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價“二選一”,跨境電商也沒躲過

0 評論 167 瀏覽 0 收藏 15 分鐘

2025年,跨境電商行業競爭愈發激烈,低價策略成為各大平臺爭奪市場份額的重要手段。亞馬遜推出“低價商店”計劃,并通過流量分配和獎懲制度推動商家踐行“最低價”,甚至被指要求賣家“二選一”。與此同時,TEMU等新興平臺憑借低價優勢迅速崛起,搶走了不少用戶。沃爾瑪也通過降低傭金吸引商家降價,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競爭。本文將探討跨境電商平臺的低價競爭策略,以及商家如何在這一變局中尋找新的增長機會。

新的一年,跨境電商的低價戰火依然在海外蔓延。

去年下半年開始,一直穩坐釣魚臺的亞馬遜動作頻頻,先是在6月的一場閉門會議中宣布了“低價商店”的計劃,并在12月正式推出了低價商店“Amazon Haul”。

在此之前,亞馬遜也暗搓搓上線了一些“小工具”,幫助買家甄選最低價產品,比如“價格力標簽” 、“價格歷史查詢功能”等,變相倒逼賣家加入“價格戰”。

老牌巨頭主動求變的背后,是TEMU、SHEIN等跨境電商平臺的快速崛起,它們將電商內卷的風吹到了美國,并逼得亞馬遜需要作出更大的調整來應對沖擊。

為此,亞馬遜也開始將“低價”對準主站商家,但安逸已久的跨境電商賣家們會買賬嗎?

01 跨境電商大混戰

去年下半年開始,亞馬遜的低價策略開始變得激進。先是有商家表示,收到了亞馬遜要求“二選一”的警告信,其后,知名數碼品牌Anker疑似從Temu退出回歸亞馬遜,有用戶表示在TEMU美國站上搜索Anker品牌,發現該品牌店顯示為“暫時休息”,只剩下第三方商家的一些商品展示。

過去幾年間,Anker都是亞馬遜平臺的頭部賣家,一直穩坐亞馬遜美國區的品類銷冠。去年1-6月,Anker實現營收 96.48 億元,其中來自亞馬遜的銷售額就超過50億元。

但從去年7月開始,Anker開始進駐TEMU,以半托管模式銷售產品,由平臺控制定價;而在亞馬遜上,Anker則是直接控制定價。

不過,Anker在TEMU的售價依然在對標亞馬遜,有用戶表示,大部分情況下,其在亞馬遜的價格更便宜。有業內人士表示,這可能是因為Anker和平臺正在進行價格的A/B測試,而這對應的是雙方未來的定價權。

但這對亞馬遜來說卻并不是好消息。過去一段時間,亞馬遜均憑借其高端市場定位,以及完善的物流配送體系,幫助初創商家打造品牌,同時也獲得了消費者的信任。

但隨著Temu等低價跨境電商平臺的崛起,即便其在物流、服務等方面與亞馬遜依然沒法直接較量,但憑著“低價”卻已經搶走了不少用戶。據Salesforce 數據顯示,61% 消費者使用TEMU等平臺的主要原因就是 “便宜”。

此外,TEMU還在醞釀大招,包括吸引更多品牌商家進駐。相較于價格內卷,TEMU也在效仿拼多多的發展路徑,通過招攬品牌商家推動平臺向上發展,但亞馬遜似乎并不愿意給TEMU更多的空間。

雖然亞馬遜在“二選一”風波之后很快出面辟謠,表示要求賣家在亞馬遜商城獨家銷售的說法不符合事實。

但實際上,即便亞馬遜不動用“看得見”的手段干預,其還能通過流量分配、獎懲制度等推動商家踐行“最低價”。雖然商家可以選擇放棄亞馬遜平臺,但考慮到平臺的流量和規模,大部分商家實際上沒得選擇。

