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局已至:互聯網下半場中產品設計的謀變與突圍

0 評論 2046 瀏覽 0 收藏 32 分鐘

十幾年前,互聯網行業還是如日中天,各種新產品層出不窮,用戶也是持續增長。而在紅利消退,步入下半場之后,用戶數下滑,產品設計的重要性更加凸顯。這篇文章,我們一起來看看產品設計的變革之路,揭開這場謀變與突圍之旅的序幕。

一、引言:互聯網下半場的破曉鐘聲

曾幾何時,互聯網以洶涌之勢席卷全球,徹底重塑了人們的生活、工作與交流方式。從早期的門戶網站如雅虎,到搜索引擎谷歌,再到社交媒體巨頭 Facebook,以及電商先鋒亞馬遜,這些標志性產品的誕生與崛起,標志著互聯網上半場的輝煌。它們憑借人口、流量、資本的三大紅利,以粗放式的經營快速搶占市場,不斷拓展邊界。

然而,時過境遷,自 2015 年起,紅利逐漸消退,互聯網步入下半場。以騰訊的 QQ 為例,這個曾經作為中國互聯網時代虛擬化發展標志的產品,在經歷了近 20 年的蓬勃發展后,用戶數開始下滑。

2017 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QQ 月活躍賬戶數降至 8.50 億,同比下降 5.4%;QQ 智能終端月活躍賬戶數降至 6.62 億,同比下降 3.9%。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支付寶,作為中國互聯網時代實體化發展的標志,正從低頻應用過渡到高頻應用,用戶數和活躍度持續上升,借助實名賬戶與信用體系,打造線上與線下打通的虛擬現實生存系統。QQ 與支付寶兩條發展曲線的此消彼長,猶如一場無聲的交接儀式,宣告著互聯網下半場的正式開啟。

在這全新的賽段,產品設計的重要性愈發凸顯。過往單純依賴流量、追求快速擴張的模式難以為繼,取而代之的是以用戶為核心、注重精細化運營、強調產品價值與創新的設計理念。產品設計已成為企業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關鍵密碼,它承載著滿足用戶多元需求、挖掘潛在市場、驅動業務增長的重任,是企業破局突圍、駛向未來的諾亞方舟。此刻,讓我們一同探尋互聯網下半場產品設計的變革之路,揭開這場謀變與突圍之旅的序幕。

二、洞察變局:互聯網下半場的新態勢

1. 流量紅利消逝,存量競爭時代降臨

回首互聯網上半場,那是一個流量如潮涌的黃金時代。以早期的電商行業為例,淘寶、京東等平臺崛起時,中國網購用戶數量從 2003 年的不足 1 億,迅速增長至 2015 年的近 4.6 億,年復合增長率超過 20%。大量新用戶涌入,平臺只需憑借粗放的獲客策略,如大規模廣告投放、低價促銷等,便能輕松招攬顧客,實現業務的爆發式增長。搜索引擎百度,在 2005-2010 年期間,憑借關鍵詞廣告業務,隨著網民數量的激增,廣告收入連年翻倍,盡享流量紅利帶來的豐厚回報。

然而,時過境遷,近年來,互聯網用戶增長曲線逐漸趨于平緩。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數據顯示,截至 2023 年,我國網民規模已達 10.79 億,互聯網普及率高達 76.4%,新增網民數量較前些年大幅減少,可挖掘的潛在新用戶空間日益逼仄。與此同時,流量成本卻如脫韁野馬般一路飆升。在電商領域,2013 年時,阿里巴巴平均獲客成本尚不足 50 元,而到了 2023 年,部分電商平臺的獲客成本已突破 500 元,十年間增長了近十倍。社交媒體方面,微信公眾號早期,一個擁有百萬粉絲的賬號,廣告投放費用可能僅需幾萬元,如今則飆升至數十萬元甚至更高。

