容。

二、包容性語言的意義何在

產品設計如何更加包容?不同文化有哪些敏感詞?如何替換敏感詞?

了解包容性語言可以幫助國際化產品經理:

1. 避免文化沖突與誤解

單一的文化視角或有限的跨文化知識儲備,已經難以滿足產品國際化進程中的包容性設計和營銷需求。

產品經理在設計產品功能和內容時,很容易因語言使用不當而引發文化沖突或誤解。

例如,一個看似無害的詞匯,可能在另一文化中卻具有冒犯性。

掌握包容性語言,有助于產品經理在跨文化交流中避免“雷區”,確保產品信息的準確傳達。

2. 塑造積極的企業和產品形象

包容性語言的使用,不僅體現了企業對多元文化的尊重與理解,還能為企業贏得更廣泛的用戶群體和更高的品牌忠誠度。

當產品經理在產品設計、文案撰寫等各個環節融入包容性語言時,企業便能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形象展現在全球市場面前。

3. 促進產品創新與優化

包容性語言的使用,能夠激發產品經理的創意思維,推動產品功能的創新與優化。通過關注不同用戶群體的需求和偏好,產品經理可以設計出更加人性化、個性化的產品,提升用戶體驗和滿意度。

巴黎開幕式深刻詮釋了多元化、平等和包容(DEI)以及LGBTQI+群體在全球范圍內的崛起與影響力,這股不可阻擋的潮流正引領著全球文化的新風尚。更多的采用包容性語言和相關設計元素可以讓產品贏得更多群體的青睞。

三、“包容性語言”的類別與實踐

“包容性語言詞匯”可分為五大類:“無障礙性與健康”、“精神、宗教與信仰”、“性取向、性別認同與性別關系”、“年齡、外貌與社會經濟地位”、“種族、民族與國籍”,

1. 無障礙性與健康:以人為本的語言藝術

在描述殘障或疾病時,我們應將“人”置于首位,而不是將身體條件或健康狀況作為定義個體的標簽。

例如,使用“person with a disability”而非“disabled person”,這種表述方式減少了刻板印象和歧視,強調了個體的主體性和獨特性。

此外,避免使用如“brain-damaged”等冒犯性詞匯,以及委婉語如“handicapped”,轉而采用直接而尊重的描述方式,如“person with a physical disability”。

舉個例子,某服裝品牌曾出品了一件 T 恤,上面印著:“Are You Gluten Free?”(你是無麩質飲食者嗎?),為此該品牌遭到了公眾指責,稱其對麩質不耐受群體不友好。

2. 精神、宗教與信仰:信仰共融,尊重為先

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和尊重不同的宗教、文化和族群習俗至關重要。不斷學習和了解不同宗教、文化和族群的習俗、信仰和禁忌,對于促進相互理解和尊重至關重要。

例如,將“Bible-thumper”替換為“Christians”,避免了對信奉基督教的宗教人士的貶損;避免使用特定宗教節日表示時間或假期,建議使用“holidays; happy holidays”。

3. 性取向、性別認同與性別關系:自由表達,擁抱多元

隨著全球對性別與性取向多樣性的認識和接納程度不斷提升,在性取向、性別認同和性別關系方面鼓勵使用如“LGBTQIA+ community”等包容性強的詞匯,強調尊重個人選擇。

當提及他人性取向時,盡量使用他們自我認同的詞匯或采用中性描述,創造包容尊重的語言環境,讓每個人都能自由表達身份與性取向,無懼歧視。比如避免使用特定性別的詞匯,比如用“partner”替代“boyfriend/girlfriend”(男朋友/女朋友)。

使用性別包容性語言,意味著語言和文字表達方式不對某個性別或性別認同構成歧視,也不固化性別陳規定型觀念。鑒于語言在塑造文化和社會態度方面發揮關鍵作用,使用性別包容性語言是促進性別平等和打擊性別偏見的一個有力手段。

近幾年,美國已經修訂了部分性別相關的詞匯,如——消防員 Fireman 轉變成了 Firefighter。

在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也隨處可見。比如當你脫口而出“女司機”時,會不會想到,為何要默認慣常的“司機”都是男性、而強調女性駕駛員的性別?是否也潛移默化的認為女司機真的都是馬路殺手,而未關注過真實的交通事故肇事者性別比例?為何女性會被冠以這種刻板印象?

當你由衷夸贊“男人幫忙做家務”時,會不會意識到,為何要默認一般情況下家務都是女人在做,而男人在家務中隱形?是否也認為家務作為家庭勞動行為,卻只是女性單方面的義務?

沿著“包容性語言”這條線索不斷思考下去,我們會發現很多此前從未認真思考的問題。

4. 年齡、外貌與社會經濟地位:平等相待,拒絕歧視

年齡不應成為定義個人能力的界限,外貌也不應成為評判價值的唯一標準,而社會經濟地位更不應成為阻礙公平與尊重的壁壘。

在描述外貌時,尊重每個人的獨特性,避免將外貌作為評價他人的唯一標準。同時,在提及社會經濟地位時,應使用客觀、中性的語言,避免無意中加劇社會不平等感。

在交流中,更多地關注個體或群體所擁有的資源和能力,而非其缺乏之處,以激發正面能量和積極行動。

例如在表述年齡時用“older adults”替代“the aged, the elderly”,以減少負面刻板印象。

5. 種族、民族與國籍:尊重差異,促進理解

種族、民族和國籍是構成多元文化的重要部分。指南強調在跨文化交流中,要特別注意避免使用具有冒犯性或歧視性的詞匯,注意詞匯的文化敏感性、歷史背景以及潛在的文化挪用問題。

在提及特定地域或文化時,應尊重當地人的感受和習慣,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誤解或沖突的詞匯。

例如:“Black”和“African-American”在指代上存在細微差別,需考慮受眾偏好。“Asian virus”錯誤關聯疫情與種族,違背事實且具偏見?!癇lacklist”強化了負面刻板印象。

RWS 作為全球首屈一指的由技術賦能的語言、內容和知識產權服務提供商,為中國出海企業量身打造《全球包容性語言文化指南》,由 RWS 全球來自 30+國家的語言專家編寫,共 300+詞匯,旨在為中國企業出海提供無偏見、包容性的英語風格指南和敏感詞匯表。從多樣性、平等和包容性 (DEI) 角度出發,重新審視并為英文敏感詞匯的使用提出了建議。

通過推薦使用“人本語言”、避免偏見與冒犯性詞匯、摒棄委婉語、尊重個體偏好等原則,助力企業在全球交流中構建更加和諧、尊重與包容的溝通環境。

《RWS 全球包容性語言文化指南》不僅是一份語言使用的指南,更是一份推動全球文化理解和尊重的倡議書。它提醒我們在全球交流中,要時刻關注語言背后的文化意義和情感色彩,以平等、尊重和包容的態度對待每一個人。只有這樣,我們的產品才能跨越語言的邊界,被更多的群體所接受和青睞。

RWS 《2024 全球包容性語言文化指南》完整報告下載鏈接:https://hubs.ly/Q02NWXC50

本文由 @RWS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不怪很多人想run出國,中國的企業想出國必須要學會上述一系列的條例,如重視人權、尊重差異化,而國內打工人是牛馬,貧富差距、顏值正義,發達國家發達的永遠不只是經濟。

    來自廣東 回復
  2. 論語言和表達的重要性

    來自陜西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