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經濟爆發前夜,如何乘AI大勢?

0 評論 2189 瀏覽 2 收藏 17 分鐘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低空經濟正站在爆發的前夜,而人工智能(AI)技術則被視為推動這一變革的關鍵力量。本文深入探討了AI如何為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注入顛覆性力量,并在低空經濟的多個領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11月29日,寧德時代投資的峰飛航空2噸級eVTOL成功首飛;同日,覽翌航空研制的客運eVTOL LE200全尺寸工程樣機總裝下線交付。

11月27日,《合肥市支持低空經濟發展若干政策實施細則》發布;舟山市政府也于日前印發《舟山市人民政府關于推動低空經濟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

與此同時,繼獲批全國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區后,石家莊裝備制造產業園又成功獲批華北地區最大無人機試飛空域,面積約600平方公里,使用高度4000米以下。此舉意味著,無人機飛行的空域受限問題得以解決。

而在AI+低空經濟層面,11月底,國內首個“低空大腦”1.0版在深圳發布?。作為全國首個將市域級低空空域數字化,可融合城市級CIM底座與智算算力的低空管理與服務操作系統,是目前人工智能賦能低空經濟的深度應用之一。

2024全球數字貿易大會上,中國信息協會會長王金平則強調,現代社會離不開人工智能,低空經濟也要趕上AI這個大趨勢。

過去一個月,關于低空經濟的動向密集發布,AI助力低空經濟也被提到空前高度……

那么,AI到底能為eVTOL注入怎樣的顛覆性力量?低空經濟爆發式增長的前夜,AI加持的eVTOL,將多大程度上重塑我們的出行模式、商業形態與日常生活?

01 低空飛行,AI先行

低空經濟,從科幻的想象步入現實的跑道,其發展速度令人驚嘆。尤其是物流配送與短途客運兩大“先鋒”場景,正在國內外加速落地。

從城市街巷的“空中快遞”,到都市間的“空中通勤”,低空經濟正從概念走向實踐。推動這一質變的核心動力,正是AI技術的全面滲透。通過AI賦能,低空飛行器得以實現智能、精準、安全、高效化運行,為低空經濟開拓萬億市場夯實技術“底座”。

據工信部賽迪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低空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4)》顯示,2023年我國低空經濟規模已達5059.5億元,預計到2026年將突破萬億元。這背后,AI技術無疑是最重要的驅動力,不僅助力物流與短途客運率先落地,更為低空經濟構建智慧社會鋪平了道路。

圖源:《企業家雜志》公眾號

物流與客運只是低空經濟的基礎應用。低空飛行在應急救援、智慧農業等更多領域還有更大施展空間。這里,僅以物流配送和短途客運兩大商用場景為切入點,探討AI如何助力低空經濟提速發展,同時實現降本增效。

一是,物流配送作為低空經濟中最早實現小規模應用的領域之一,其背后的核心驅動正是AI技術。

以美團為例,數據顯示,2024年,該平臺的無人機在深圳43條航線上,總計完成超過36萬單配送服務,每單成本僅為傳統配送的60%。

這一降本增效的關鍵,則在于AI驅動的路徑優化系統。通過智能算法,AI使無人機高效運行,每小時配送效率較人工配送提升超300%。

更重要的是,AI還增強了無人機在復雜地形和環境中的適應能力。例如,順豐速運借助AI技術為無人機規劃精準航線,破解山區和島嶼的配送難題。

數據顯示,順豐無人機僅2023年就在西藏偏遠地區累計飛行超4萬次,覆蓋450個高原鄉鎮,配送時效提升70%。

此外,AI在物流調度方面的表現出色。例如,美團的無人機調度系統結合5G與大數據技術,能同時處理每平方公里上千架無人機的運營需求。

2024年初,這一系統支持深圳一日配送峰值超2萬單,為即時零售和生鮮配送提供了堅實保障,也打開了低空經濟在更廣領域的想象空間。

二是,空中出行加速落地,短途客運正從“科幻”加速“飛”向現實,成為低空經濟的另一熱門場景。

據深圳新聞網2024年2月27日報道,峰飛航空的5座eVTOL飛行器“盛世龍”,實現了20分鐘跨越珠海和深圳,比陸路節省80%的時間。

AI賦能的自主飛行技術,正成為空中出租車公司Joby Aviation發展的核心驅力,其推出的eVTOL飛行器,通過AI算法實現了自動起降與巡航操作,并在復雜城市環境中完成了多次成功試飛。

