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集體告別青春期

1 評論 2294 瀏覽 1 收藏 12 分鐘

過去三十年,中國互聯網經歷了從無到有、從野蠻生長到精細化運營的“大航海時代”。本文回顧了互聯網巨頭們在過去三十年的擴張與冒險,分析了他們在當下市場環境中的戰略調整,以及對未來發展的新布局,供大家參考。

2024年是中國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的30周年。1994年,中國開通首條64K的國際專線,實現了與國際互聯網的全功能連接,成為國際互聯網的第77個成員。

每一段歷史都有其特殊性和迷人之處,尤其對于1994年至2024年的中國互聯網產業。過去的30年,是“互聯網連接一切的時代”,是“熱錢燃燒的歲月”,是“一切產業都值得用互聯網思維重做一遍的時代”。

它是中國互聯網的大海航時代,是一段長達三十年的青春期故事。

在這個青春期尾巴上的最后幾年,幾乎所有中國互聯網公司都不得不意識到,互聯網行業不可能對所有的傳統產業發起“降維打擊”,必須對傳統保持足夠的謙卑和敬畏。

互聯網連接一切的時代遠沒有結束,但是“互聯網連接一切”的居高臨下式的強勢思維是時候收斂收斂了。

認清自己的邊界,坦然面對,并謹慎地繼續尋找新大陸,既是告別熱血、草莽、激進的青春期,也不失為一種面對現實的英雄主義。

一、斷腕與收縮:巨頭們的必修課

阿里巴巴立志“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但連著兩個月,它自己做了兩筆虧本的買賣。

2025年的第一天,阿里發布公告,宣布以最高約131.38億港元的金額,將旗下子公司及新零售基金持有的高鑫零售78.7%的股權全部出售給德弘資本。

以此計算,此次交易的價格相當于每股1.75港元。而5年前阿里巴巴斥資280億港元增持高鑫零售時,每股價格大約是8.1港元。公告稱,此次出售帶來的股東損失約為131.77億元人民幣。

另一筆虧本買賣發生在2024年12月底。阿里宣布將全部出售所持約99%的銀泰股權,所得款項總額約74億元,遠低于當初接手這家公司時所花的費用。公告稱,這筆交易讓阿里錄得虧損約93億元人民幣。

但這不光是一件算賬的事。此時可能并非資產變現的良機,但阿里需要盡快通過剝離非核心資產收回現金和精力。銀泰和高鑫零售不是最先被割舍的,可能也不會是最后一個。

早在2023年,阿里對旗下各項業務進行優先級梳理時,戰略就已經變得清晰:電商、云計算+AI獲得聚焦、專注、高強度投入,非核心業務則需要斷舍離。2024年前三個季度,阿里完成了17億美元的非核心資產出售。

斷腕、收縮、聚焦核心業務,是互聯網巨頭們2024年的共同課題。

2024年,京東多次減持永輝超市,并在9月將所持8.3%的永輝超市股份賣給了名創優品,每股2.35元,遠低于京東入股永輝時每股9元的價格。

也是在這一年,曾被美團CEO王興視為“必贏之戰”的美團優選,始終未能走巨額虧損的困境,屢屢傳出撤城、裁員的消息。2024年的最后一天,美團旗下微信社群團購業務“團買買”正式停止運營。更早之前的2023年3月,美團宣布放棄自營打車業務,全面轉向聚合模式。

被戲稱為“宇宙廠”的字節跳動,在近兩年陸續對在線教育業務、游戲業務朝夕光年和VR業務Pico進行了大規模收縮。2023年5月,抖音旗下房產業務“幸福里”退出線下交易市場,僅聚焦線上運營。

認清自己的能力和邊界,然后及時止損、想辦法甩掉包袱——順風順水多年的互聯網巨頭們,開始學著面對成長過程中必上的一課。

二、擴張與冒險:互聯網的大航海時代

在機遇俯拾皆是的互聯網大航海時代,藍??雌饋硪煌麩o際,人人相信自己無所不能。

以電商起家的阿里,順理成章地將目光投向風頭正勁的“新零售”概念。

2014年和2015年,阿里分別入股并成為銀泰和蘇寧的第二大股東。2017年,阿里以224億港元收購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次年,銀泰完成私有化,阿里的持股比例進一步提高。再加上盒馬,從商超、百貨到生鮮專營,阿里用“鈔能力”滲透進了“線上+線下”的幾乎每一個角落。

彼時,被譽為零售業“陸戰之王”的大潤發董事長黃明端信心滿滿地表示,將和阿里巴巴一起塑造“新零售時代”。時任阿里董事長張勇則稱,“大潤發因阿里而不同,阿里因大潤發而不同”。