這一降一升之間,宣告著流量紅利的徹底終結,互聯網邁入存量競爭的深水區。企業間為爭奪有限的用戶資源,展開了白熱化的廝殺。以在線視頻行業為例,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土豆三大巨頭,在會員增長乏力的困境下,紛紛斥巨資購買獨家版權,如騰訊視頻拿下 NBA 賽事轉播權、愛奇藝獨播多部熱門劇集,試圖以優質內容綁定用戶,提高用戶留存率;短視頻領域,抖音與快手在用戶時長爭奪上分毫不讓,通過算法優化不斷推送個性化內容,讓用戶沉浸其中,以延長用戶使用時長,鞏固自身的流量池。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不進則退,唯有精準把握存量用戶需求、精細運營,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

2. 用戶需求進階,個性化體驗成剛需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為我們剖析用戶需求演變提供了深刻視角。在互聯網上半場,用戶需求多集中于生理與安全層面,主要追求產品的基本功能,如早期的電子郵箱,用戶關注的核心在于郵件的收發穩定、存儲容量,能夠滿足日常溝通與資料備份的基本需求即可;即時通訊工具 QQ,起初也是以滿足人們便捷溝通、文件傳輸的實用功能為主。

隨著社會發展與生活水平提升,用戶需求逐步向社交、尊重乃至自我實現層面進階。如今的社交產品,微信朋友圈中的點贊、評論互動,滿足了用戶社交認同與情感交流需求;微博上大 V、明星的影響力彰顯,粉絲關注、轉發背后是對尊重、自我實現需求的追逐,用戶通過與偶像互動、自身觀點被廣泛傳播,獲得成就感與群體歸屬感。在線教育領域,網易云課堂、得到等平臺,不再局限于提供標準化課程,而是依據學員知識水平、學習目標定制個性化學習路徑,推送專屬學習內容,助力學員實現自我成長;運動健身類 APP 如 Keep,不僅有海量健身課程,還能根據用戶身體數據、運動習慣制定個性化訓練計劃,通過社區分享、打卡挑戰等功能,讓用戶在健身過程中收獲社交鼓勵與自我突破的滿足感。

在這一趨勢下,產品若仍停留在提供千篇一律的功能,必將被市場淘汰。以音樂 APP 為例,早期酷狗、千千靜聽主要比拼曲庫量,如今網易云音樂憑借精準的個性化推薦算法異軍突起,通過分析用戶聽歌歷史、收藏偏好,每日精準推送契合用戶口味的新歌、歌單,其 “每日推薦” 板塊深受用戶喜愛,使用戶沉浸于專屬的音樂世界,滿足了用戶對個性化審美與情感共鳴的追求,成功在競爭激烈的音樂市場占據一席之地。

3. 技術革新加速,多領域融合創新

邁入互聯網下半場,5G、AI、大數據等前沿技術呈井噴式發展,成為驅動行業變革的核心引擎。5G 技術以其超高速率、低時延、大容量的特性,為萬物互聯筑牢根基。截至 2024 年 10 月,我國 5G 基站總數達 414.1 萬個,每萬人擁有 5G 基站數達 29 個,提前完成 “十四五” 發展目標,5G 網絡已覆蓋多數城市,為智能終端、工業互聯網等領域的數據傳輸開辟了高速通道。

AI 技術在算法優化、算力提升的加持下,迎來發展黃金期。深度學習算法廣泛應用于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領域,識別準確率與處理效率大幅躍升。以人臉識別為例,如今安防監控中的人臉識別系統,準確率可達 99% 以上,廣泛應用于機場、車站安檢,助力公共安全保障;智能語音助手如蘋果 Siri、小愛同學,能精準理解用戶語義,快速響應指令,實現智能家居設備控制、信息查詢等復雜功能,成為人們生活中的智能助手。

大數據技術蓬勃發展,海量數據的存儲、處理與分析能力實現質的飛躍。企業借助大數據精準洞察用戶行為、偏好,挖掘潛在需求。電商巨頭亞馬遜通過分析用戶瀏覽、購買歷史,實現精準商品推薦,推薦商品的購買轉化率較非推薦商品高出 30% 以上,大幅提升銷售業績;金融領域,銀行利用大數據評估用戶信用風險,審批貸款效率提高 50%,降低壞賬率。

