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眼鏡,新一代時尚單品還是“吃灰神器”?
大模型發展至今,不少廠家已經開始把目光放在了智能設備上。AI耳機、AI眼鏡都有不少新的產品出現。問題是,這些所謂增加了AI功能的可穿戴設備,真的能達到想象中的智能效果嗎?
如今提起AI眼鏡,人們最先想到的場景是:只要戴上這一副眼鏡,無論身處何處,眼前的任何外文都能被實時翻譯,并直接顯示于鏡片上;當然,實時拍照、錄制視頻、實時導航……大部分你能想到的功能,都能通過一副看似平常的眼鏡實現。
回想2012年,當被Google稱為“登月計劃”的 Google Glass上線發布,卻慘遭遇冷,不僅沒有大賣,最終還于2015年暫停售賣。
十余年間,智能眼鏡的風最終還是吹到了中國。從百度2024年推出的“小度AI眼鏡”到Rokid與時尚眼鏡品牌BOLON合作的“Rokid glasses”,從小米、華為等科技企業,再到雷鳥、影目等新興廠商,根據公開信息及渠道消息,截至目前中國已經有至少50家公司正在推進智能眼鏡項目。
正當“百鏡大戰”的風聲漸起,AR眼鏡廠商XREAL創始人徐馳卻在近日接受經濟觀察網等媒體采訪時表示,今天的AI眼鏡都是“AI弱智眼鏡”,AI并非用戶購買AI眼鏡的本質需求。
全網都在討論的AI眼鏡,到底會成為新一代時尚單品,還是又一次淪為“吃灰神器”?
一、躍躍欲試的廠商,踏入同一條河
這一場AI眼鏡的浪潮,第一朵浪花應該始于Meta。早在2023年,Meta與雷朋合作推出的第二代聯名產品Ray-Ban Meta。2024年4月,該款眼鏡新增了AI功能,用戶通過語音口令就可以喚醒智能助手進行對話操作,支持英文對話。
而當AI遇上眼鏡,這款眼鏡突然賣爆。據統計,截至2024年5月,這款智能眼鏡的全球銷量已突破100萬副。但相比之下,根據VR陀螺數據,初代產品Ray-Ban Stories從2021年9月至2023年2月累計只售出30萬副。
國金證券曾估算,2024年Meta眼鏡出貨量或達200萬臺,而且考慮到目前AI功能僅限美國和加拿大用戶使用,若未來區域、語言推廣至全球,對應銷量或超600萬臺。
于是乎,國內外的廠商都坐不住了。百度、Rokid相繼發布了AI眼鏡產品,OPPO、vivo、華為、騰訊、字節近期也都在評估AI眼鏡項目。蘋果也被傳出消息稱,正在組織團隊研究AI眼鏡市場。
圖片來源:AI大模型工場
具體來看,僅僅是11月份。就先有百度世界大會上,小度發布了搭載文心大模型的AI眼鏡,并預計于2025年上半年發售。據介紹,這也是全球首款搭載中文大模型的原生AI眼鏡,重量45g,可翻譯、可幫助做筆記、還搭載攝像頭,結合百度搜索、百度百科等能力,支持用戶邊走邊問。
隨后在11月18日,國內老牌AR廠商Rokid也發布了搭載通義大模型的Rokid Glasses,預計 2025年第二季度上市。該款AI眼鏡是Rokid 與暴龍眼鏡聯合出品,也配置了攝像頭、揚聲器和AI大模型,能夠實現語音播報、拍攝、語音問答等功能。
此外,據36氪報道,小米也計劃于2025年第二季度推出全新一代AI智能眼鏡,并已與歌爾股份達成合作。這款產品定位于全面對標Meta與雷朋推出的“Ray-Ban Meta”,通過搭載AI功能、音頻耳機模塊和攝像頭模塊,旨在搶占高性能智能眼鏡市場。
事實上,不少科技企業已經與眼鏡企業聯手,比如AR眼鏡廠商雷鳥創新與博士眼鏡成立合資公司,欲打造中國版的“Ray-Ban Meta”;小米生態鏈企業界環AI音頻眼鏡運營公司蜂巢科技與寶島眼鏡、寶視達、博士眼鏡等戰略合作;星紀魅族與雅視集團聯手,閃極科技、科大訊飛與深圳市LOHO眼鏡正式簽署合作……
雖然各家廠商都躍躍欲試,但不可避免的一個問題是同質化。
首先,從已發布的AI眼鏡來看,目前的AI眼鏡主要可分為兩大類——從AI技術角度切入眼鏡類別,側重AI落地;從AR角度出發,接入AI技術,豐富眼鏡功能。
圖源Ray-Ban Meta眼鏡
再看具體功能,其實大部分廠商的AI眼鏡都對標Meta,或者摸著Meta過河。廠商大部分都是圍繞著“音頻”“攝像頭”“AR顯示”三種要素進行組合。于是,語音播報和大模型對答已經成為基本操作,而實時AI翻譯、語音通話、AR導航等功能也是“你有我有全都有”。
二、眼下的熱潮,盡頭是“華強北”?