而沃蘭特航空的乘客管理系統,通過實時分析航班動態和乘客需求,有效提升調度效率和載客率。2024年初,其在東南亞運營的空中出租車單架次平均載客4.7人、載客率高達94%。

無論是物流配送還是短途客運,AI正成為低空經濟提速發展的“幕后推手”——讓低空經濟從初露鋒芒走向規?;涞?。

02 低空經濟持續“騰飛”,AI“護航”

低空經濟要駛入可持續發展的商用快車道,人工智能可謂“保駕護航”的“中堅力量”。

因為,要讓低空飛行更精準、高效、安全,離不開AI的賦能。而且,AI還能為eVTOL裝上“智慧大腦”,切實降本增效,以加速全面商用。

一如智駕是新能源汽車的“靈魂”,AI智駕導航系統可謂eVTOL的“方向盤”,通過整合北斗導航、5G通信等多源數據,定位誤差降至厘米級,從而為低空飛行商用提供保障。

而通過與激光雷達、視覺感知技術相結合,eVTOL能基于AI的加持,擁有毫秒級反應能力。例如,大疆的避障系統可在幾十毫秒內規避障礙物。

圖源:大疆官網

2024年,空中出租車公司Joby Aviation的AI避障技術,便實現了在復雜城市環境下100%避障成功率,為商用低空飛行提供有力支持。

圖源:Joby Aviation官網

自主飛行更是AI的一大核心能力,賦予低空飛行器路徑規劃和速度控制等決策能力。有試驗數據顯示,采用AI飛控系統的eVTOL,全自動化任務成功率達98%,顯著高于人工操作。

AI還為低空飛行提供全鏈路支持,既保障安全,也實現降本增效。

一方面,通過實時分析傳感器數據,AI能預測飛行器是否存在潛在故障。例如,通過AI分析電池狀態,能提升對電池壽命預估的準確率,進而減少飛行器的運行中斷。

同時,AI通過對飛行數據的整合,還可以優化路徑和成本。美團在深圳的無人機配送中,基于AI路徑算法,令其平均節省配送時間25%、降低能耗15%。

即使是在環境感知方面,AI也能通過多維傳感器實時感知周圍環境,讓飛行器在復雜場景中“飛得更穩”。有資料顯示,波士頓某AI感知系統,在狂風條件下,也能將飛行器失控率降至2%。

不止如此,在推動低空飛行器設計和創新上,AI所扮演的角色同樣不容小覷?;贏I技術的仿真和優化,設計師能在材料強度與重量間,找到最佳平衡點。

例如,波音公司借助AI優化材料,有效減輕飛行器重量20%、提高強度15%。在生產制造環節,空客的AI輔助生產線,則將飛行器生產周期縮短37%、成本降低20%,為商用化鋪路。

人工智能不僅推動千行百業的技術革命,也是低空經濟可持續“騰飛”的“護身符”。

從精準導航到數據分析,從對低空飛行器“健康狀況”的動態監測,到智能制造新型、輕型、更低成本的低空飛行器,及至落地到更多場景,AI無不在加速低空經濟持續“高飛”。

數據顯示,預計到2030年,全球低空經濟規模將達到2萬億美元。而只有讓AI在這一進程中持續發揮“硬核”作用,方才能推動低空經濟大舉改變出行、物流和生產方式變革等商用化進程。

03 大規模商用尚存挑戰,AI能否“應對”?