這些技術并非孤立發展,而是相互融合、滲透,重塑產品邊界與服務模式。在智能家居領域,融合 AI、物聯網與大數據技術,智能音箱成為家居中控樞紐,通過語音識別接收指令,借助物聯網連接燈光、空調、窗簾等設備,依據大數據分析用戶生活習慣,實現個性化場景聯動。如清晨自動拉開窗簾、播放舒緩音樂、調節室內溫度;智能安防系統利用 AI 圖像識別技術實時監測異常,及時推送預警信息至用戶手機,全方位守護家居安全。

智能醫療更是技術融合的前沿陣地。遠程醫療借助 5G 網絡實現高清影像實時傳輸、遠程會診低時延溝通;AI 輔助診斷系統通過深度學習海量醫療影像數據,快速精準識別病灶,輔助醫生提高診斷準確率,如肺部 CT 影像診斷,AI 系統能在數秒內標記出可疑結節,準確率超 90%,為患者爭取寶貴治療時間;醫療大數據平臺整合患者病歷、基因數據、治療方案等信息,為科研、精準醫療提供數據支撐,推動醫療服務向智能化、個性化大步邁進。

三、挑戰重重:產品設計的困境剖析

1. 思維枷鎖:傳統模式難適新局

在互聯網上半場,傳統產品設計思維猶如一位按部就班的工匠,遵循著既定流程,雖能打造出實用產品,卻在新時代的浪潮下漸顯疲態。以功能為導向的設計理念曾大行其道,產品研發初期,團隊聚焦于堆砌功能,力求產品 “大而全”。早年的手機廠商,拼命在手機中塞入各種功能,從手電筒、收音機到復雜的辦公軟件套件,卻未深入探究用戶是否真正需要、使用頻率如何。這直接導致產品臃腫不堪,用戶面對繁雜功能不知所措,關鍵需求反而被淹沒。

商業變現思維的短視,同樣是傳統設計思維的硬傷。部分產品在設計伊始,過度著眼于短期盈利,忽視長期價值塑造。不少內容類 APP,為賺取廣告收益,在頁面強行植入大量彈窗廣告、信息流廣告,全然不顧用戶閱讀體驗。用戶在瀏覽資訊時,廣告頻繁遮擋內容,甚至誘導誤點擊,使得用戶留存率急劇下滑,最終得不償失,損害品牌形象的同時,也斷送了未來盈利的可能。

跨部門協作思維的缺失,更是為產品發展埋下隱患。產品、研發、市場、運營等部門各自為戰,缺乏有效溝通與協同。產品部門設計產品時未充分吸納研發意見,導致開發難度陡增、周期延長;推向市場后,運營部門又因前期參與不足,無法精準施策,致使產品推廣受阻。一款智能家居產品,產品團隊設計了復雜的操控功能,卻未與研發溝通技術可行性,結果開發階段問題頻出,上市后運營部門又因不了解產品亮點,無法制定有效營銷策略,產品最終折戟沉沙,淹沒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

2. 競品林立:差異化突圍不易

當下市場,產品同質化似洶涌潮水,席卷各個領域,讓產品突圍之路布滿荊棘。就拿熱門的在線辦公軟件賽道來說,騰訊文檔、石墨文檔、金山文檔等產品,基礎功能高度重合,都涵蓋文檔編輯、表格制作、幻燈片演示等常規操作。用戶界面設計上,也是簡潔風為主,操作流程大同小異,皆力求便捷高效。在功能、設計趨同的困境下,用戶選擇愈發隨意,產品忠誠度難以維系。

深挖細分領域,探尋差異化優勢,談何容易。一方面,精準洞察小眾需求,需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進行深度調研。以小眾的設計師協作工具為例,要精準捕捉設計師群體在文件版本管理、色彩精準校對、素材便捷共享等方面的特殊需求,不僅要熟悉設計流程,還得緊跟行業趨勢,投入專業調研團隊與時間成本。另一方面,即便找到細分需求,如何將其巧妙融入產品,避免生硬疊加,又是一大難題。一些運動健康 APP 嘗試切入專業運動員康復訓練細分領域,卻因對康復訓練體系理解不深,功能設計浮于表面,無法真正滿足專業需求,難以在競爭中站穩腳跟。

