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變現的底層邏輯到底在哪兒?

3 評論 14909 瀏覽 41 收藏 15 分鐘

毫無疑問,知識變現是一個風口。那它的底層邏輯到底在哪兒?

知識變現?早就有。

比如新東方,老師在教育機構中為學生授課,是知識變現;比如青鳥健身,教練通過私教課帶學員健身,是知識變現;比如當年明月,通過出版社將《明朝》哪些事兒出版,是知識變現。

但這次知識變現,明顯不同以往。

思聰哥回答幾個問題轉24萬,羅輯思維付費訂閱的打開率能達到30%以上,長相平庸的網紅教化妝比美女的化妝課程更受歡迎。這一切到底是為什么?

知識變現的底層邏輯到底在哪兒?

知識變現圖景——老事物在遷移,新事物在產生

原有的變現方式,從線下遷移到線上

移動互聯網帶來了兩種變化:在線支付成為習慣;時間碎片化。正是這兩種變化主導了原有知識變現場景的升級。它們從線下遷移到線上,在交互方式上也有了諸多變化。

學生原來要在機構里上課,現在可以通過猿輔導直播上課;讀者原來購買紙質小說,現在用騰訊讀書看,按千字付費;粉絲原來買雜志看明星八卦,現在通過微博問答看明星回答的問題。

全新的變現方式,為更好的生活付費

除了支付和碎片化,還有兩種更大的趨勢:中產階級崛起和自我意識崛起。

中產階級崛起:根據2015年CHFS調查數據測算,中國中產階級的數量實際為2.04億人,這個數字還在不斷擴大。具有較高收入,渴求更好生活的人,正在成為一個數量可觀的穩定階層。

自我意識崛起:移動互聯網帶來來用戶的概念,個人的價值得以凸顯。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種選擇,同一種口紅都有一堆色號呢,每個人有無數種可能。我們追求生活品質,我們渴望個性化的生活。

而這兩個趨勢,催生了一種全新的變現方式:為更好的生活付費。

全新的知識變現——人與知識的深度綁定

在這個時代,有錢的人多了,大家都渴望更好的生活。我們需要人來告知,怎么樣過更好的生活;我們同樣需要人,來為我們的生活方式提供背書。這才是這一輪知識變現的底層邏輯。

這個底層邏輯可以衍生出如下推論:

1、知識不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講授知識的人

原來的培訓課、輔導班,都會有名師的概念。比如他教學方法好,經驗豐富,我們可以稱其為名師。名師當然重要,但一個班上到一半課換個名師也沒啥,因為授課內容是高度標準化的。在這里,老師只是傳輸工具,重要的是考試結果,比如考上公務員或拿到駕照。

現在則完全不同,我們學習知識不再是為了解決某個具體問題,不再有什么統一標準化的考核。每個人的情況都不同,需求更是千差萬別,這時,我們以人為單位進行檢索并建立聯系,基于對一個人能力、品位和經驗的信任,我們獲取知識,提升認知,改善生活。同樣一套書,羅輯思維的價格比某寶要高,但我只會在羅輯思維買,因為這是羅胖精挑細選的書,我信任他的判斷。

2、知識和人深度綁定,人要為生活方式背書

想象一下,如果羅胖改將在國企中如何生存的課程,你會去看么?恐怕不會,因為羅胖是U盤式生活的代表,是手藝人的代表,國企生存的課,他為什么講呢?他憑什么講呢?

這就引出了第二個推論:知識和人深度綁定。信仰U盤式生活,就看羅輯思維;信仰不斷升級認知,就看李笑來。因為他們本身就擁有這樣的生活,他們的知識才是有說服力的。更是因為他們已經是這些生活方式的代言人,也就成了我的代言人,我生活方式的背書。我的購買,其實是在為自己的信仰充值。在購買時,我的想法只有一個:這下我能變得更好了!

3、人們為之付費的,是生活變得更好的期許

得到App里,薛兆豐的新課程叫《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薛兆豐、北大、經濟學課。訂閱這個專欄的時候,你會覺得仿佛已經和北大同學同坐在一間教室,領悟經濟學的奧妙,分分鐘走上經濟認知巔峰了…

假如這個課程改個名字,叫《薛兆豐教你怎樣用經濟學泡妞》,這是標題黨的做法,好像更能提升打開率,提升流量轉化。但是對不起,它肯定不會被賣得好,因為大家不會把看這個內容的自己想像成一個更好的自己。

在購買時獲得更好生活、更好自我的期許,是這一商業模式的黃金鑰匙。

4、流量的價值降低,IP變得更為重要

知識變現的邏輯,與以往有著本質的不同。之前的互聯網,是流量邏輯,為了提升流量的轉化率,它會滿足你的欲望??纯淳W游投放的貼片廣告你就知道:

而知識變現,人們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這需要你節制欲望,控制自我,積累知識,提升認知。而這一切的好處并不能立刻顯現。所以為知識付費是有些反人類的。因此,原有的流量公式失去了效用,比如薛兆豐的經濟學課,引入1000w的曝光,又能有多少轉化呢?