低空經濟的商業化進程加速,技術瓶頸難免會隨之凸顯,且亟待突破。

例如,電池續航不足、復雜環境中的飛行穩定性差、智能化程度低等問題,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低空飛行器大規模商用。

那么,AI技術能否為解決這些難題提供支持,進而推動低空經濟更平坦地迎接萬億市場規模的到來?

其一,電池續航能力是關鍵難題,尤其是三元鋰電池能量密度有限,最大續航時間短,難以滿足長途運輸需求。

對此,AI可以在電池管理系統 (BMS) 中加以應用,通過實時分析電池狀態,優化充放電過程,提高電池效率,延長使用壽命。

一個例子是,特斯拉的AI電池管理技術,就已被應用于飛行器領域,幫助提升電池性能。

其二,惡劣環境下的飛行穩定性至關重要。然而,復雜的氣候和天氣,尤其是強風、高溫、低溫等因素,嚴重影響低空飛行器的穩定性。

AI賦能的低空飛行器,則能夠利用激光雷達、視覺傳感器等技術,提高抗風能力并優化飛行穩定性。

例如,德國電動飛行公司Volocopter開發的AI穩定系統,可在8級風速下保持飛行穩定。

此外,AI還能夠分析歷史氣象數據,預測惡劣天氣并調整飛行路徑,從而進一步提升飛行器在極端條件下的安全性與效率。

其三,空域內高密度飛行的安全性與調度問題,乃“卡脖子”的“大難題”。

隨著低空飛行的規模商用化,空域內飛行密度的大幅增加,安全和調度問題凸顯。AI在這方面可以做的是,通過介入空中交通管理 (UTM) 系統,實時處理飛行數據,從而做到基于AI實現的動態避碰,有效降低飛行器間的碰撞風險。

有公開數據顯示,AI介入下,系統可將碰撞風險降低90%以上、空域效率提升45%。此外,AI還可以優化飛行器調度與路徑規劃,保障高密度飛行環境下的安全與高效。

不僅如此,鑒于低空經濟的萬億想象空間,勢必需要愈來愈多的場景落地。

而場景越多,低空飛行就需要更靈活多變的適配能力,以滿足多樣化甚至“眾口難調”的需求。

對此,AI的模塊化設計能力,在其中便可發揮相應作用,讓飛行器可以根據不同任務調整配置。

例如,在農業場景中,AI能夠根據多光譜數據優化噴灑路徑;在多任務并行操作中,美國Zipline International公司的無人機,則探索基于AI技術加持同時執行配送與測繪任務,打開了低空經濟向多場景應用發展的又一可想象空間。

當然,低空經濟要博得萬億級市場規模,成本與用戶接受度可謂兩大“終極考驗”。

一方面,高成本是低空飛行器商用化的最大障礙之一。AI通過優化生產和運營流程,能在降本層面發揮作用。

這里的思路可以是發散的,既可以從制造上降低成本,像波士頓動力 (Boston Dynamics) 就利用AI提升制造效率,生產成本降低了15%;而亞馬遜Prime Air配送無人機,則是通過AI優化能耗,使每次配送成本降至傳統方式的30%。

對于用戶的接受度,最關鍵的兩個問題,便是飛行器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AI技術在上述各維度的全方位加持,可以釋放“路遙知馬力”的效應,潛移默化中強化用戶對飛行器安全性的認可。

而連同AI驅動的便捷性和低成本,用戶接受度“達峰”之際,或正是低空經濟萬億規模達成之時。

那么,低空經濟是否真的能成為下一個萬億級產業?AI賦能下的飛行技術是否足以徹底改變現有的商業生態?這場技術與產業的雙重變革,將以怎樣的速度和方式改變我們的日常生活?答案似乎已呼之欲出,卻又充滿懸念,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作者:高藤

來源公眾號:深眸財經(ID:chutou0325),洞察商業邏輯,深研行業趨勢。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 @深眸財經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