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紅書“難民經濟”真的是潑天的富貴嗎?

6 評論 4098 瀏覽 3 收藏 8 分鐘

這幾天小紅書上大家都在忙著和美國用戶交流,大家都說小紅書這一次是潑天的富貴。但從作者的角度,事實卻并不是如此。這篇文章,我們來看看作者的分析。

中英聊天原地起號,24小時英語角一天吸粉3萬+

一句“我是中國人,我想看看你們的午飯都吃什么”外國人火熱互動1000+

小紅書,正在這場流量與合規的拔河賽中,艱難地尋找著平衡。

右邊是流量,左邊是監管,兩邊的頭皮從來沒有這么緊。

對于中國用戶來說,小紅書依然是那個小紅書。

但對于部分外國用戶而言,隨著這根合規的紅線逐漸清晰,這里的氛圍正在悄然改變。他們習慣了在更自由、更包容的社交環境中分享生活的瑣碎與精彩,如潮水般洶涌而來來的,只會在一夜間悄無聲息地再次退去。

一、小紅書上的中外用戶互動與差異

Ins月活超 20 億,小紅書月活2億。

在這場偶發事件中,外國人吸粉的增速遠高同期的中國博主,同樣的內容,他們甚至獲得了遠高于Tiktok的關注度。

外國人關注最多的仍然是外國人,而不是中國人。

在中國走馬觀花的“一日游”,伴隨浮光掠影般的點贊,除了不可逾越的時差,最難跨越的仍然是文化與價值觀的鴻溝。他們終究會回到Ins、Tiktok、Lemon8…因為那里才有他們的生活。

外國人不會明白“好多人啊”,中國人也不會理解“西紅柿芹菜蘸酸奶”。

新鮮感終究會變成矛盾的導火索,當最初的獵奇心理消退,留下的只是彼此之間的隔閡與誤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交流中,往往因為缺乏深入了解而產生偏見,這些偏見又會在社交媒體的傳播中被放大,進一步加劇了文化的隔閡。發達國家不可動搖,發展中國家飄搖愈墜。

二、潑天的流量,真的暗藏一夜暴富的玄機嗎?

我們來看一組真實的商業數據,

或許,能讓這幾天頭腦連續發熱,熬夜學英語、連夜在1688找貨源、海外代發渠道的你暫時冷靜一下。

Tiktok市場數據與分析

Tiktok的主戰場,并不在北美,而是東南亞。

所以,TilTok這批美國人,

或許真的應了那個“我就是來玩的”梗。

而Tiktok曾在北美滿屏的Good Price的商業數據,或許已經明確指向了小紅書的明天。

三、對小紅書“難民經濟”及未來商業形態的思考

1、什么是【未來商業形態】真正的不可替代?

是英語流利說的留學生嗎?

是會流利說中文的外國人嗎?

所謂標簽,是從某一類群體的共性抽象出的特征,

真正的不可替代,從來無法被“標簽化”。

大批00后開始熬夜24h教外國人學中文,從體驗的角度,什么都可以做。

但從人性角度,直播在學習這件事上,向來都是一個偽命題。

就像中國人不會跑到遙遠的ins上去學英語,

所以外國人也不會在小紅書上學中文。

所以,不管在任何平臺和時代,判斷不做什么,或許才是人生最難的事。

對于新一代創業者,決定不去做一件事”顯得比“想做一件事”更加重要。

當下的互聯網環境,讓我們開始說“我想成為這樣的人”“我想做那件事”,以為這樣說能賦予我更多的主動性,但“決定不去做這件事”其實是更加重要的主動選擇。

“我決定不去做這件事”,并不意味著減少了人生的可能,而當一個人下定決心“一定要做這件事”,從而熱烈地執著于一件事時,反而常常會因為力不從心而減少人生的可能性。

2、關于小紅書內容創作與用戶心態

“外國人漲粉真容易啊”

“辛苦拍照一年2000粉,hello你好3天5w7”

“真的很不公平,中國人才是這波真正的難民”

“我知道怎么起號,我現在去假扮一個美國人,然后等我粉絲到一定數量,我就開始發攝影作品”

中國文化還沒走向世界,充滿“美味的熱心中國人”已經先斬獲了第一批流量密碼。

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前提是,中國文化中國人自己懂了沒有?

我們到底有哪些文化需要傳承,需要放大,真的是666嗎?真的是X逼嗎?

它們簡潔、直白,甚至帶有一定情緒宣泄的特點。但終究,這些詞只是文化長河中泛起的短暫泡沫,它從口中說出,自然就變成了文化的一種載體,它們的快傳播的便捷,無疑是以犧牲文化的深度和內涵為代價的。

你會發現,那些在小紅書能迅速擁有粉絲的外國人,最大的共性,是能讓你看清楚“他是誰”。

唯有熱愛可抵歲月漫長,這句話真的很俗,但不得不承認,它是真的。

重復的內容、形式,從2025年開始都會像消消樂一樣自動消失在人們的視野。就像俄羅斯方塊里,最后撐滿屏幕的,并不是那些與他人嚴絲合縫的高情商,而是有棱有角的自居一格。

不少美國人,英國很快就會意識到“說1句中文、夸2句中國,罵3句美國”將成為獨特的流量密碼,他們中會有人快速適應中國市場,然后把小紅書當成自己商業矩陣的一環。但這真的是小紅書想要的國際化嗎?

最后,如果想做難民生意,最終會有變成難民的風險。

因為世界各地的普通人,也都只想過自己的生活,

以及看看貓照片。

本文由 @加薪在這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我決定不去做這件事”,并不意味著減少了人生的可能,而當一個人下定決心“一定要做這件事”,從而熱烈地執著于一件事時,反而常常會因為力不從心而減少人生的可能性。 —– 好像有道理。

    來自浙江 回復
  2. Instagram簡稱是ig不是《ins》,肯德基簡稱你可以叫kfc,但不能叫Kentucky的ken

    來自福建 回復
    1. 你已經看懂了(~_~??)

      來自上海 回復
    2. 都可以的,中國一般偏多叫ins

      來自廣東 回復
    3. 都可以的,中國一般偏多叫ins

      來自廣東 回復
    4. 都可以的,中國一般偏多叫ins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