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紅書全球爆火背后,是美國社交巨頭的“潰不成軍”

0 評論 2720 瀏覽 0 收藏 14 分鐘

美國本土社交媒體巨頭面臨用戶增長乏力和創新停滯的困境,市場份額被新興中國互聯網應用蠶食。AI技術的興起為社交領域帶來變革契機,但未來仍充滿不確定性。

從停止服務到恢復服務,近日,Tiktok在美國市場上演了絕處逢生的一幕,牽動了全球數億用戶的心。然而盡管形勢正在朝利好的方向轉變,Tiktok也很難安枕無憂,圍繞在它身邊的政策風險不會消失。

Tiktok風波不斷,大洋彼岸的小紅書卻意外“躺贏”。自1月13日開始,小紅書上突然涌現大量從TikTok“逃”出的海外用戶,他們小心翼翼地在圖文視頻里和中國網民打招呼,很快得到了熱情回應。由此,隔著屏幕、借助第三方翻譯軟件,兩國網民掀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互動狂歡。

數據顯示,僅兩天時間內就有超過?70?萬名新用戶加入了小紅書,標簽“#TikTok Refugee”下,已有32.1萬篇筆記,總瀏覽量更是超過3.6億,總討論量達780.9萬。

這“潑天的流量”也吸引一眾海外社媒賬號、MCN、跨境電商及品牌紛紛下場,他們的到來將這場互動狂歡進一步推向高潮。

Tiktok遭劫,誰也沒想到率先吃到紅利的會是在海外市場存在感不強的小紅書,但為什么是小紅書?不單單是為了抗議,“Facebook?太老,Pinterest充滿廣告,Instagram上有很多憤怒的老人和非常性別歧視的人”,一位海外用戶直白地表示,而這似乎也說明了當前美國社交媒體難堪的現狀。

一、國產APP“包圍”美國市場

1月12日,小紅書在蘋果美區應用商店的免費榜還只排到第11名,而一天之后就牢牢占據了榜首。雖然在文化和語言差異的鴻溝中,這場流量的“遷徙”在短暫的狂歡后很可能無法沉淀太多用戶,可是在Tiktok代表中國互聯網應用終于打開全球市場后,爆火的小紅書無疑將成為下一個走向全球的“潛力股”。

而無論是樹大招風的Tiktok還是偶然躥紅的小紅書,它們的發展或為全球社交媒體的格局帶來新變量,尤其是此前一直為科技巨頭所牢牢控制的美國市場。

在美國市場,一個越來越明顯的現象是,來自我國的互聯網應用不斷刷新存在感,獲得更多的主動權。

2024年年底,蘋果公布了App Store熱門應用和游戲榜單。Temu延續了它在2023年的成功,再次成為美國下載量最多的免費應用,緊隨其后的是Meta旗下的Instagram Threads,Tik Tok則拿下了第三名,下載量依然領先。除此之外,進入前10的應用還有一個CapCut(剪映),同樣屬于字節跳動。

從這份榜單中,我們看到,我國的互聯網應用在美國社交媒體和電商這兩個最為核心的領域已經占據一席之地。

放大到全球互聯網,同樣如此。根據美國調查公司Sensor Tower的數據,日本經濟新聞分析了2023年1~3月美國谷歌和美國蘋果的APP發布服務的新下載量。在日本、中國、美國等全球95個國家和地區排名前5位的共計475個APP中,有156個(相當于33%)是中國APP,比例相較于2020年1~3月上升約8個百分點。

此消彼長,我國互聯網應用的強勢增長,反面則是美國互聯網巨頭們的發展倒退,尤其是社交領域。

以Facebook為例,根據statcounter的數據,2024年12月,Facebook在全球的市場份額為63.9%,遙遙領先于Instagram的13%、Pinterest的9.39%、X的6.95%、Youtube的4.95%。但是四年前的2020年12月,Facebook在全球的市場份額高達72.54%。

Facebook在美國本土的市場份額也在萎縮。?2024年12月,Facebook在美國社交媒體市場只占53.72%,而2020年12月為56.73%。

Tiktok給美國社交媒體平臺帶來的壓力,不僅表現在用戶身上,關鍵是也影響到了社交媒體廣告市場這塊巨大的蛋糕。市場調研公司?Omdia?曾表示,到?2027?年,在線視頻廣告的總收入將超過?3310?億美元,其中?TikTok?將占據?37%?的市場份額,廣告營收有望超過?Meta?旗下社交平臺和?YouTube?的總和。

原本,Tiktok如果在美被禁,Facebook、Instagram等很可能是最大的受益者,可結果卻被小紅書“截胡”了。

二、本土社交應用,“丟”掉創新

近兩年,無論是馬斯克整改推特還是扎克伯格推出“推特殺手”應用,似乎都沒有讓美國社交媒體真正熱鬧起來。

2023年,Threads上線,上線不到一天,用戶超過3000萬人,上線五天就超過1億人,僅6個月,月活用戶數量增加了?5000?萬,達到將近?1?億。用戶數據的迅猛增長,讓Threads儼然成了社交媒體的一匹黑馬,但這種高速增長的趨勢沒有得到持續,Threads也沒有給X平臺(推特)帶來明顯沖擊。

盡管這些類似推特的社交產品始終無法動搖X平臺(推特)的地位,可X平臺(推特)本身也面臨增長難題。根據數據,X平臺的全球日活用戶減少了15%,美國用戶減少了18%。