出于對更好生活的渴望,在選擇跟隨一個大牛,為其付費之前,你一定是對其知識體系和思維方式有所了解并為之折服,對生活方式有所了解并為之吸引,你才會有十分強烈的付費欲望。

已有產品分析——在行、分答、得到和微信

在行——線上約,線下見面的一錘子買賣

在行做的是撮合生意,本質是售賣大牛時間的電商。大牛數量就是SKU,大牛的業余時間就是庫存。因此,我們可以用電商模型來分析它。

電商模型:SKU*銷量*ASP=GMV

我們可以很輕易的發現它的天花板:

(1)SKU瓶頸明顯

真正的大牛沒那么多時間約,真約的話單價也非常高。在行上往往是一些垂直領域小有成就的小V,或通過約飯擴展人脈的年輕用戶(經理或主管偏多)。即使如此,SKU的瓶頸也十分明顯。

(2)大V時間少導致建立品牌難、庫存低

這是個兩難抉擇。單個大V時間有限,一個月十幾單,難以建立品牌。好不容易建立品牌,則因為時間有限,庫存過少導致GMV早早見頂。

(3)用戶端使用頻次低

不用說,我們都知道使用頻次低的O2O產品往往沒什么好下場……

(4)付費轉化低導致成本高

約一次飯需要300-500,高的達到幾千。注冊到付費的轉化門檻過高,導致流量轉化率非常低。

說白了,約一次飯改變不了生活,在行做的是一錘子買賣,一次篩選和匹配,匹配之后是約飯、約炮還是拓展人脈,就沒在行什么事兒了。

分答——偶像與粉絲互動工具

分答的產品機制,是一人付費提問,多人1元圍觀。如果圍觀的人足夠多,付費的人還能賺到錢。這種產品機制決定了,用戶只會向大V提問,且只會提問八卦類或擦邊球問題。比如分答最有名的題目,是向王思聰的提問。微博問答里,也大部分都是八卦或泛娛樂類問題。這是人性決定的。

分答本質上,更像是偶像和粉絲的互動工具。過去你買唱片、雜志、周邊,你只能單方面的獲取信息;你在偶像微博下點贊留言,貌似互動了,但明星很少會理你?,F在你可以付費提問,只要問題好,偶像很可能會翻你的牌子呦~你也可以付1元偷窺,看看偶像的真實想法和生活。

因此,分答的產品運行需要生態支持,要有大V,有關注關系來推送,要有足夠的流量進行曝光。更適合社區類產品變現。

得到——中產階級生活指南

現在的得到,已經有點生態系統的意味,產品類型眾多,體系完善,本次我們只分析它最高階的內容形態:付費訂閱。

得到增加訂閱專欄的速度很慢,質量很高??梢钥吹?,得到并不追求平臺化,做淘寶,而是深度定制商品,做網易嚴選。他只邀請某個領域內最領先的人,并且通過深度合作,將其知識打磨成真正的產品推向用戶。

從付費機制來說,用戶一訂就要訂一年,是會員制,得到對專欄內容的把控也是對自己的會員負責。

對于真正有干貨、有影響力的大V來說,得到訂閱模式是最有利的。

微信付費——防御性業務,內容護城河

微信即將推出公眾號付費訂閱的服務,是引爆今年知識變現討論的信號之一。

  • 從生產端的角度看,大多數公眾號是沒辦法搞付費訂閱的,尤其是做內容分發的營銷號。只有原創且能持續輸出高價值內容的公眾號,才有做付費訂閱的價值。因此,它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
  • 從微信自身角度看,微信通過付費訂閱,讓高質量賬號有了廣告之外的變現方式,和相對穩定的收入,這為微信構建了內容的護城河。
  • 從用戶角度看,用戶在閱讀上有了更多選擇,付費訂閱為其過濾了垃圾內容,提升了微信的用戶體驗。

綜合來說,微信的付費訂閱,更多的是防御性策略,目的是留住真正的好內容。

我們能做些什么——搭建平臺 OR 成為大V

毫無疑問,知識變現是一個風口。只要對美好生活的渴求還在,對知識付費購買的需求就在。同時,由于用戶需求千差萬別,這不是一個贏家通吃的行業。大部分知識還不能稱其為產品,這個行業還有著極大的上升空間。你可以選擇構建知識變現平臺,也可以選擇把自己變成KOL去售賣知識。

如果構建平臺,我的建議如下:

  1. 產品機制上,對于KOL,要保證其可以用較少的投入創造持續的內容輸出。產品模式要一對多,因為只有一對多才能降低邊際成本,發揮互聯網的威力。
  2. 運營機制上,對于用戶,要進行預期管理,即幫助其在購買時產生“這下我能變得更好了”的想法,又不會在購買內容后失望。

如果要變成KOL去售賣知識,我的建議如下:

  1. 知識的背后是生活方式,你自己首先要成為這種生活方式的代言人。
  2. 要將知識打磨成真正的產品,要有用戶畫像、有使用場景、有預期管理、有功能模塊。
  3. 只有幫助用戶提升自我的產品才有價值,要讓其購買或使用時,產生“這下我能變得更好了”的感覺。

#專欄作家#

孫金龍,公眾號:金龍聊運營(id:tikuapp),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專注運營方向,歡迎多多交流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請教下 ASP是什么意思?

    來自江蘇 回復
  2. 好文章

    回復
  3. 我是作者,歡迎來我公眾號“金龍聊運營”坐坐 ??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