3. 數據困境:海量信息難辨真偽

大數據時代,數據洪流滾滾而來,為產品設計帶來海量信息的同時,也滋生諸多難題。數據過載讓產品團隊陷入迷茫,市場調研、用戶反饋、競品分析等渠道數據鋪天蓋地,從用戶的年齡、性別、地域、消費習慣,到產品的功能使用頻率、頁面停留時間、跳出率,各類數據指標繁雜瑣碎。以電商產品為例,面對數以億計的用戶瀏覽、購買數據,團隊在篩選對新品設計有價值的信息時,如同大海撈針,耗費大量精力,卻可能因迷失在數據海洋,錯過關鍵決策時機。

數據質量參差不齊,更是雪上加霜。部分數據來源不可靠,統計方法不科學,致使數據存在偏差、缺失甚至錯誤。社交媒體上的用戶評價數據,受水軍、情緒宣泄等因素干擾,真實性大打折扣;一些調研機構為追求速度,樣本選取缺乏代表性,得出的結論誤導產品方向。一款美妝產品依據社交媒體上片面的 “好評如潮” 數據,貿然推出新系列,卻未核實數據真偽,上市后才發現用戶實際反饋不佳,銷量慘淡。

隱私保護與數據利用的矛盾,成為高懸在產品設計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隨著數據安全法規日益嚴苛,如歐盟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產品獲取用戶數據的門檻大幅提高。用戶對隱私愈發重視,在授權時慎之又慎。產品設計若想利用用戶數據實現精準推薦、個性化服務,就必須在合法合規、獲取用戶信任的前提下進行。智能穿戴設備收集用戶健康數據時,稍有不慎,引發用戶對隱私泄露的擔憂,就可能導致品牌形象受損,用戶大量流失。

四、破局之策:思維轉變領航向

1. 從用戶思維邁向商業思維

在互聯網上半場,用戶思維被奉為圭臬,產品團隊不遺余力地深挖用戶需求、雕琢極致體驗。以早期的在線音樂平臺為例,酷狗音樂專注于打造海量曲庫,滿足用戶聆聽各種音樂的渴望;蝦米音樂憑借精準的音樂分類與個性化推薦,讓用戶輕松發現心儀歌曲,它們憑借出色的用戶體驗迅速積累大量用戶。

然而,下半場局勢驟變,單純的用戶思維已獨木難支,商業思維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商業思維要求產品設計以商業價值為導向,實現從 “叫好” 到 “叫座” 的跨越。精準的市場定位是基石,產品需錨定細分市場,如運動健康領域,細分出健身愛好者、康復需求者、專業運動員等不同群體,針對各群體痛點與期望精準發力。健身 APP “Keep”,精準定位年輕健身小白,提供簡潔易懂的課程、打卡社交激勵,在競爭白熱化的健身市場脫穎而出。

盈利模式構建是關鍵一環。內容付費、會員體系、廣告投放、電商合作等多元模式涌現,產品需因地制宜。知識付費平臺 “得到”,匯聚優質課程,用戶付費訂閱學習,以內容創造收益;視頻平臺愛奇藝,會員專享海量高清劇集、無廣告觀影,吸引大量用戶付費入會,同時合理植入廣告,平衡商業與用戶體驗。

成本效益考量不可或缺。在產品規劃階段,精細權衡功能開發、運營維護、市場推廣成本與預期收益。以在線教育產品為例,開發直播互動功能成本高昂,需依據目標用戶付費意愿、市場規模評估投入產出比,避免盲目投入。在實際運營中,諸多成功產品巧妙平衡商業與用戶價值。電商平臺拼多多,通過拼單團購模式降低商品價格,吸引價格敏感型用戶,以海量訂單與商家協商低價供貨,既滿足用戶實惠購物需求,又從商家交易抽成、廣告推廣中獲利,實現商業、用戶的雙贏共榮。

2. 培養數據驅動的精準決策力

數據,已然成為互聯網下半場產品設計的 “指南針”,貫穿產品全生命周期。在產品萌芽的探索期,數據助力精準錨定方向。一款創新的智能家居 APP,上線前通過市場調研數據剖析潛在用戶群體對智能控制、安防、節能等功能的需求強度,參考競品數據探尋差異化機會,結合行業趨勢數據判斷發展前景,從而有的放矢投入開發,避免盲目 “試水”。