以Meta?家族為代表的社交產品漸漸“老”化,可以和Facebook、Instagram?相較量的社交“新貴”還未出現,這是美國市場上本土互聯網社交媒體平臺的現狀。而其背后所反映的是美國社交產品創新的枯竭,尤其是幾大頭部社交應用,它們拋棄創新,越來越習慣模仿,導致整個社交媒體更加同質化。

2020年11月,推特曾推出Fleets功能,并大張旗鼓地宣傳,但用戶對這一新功能的反應仍普遍比較冷淡。因為這一功能和前不久在全球推出的LinkedIn Stories相似,而LinkedIn Stories又和更早被推出的YouTube Stories、WhatsApp Status和Facebook Stories類似。更往前看,可以追溯到2016,那個時候就有了與推特?Fleets?相似的功能。

Tiktok在美國市場的崛起和壯大,更直觀顯示了美國社交媒體的創新乏力。

當時,面對?TikTok?的強勢競爭,美國的社交巨頭紛紛開啟短視頻功能。Meta推出了短視頻產品?Reels,YouTube則推出與?TikTok?類似的短視頻功能?YouTube Shorts,Snapchat也不甘落后,推出了?Spotlight?短視頻功能。但這些舉動沒能阻止TikTok的大火,如今?TikTok?面臨被禁,用戶非但沒有選擇?Instagram Reels?、YouTube Shorts?等平臺,而是越洋加入了小紅書,這足以說明問題。

其實不單單是社交領域,從近些年Google Play和App Store的APP榜單來看,長年霸榜的應用還是Facebook、YouTube、Amazon、Google等已經服務用戶十多年甚至二十年的產品。如果要追溯上一批誕生于美國、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產品,我們能想到的Uber、Airbnb、Pinterest等,它們的爆火也是八九年前的事了。

當然,ChatGPT的誕生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也更具變革性力量,但它畢竟還未成熟。

盲目地模仿,讓美國社交媒體平臺自身的特色逐漸淡化,也變得更加臃腫,故而用戶流失,而要尋找創新消失的原因,或許和幾大巨頭長期掌握著科技話語權有關。尤其是社交領域,Meta通過接連不斷的并購和打壓,?牢牢把控了美國社交媒體。

三、撬動社交格局,希望在AI?

不可否認,對于Meta、谷歌、微軟這樣的科技巨頭,僅靠創新很難打破他們長年累月構建的業務壁壘,但ChatGPT的問世,喚起了AI技術顛覆世界的想象力,AI自然也為社交注入了新的力量。

比如真人與虛擬人工智能的交互,當依托于AIGC的多模態互動能力的人機交互體驗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Character.AI等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在年輕人中越來越流行,虛擬情感陪伴也成了AI大模型落地應用的主流方向之一。

根據Just So Soul研究院發布的《2024 Z世代AIGC態度報告》顯示,六成年輕人使用過AI社交產品,在對于AI互動的態度上,年輕人的態度整體偏積極。

不管是美國還是國內,在整個社交媒體領域創新力枯竭、陷于停滯的背景下,AI社交無疑吸引了年輕群體的目光。只是,AI社交真的蘊藏改變全球社交媒體格局的力量嗎?又或者說AI社交能否跑出一個Facebook、Instagram這樣的入口級產品呢?從目前的AI社交產品中,我們似乎沒有看到希望。

以Character.AI為例,Character.AI是AI圈里流量僅次于ChatGPT的存在,其核心賣點是用戶可以與AI“建立一段虛擬關系”。但遺憾的是,Character.AI叫好不叫座,迫不得已只能以25億美元被谷歌“收購”。

有相同命運的還有另外一家公司Inflection.AI,這家公司做大模型,上面疊加“個人AI伴侶”用途的聊天機器人Pi,主打情感陪伴市場。?Pi?聊天機器人一度吸引到了眾多投資者的興趣,可最后還是落到了微軟的手里,2024年3月,微軟挖角了Inflection?的創始人和幾乎所有員工。

這兩個AI社交產品共同的結局,對外透露出AI社交未來可能面臨的最大難題,即商業化,傳統的廣告變現不再成立,用戶的付費滲透率又相對有限。隨著用戶規模變大,平臺反而更難堅持下去。

這同樣印證了另一個問題,AI社交的發展可能仍逃脫不了巨頭的控制。因為幾乎所有AI應用都不得不面臨高昂的芯片成本、逐漸浮現的數據成本及訓練成本,而商業變現的滯后,使得它們容易落入財大氣粗的科技巨頭手中??萍季揞^雖然不再選擇直接并購,但通過對AI初創公司注資,同樣能實現對產品、技術以及核心人員的控制。

我們看到,即使是掀起生成式AI浪潮的明星級AI企業OpenAI?,可能也不會顯著改變和動搖大型科技公司之間的力量平衡。

據紅杉資本于《生成式AI第二幕》的數據,包括ChatGPT在內的AIGC應用,在用戶的留存與活躍上可以說是完敗于我們熟知的移動應用。

當然,AI社交的未來不是如此悲觀,現在的AI社交產品其實更多的是AI賽道中的細分品類,而不屬于真正意義上AI時代的社交產品。當我們真正進入AI時代,或許才是全球社交媒體變革的開始。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道總有理】,微信公眾號:【道總有理】,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ixabay,基于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