也是在那幾年,馬化騰提出了“互聯網+”的概念,將其精髓歸納為“開放協作,跨界融合”。他在一次演講中引用張小龍的說法稱,“微信是一個森林,而不是一座宮殿”,并認為企業正逐漸變成無邊界的開放組織。

京東于2015年入股永輝超市。美團則以烜赫一時的無邊界打法,試圖打造一個將本地生活方方面面囊括其中的龐大商業版圖。被“大力出奇跡”的幻夢籠罩的字節,更是接連出擊,向各個賽道的頭部玩家發起招式凌厲的進攻。

那時,人們似乎相信遍地都是新物種,互聯網必將“連接一切”,改造一切,每一次擴張都是打破邊界、突破想象力天花板的嘗試。

然而,攤子鋪得太大,再多的錢和流量也會變得稀薄。

舉個例子,從2019年到2023年的五年間,美團新業務的經營虧損額超過千億。類似這種用老業務利潤來支撐新業務探索的邏輯,開始面臨資本市場的質疑和挑戰。

花真金白銀趟過一條條走不通的路之后,痛定思痛的巨頭們也終于開始意識到,互聯網思維不是隨便“賦能”到哪里,都可以化腐朽為神奇的。

據IT桔子和公開數據,2021年,成為了騰訊在過去10年里投資最頻繁的一年:全年對外投資事件共300起。而后投資速度顯著放緩:2022全年投資事件95起,2023年縮減至40起。

三、仍在尋找新大陸,但謹慎了

如果說10年前那段揮金如土、熱血沸騰、夢想觸手可及的歲月,是互聯網公司們鮮衣怒馬的青春期,那流量見頂、紅利稀薄的當下,便是不得不直面無奈現實的中年期。

以BAT為代表的第一批互聯網巨頭,大多成立于2000年前后的互聯網浪潮中。到2024年,百度24歲,立志于要做一家能活102年的好公司的阿里巴巴25歲,騰訊和京東都是26歲。

而在移動互聯網流量最兇猛的時代成長出來的下一代新貴,字節和快手分別是12歲和13歲,拼多多則是9年。

在增量市場時代,無邊界的概念無往不利。但在10年后的今天,形勢已然改變。

據央視市場研究(CTR)發布的報告,截至2024年6月,中國移動網民規模為11億,近半年增速僅0.7%。2024年1-6月,移動互聯網累計流量1604億GB,同比增長12.6%,增速明顯放緩;用戶人均單日使用時長271.2分鐘,人均單次使用64次,分別同比減少7.7%和6.5%。

高增長的故事很難再講下去了,互聯網巨頭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過往策略,放慢擴張的腳步,重拾對利潤的追尋。

2024年第三季度,營收規模近千億的美團和拼多多,分別實現了124%和61%的凈利潤同比增長;京東雖然營收只同比微增5.1%,但凈利潤同比增長了47.8%;騰訊歸屬股東的凈利潤同比提升了47%,遠高于同期8%的營收增速。阿里雖然在同一時期(2025財年第一財季)歸母凈利潤同比減少了29.31%,但降幅遠低于前兩個季度。

它們還在尋找新大陸,只不過是以更謹慎、戰略更聚焦的方式,把錢和精力花在刀刃上。

2024年上半年,阿里在AI基礎設施上的資本支出達到230億元,并斥資超百億,集齊了對國內AI初創企業“五小虎”的投資。據浙商證券報告,字節2024年在AI上的資本開支高達800億元,預計2025年這一數字將翻倍。

這也是諸多全球科技巨頭的選擇。

過去兩年間,蘋果放棄了水面下潛行數年的智能汽車研發“泰坦計劃”,收購了數十家人工智能初創企業,將資源集中于AI研發。谷歌砍掉了眾多非核心的硬軟件業務,在2023年下半年宣布將資源重點轉移到“最重要產品”——Gemini系列人工智能模型的開發上;亞馬遜則關閉了兒童智能硬件Glow、健身手環Halo、商用機器人Astro等多項業務,同樣斥巨資于AI研發;Meta也宣布將更多關注AI技術的商業化應用。

放棄不一定是件壞事。如本文開篇所述:認清自己的邊界,坦然面對,并謹慎地繼續尋找新大陸,既是告別熱血、草莽、激進的青春期,也不失為一種面對現實的英雄主義。

下一個時代,勝負尚未可知。

作者丨皮詩雅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雪豹財經社】,微信公眾號:【雪豹財經社】,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中國什么時候全面接入過國際互聯網了?

    來自江西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