成長階段,數據是優化產品體驗的 “手術刀”。社交平臺小紅書,依據用戶瀏覽、點贊、評論數據洞察內容偏好,精準推送契合口味的筆記,優化算法推薦模型,不斷提升用戶粘性;電商巨頭阿里巴巴,深度分析用戶購買行為數據,挖掘商品關聯規則,實現個性化商品推薦,推薦商品的點擊率、轉化率顯著高于傳統普適推薦,助力商家精準營銷,實現平臺銷售飛躍。

成熟階段,數據化身監測產品健康的 “體檢儀”。騰訊旗下的微信,通過實時監測日活躍用戶數、用戶使用時長、消息發送量等數據,敏銳捕捉波動,一旦出現異常下滑,迅速溯源問題,或是功能更新引發不適,或是競品沖擊,及時調整策略,確保產品穩健前行。以數據驅動實現逆襲的案例不勝枚舉。抖音短視頻,初始憑借算法優勢,深度分析用戶視頻停留時間、點贊、轉發數據,精準推送熱門、個性化內容,迅速從一眾短視頻產品中突圍,成為現象級應用,改寫行業格局。

3. 跨界協作,打造多元創新生態

跨界協作,正成為互聯網產品創新的澎湃新動力。在企業內部,跨部門協同是創新 “引擎”。小米公司在打造智能手環時,產品設計團隊聯合軟件研發、硬件工程、市場營銷、售后客服等部門協同作戰。設計團隊勾勒產品雛形,研發團隊攻克技術難題,確保功能實現,市場團隊精準定位推廣,售后團隊反饋用戶問題,各部門緊密配合,高效迭代產品,鑄就卓越品質。

向外拓展,跨領域合作碰撞創新火花。醫療與科技的跨界堪稱典范,蘋果公司攜手醫療機構,將 Apple Watch 打造成健康管理利器,融合醫療級傳感器監測心率、血氧、睡眠數據,配合專業醫療算法與 APP,為用戶提供健康洞察、疾病預警,開辟智能穿戴設備新藍海;出行與能源領域攜手,特斯拉在電動汽車研發中,與電池技術企業、充電樁運營商深度合作,突破電池續航、充電效率瓶頸,推動電動汽車普及浪潮。

為促進跨界協作,組建敏捷團隊是妙計。成員涵蓋不同專業背景,打破部門壁壘,圍繞項目靈活調配,快速響應變化。開展共創工作坊亦是良策,邀請用戶、行業專家、合作伙伴齊聚一堂,頭腦風暴激發創意,如家居企業舉辦智能家居共創坊,設計師、工程師、家居博主、用戶共同暢想未來家居場景,為產品創新注入鮮活靈感,塑造多元創新生態,賦能產品騰飛新翼。

五、實戰錦囊:各階段設計策略精研

1. 探索期:精益試錯,錨定方向

在產品的萌芽探索期,核心任務是在混沌中撥云見日,以最小成本驗證需求、找準方向。此時,最小可行產品(MVP)開發成為破局利刃。以在線教育創業為例,初期資源有限,團隊不必耗費巨資打造功能完備的平臺,可聚焦核心課程錄制,通過簡陋但可用的視頻播放頁面、基礎課程管理系統,快速搭建 MVP,推向目標學生與家長群體。利用微信社群、朋友圈推廣,收集使用反饋,了解課程內容是否契合需求、操作是否便捷。

用戶測試與反饋收集是探索期的關鍵環節。邀請少量種子用戶深度體驗,觀察其操作行為、記錄困惑與建議,如發現課程進度條操作不便、知識點講解節奏過快等問題,及時優化調整。通過問卷調查、一對一訪談,挖掘用戶潛在需求,也許會發現學生渴望課后作業批改答疑、家長期待學習成果定期匯報功能。

快速迭代是這一階段的生存法則。依據反饋迅速優化產品,如優化視頻播放卡頓問題、增加作業提交板塊,以每周甚至更快頻率更新版本,不斷打磨產品雛形,逐步明晰產品定位與發展路徑,為后續成長筑牢根基。