根據IDC的數據,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眼鏡出貨量同比增長了200%以上,顯示出AI眼鏡市場的強勁增長勢頭。預計到2029年,全球智能眼鏡年銷量有望達到5500萬副,市場規模將達到1067.78億元。
AI眼鏡并不是一個新的概念,最初將智能眼鏡引入大眾視野的,是谷歌公司于2012年推出的Google Glass。然而,Google Glass問世后,卻飽受詬?。罕仁謾C貴,又沒有手機好用。
圖片來源:AI大模型工場
事實上,如今的AI眼鏡也并未跳脫Google Glass當初的幾大功能——搜索、導航、拍照、錄視頻、發消息、打電話、視頻聊天等等。但當時,這款眼鏡被吐槽有諸多問題,比如當你用語音回復消息,讓眼鏡轉化成文字,可能會出現錯誤導致“社死”;續航普遍在5小時左右,但如果拍多了照片和視頻,可能就只有2小時了……
當然,據自媒體“定焦”,即便是被大家認可的Meta眼鏡也存在很多bug,比如在聲音上,Meta眼鏡內置了5個麥克風陣列系統,揚聲器也調大了音量,但在嘈雜環境中還是會受到影響;面對較為復雜的內容回復,其也不會直接念出來,而是提示用戶在手機上查看。所以一些用戶對Meta眼鏡的主要定位是,充當耳機、相機、備忘錄,使用場景有限。
所以,Google Glass除了“生不逢時”,最大的問題或許是:價格太貴,高達1500美元。
再看眼下的這些AI眼鏡,基于功能的不同,價格在500元-5000元之間,目前國內發布的幾款AI眼鏡,價格多在2000元-3000元之間。
即便如此,鋅刻度留意到,在小紅書、微博等社交平臺,也仍有不少網友表示“等華強北把AI眼鏡的價格打下來”。
不過,據鋅刻度了解,雖然華強北一直在追逐科技產品的風口,從手機到耳機、手表等各類配件,你都能在這里找到“平替”。但是,目前想要在這里找到名副其實的AI產品,尚有難度。
據“藍鯨財經”此前調查,在華強北的賣場里,雖然有不少掛著AI名頭的商品,比如AI耳機、AI學習機等,但大多“驢唇不對馬嘴”,屬于最初級的產品。
而鋅刻度在咨詢多家華強北商家后了解到,目前華強北售賣的“科技”眼鏡通常為智能眼鏡而非AI眼鏡,主要功能包括通話和聽歌,并不搭載AI大模型,也基本不帶屏顯,價格則通常在500元以下。
華強北目前只有智能眼鏡
不過,這或許剛好證明了一點:AI眼鏡在行業內火了,但在C端,還有待驗證。若是能掀起真正的潮流,成為人手一款的科技單品,華強北多半也將來分一杯羹。
那么回到一個最基礎的問題:人們需要AI眼鏡嗎?
電影復聯3《無限戰爭》里有這樣一幕,鋼鐵俠離開圣所上街查看情況,人群四散,他戴上黑框眼鏡問助手“星期五”:“我在看什么?”當他的右手將眼鏡取下并變裝,眼鏡又能自然地融入納米戰甲之中。
人們對科技配件這樣的想象,自然意味著一種期待。而人們是否需要AI眼鏡,或許也正基于此:這一次,AI眼鏡能滿足我們的期待嗎?
撰文/黎炫岐 編輯/陳鄧新
來源公眾號:鋅刻度(ID:znkedu),專注科技、互聯網新經濟原創深度報道。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 @鋅刻度 授權發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我一直在想,到底是戴眼鏡的人群需要AI來輔助,還是不戴眼鏡的人,需要一副專業的AI設備眼鏡來解決一個恰好需要的場景!這兩者的作用和群體完全不一樣。無緣無故讓一個平時不戴眼鏡出行的人,突然全部都戴著一幅沒有固定場景需求的眼鏡出行也不太現實,除非周邊的群體帶動,導致用戶被動接受還差不多,不然難以想象。AI穿戴設備的剛需場景到底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