2. 成長期:差異深耕,放大優勢

當產品步入成長期,恰似幼苗破土,需強化差異化競爭優勢,快速拓展市場版圖。功能創新是沖鋒號角,以辦公軟件為例,騰訊文檔在競爭中脫穎而出,不僅具備基礎文檔編輯協作功能,還創新性推出智能排版、多人實時批注、一鍵翻譯等特色功能,滿足職場人高效協作、多元辦公需求,吸引大量企業與個人用戶遷移入駐。

用戶體驗優化是穩固根基。電商 APP 京東,在成長期大力優化購物流程,從商品搜索精準度、詳情頁加載速度,到支付便捷性、物流實時跟蹤,全方位精雕細琢,配合 211 限時達、上門換新等貼心售后,打造極致購物體驗,使用戶忠誠度與口碑直線飆升。

品牌塑造是樹立旗幟。運動品牌安踏,早期借力奧運贊助、明星代言,傳播 “永不止步” 品牌理念,近年聚焦科技賦能,推出氮科技、蟲洞科技等高端運動鞋款,在產品專業性能上揚名,借國潮風尚融入傳統文化元素,提升品牌時尚感,強化品牌辨識度,從國內邁向國際舞臺,實現銷量飛躍式增長。

回首諸多頭部產品成長史,抖音短視頻在成長期憑借獨特算法推薦,為用戶精準推送感興趣內容,不斷豐富視頻類型,引入知識科普、生活技能分享,拓寬用戶邊界;小紅書靠社區種草生態,強化美妝、時尚、生活方式等領域內容深耕,完善品牌合作、好物推薦機制,成長為年輕人消費決策 “圣經”,皆是精準把握成長期機遇,差異化突圍的典范。

3. 成熟期:精細運營,延展邊界

產品邁入成熟期,猶如巨輪航行深海,增長趨緩,需憑借精細運營與邊界拓展,續航遠行。用戶分層運營是關鍵錨點,以電商巨頭淘寶為例,依據消費金額、頻率、品類偏好等維度,將用戶細分為頭部 VIP、高潛力成長型、低頻瀏覽型等層級。為 VIP 用戶提供專屬客服、私人定制購物推薦、優先發貨特權;對成長型用戶發放定向優惠券、推送契合成長階段商品;針對低頻用戶,以趣味小游戲、簽到福利喚醒,激發活躍度,實現精準營銷,提升各層用戶價值。

增值服務開發是新引擎。視頻平臺騰訊視頻,在會員基礎上推出超前點播、藍光畫質、專屬線下觀影會等增值服務,滿足不同用戶觀影需求,拓寬收入來源;金融 APP 招商銀行,圍繞理財、信貸、生活繳費等核心業務,拓展親子財商教育、高端醫療預約、機場貴賓廳權益等增值服務,增強用戶粘性與依賴度。

生態布局拓展是星辰大海。蘋果公司以 iPhone 為核心,向外延展構建 App Store、Apple Pay、Apple Watch、Airpods 等多元生態,各產品協同聯動,如用 Apple Watch 監測運動數據,自動同步至 iPhone 健康 APP,Airpods 無縫切換設備,為用戶打造便捷、智能生活閉環,強化品牌壁壘,穩固市場龍頭地位,開啟產品發展新紀元。

六、決勝未來:擁抱變化,持續精進

站在互聯網下半場的十字路口,產品設計的變革之路已清晰鋪展。從洞察變局、剖析困境,到思維轉變、策略精研,每一步都是對過往的顛覆與重塑。在流量紅利消逝、用戶需求進階、技術革新加速的浪潮下,產品設計掙脫傳統思維枷鎖,跨界協作、數據驅動,在探索、成長、成熟的不同階段精準發力,方能突出重圍。

展望未來,變化仍將是唯一不變的主題。產品設計師需懷敬畏之心,持續學習新知識,敏銳洞察新趨勢,勇于嘗試新技術。5G、AI、物聯網等技術將深度融合,催生更多創新產品形態;用戶對隱私、安全、可持續性的關注,將重塑產品設計準則;全球文化交融,個性化、地域化需求將碰撞出更多創意火花。此刻,讓我們懷揣勇氣與智慧,駕馭產品設計之舟,在互聯網下半場的澎湃浪潮中破浪前行,駛向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彼岸,書寫屬于產品人的傳奇篇章。

本文由 @不是作家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