據自媒體“跨境電商跨境屋”報道,有美國本土賣家表示,其可能因為在TEMU上銷售更低的價格,商品鏈接直接被亞馬遜封了。

這位賣家表示,旗下三款產品鏈接均被亞馬遜封了,亞馬遜給出的原因是其價格對比外部沒有競爭力,而外部參考價格則是這款產品在TEMU上的售價,雖然沒有給出直接理由,但“二選一”的意味已非常明顯。

在更早之前,就有商家吐槽亞馬遜強制賣家降價,否則部分商品會被強制下架,而原因則是“價格無競爭力而不符合成為推薦報價的要求”。

不過,更讓人感到意外的是,在亞馬遜和TEMU互相較勁的時候,沃爾瑪也上演了“暗度陳倉”的戲碼。有商家表示收到沃爾瑪降傭金的通知,部分產品的傭金從15%降到3%,讓其能夠將沃爾瑪平臺上的產品降價到與亞馬遜、TEMU一樣的水平。

02 市場容不下“老二”

電商平臺的“二選一”,對于國內消費者而言并不陌生。2023年12月,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就京東起訴天貓“二選一”案做出判決,認為阿里的壟斷行為對京東造成嚴重損害,并判決其向京東賠償10億元。

而京東和阿里之間的“二選一”恩怨由來已久,最早在2013年,時任京東商城某高管發文指控京東商家被阿里要求“二選一”。在這之后,不僅京東和阿里,京東與當當網、蘇寧電器之間也曾出現過“二選一”糾紛。

而沃爾瑪“偷家”的舉動,其實也像極了阿里京東大戰時,拼多多悄悄憑借社交裂變和低價優勢,以“黑馬之姿”在電商市場中殺出一條血路。

由此可以看出,商業世界里面沒有一成不變的戰略,也沒有始終循規蹈矩的打法,畢竟在任何細分市場領域里面,“第一”都只有一個,其必然會想方設法打壓“第二”和“第三”,同時積極求變,甚至參考后進者的攻勢,以保住“龍頭位置”。

這也是亞馬遜當下的境況,從財報數據來看,在2024年前三季度,其實現營收4501.67億美元,同比增長11.20%;累計凈利潤為392.44億美元,同比增長98.19%,營收和利潤均保持穩健的增長。

但亞馬遜的營收增速已經變得非常平緩,雖然凈利潤依然可觀,但增速已是逐季下滑,一季度其利潤增速為229%,二季度則為100%,到了三季度則只有55%的增速。

亞馬遜財務總監在去年二季度的財報會中表示,北美市場的收入增速略低于預期,主要是因為消費者選擇購買更便宜的產品,從而導致平均售價(ASP)下降。

而其凈利潤的增長則主要得益于AI技術的降本增效,以及云業務所帶來的收益,相較而言,亞馬遜電商業務的增速已明顯低于行業增速。

作為參考,亞馬遜在去年三季度實現凈銷售額614.11億美元,同比增長7%,而根據Stocklytics的調查報告,2024年電商市場價值預計將達到4.11萬億美元,實現同比15%的漲幅。

可以看出,TEMU等跨境電商平臺的崛起,已經開始搶奪亞馬遜原本的市場份額,這也限制了亞馬遜的凈利潤增幅。

危機感與日俱進,亞馬遜的改變也是必然的。作為一個成立已有30年的電商平臺,亞馬遜已從原來的朝氣蓬勃的“青年”,逐漸變成遵循傳統的“中年人”,其處境跟阿里、京東也有一定的相似之處。

幸好,亞馬遜也有 “大象轉身”的魄力,目前來看,其已經開始顛覆自己。

一是低價戰略的推出,有亞馬遜高管表示,通過低價商店“Amazon Haul”能為亞馬遜帶來盈利增長,同時使亞馬遜能夠為快速增長的低價細分市場提供有吸引力的選品,開拓出新的增量市場。

二是深耕中國賣家。在最新的2025賣家啟動大會上,亞馬遜表示將加碼低價商城、向中國賣家開放供應鏈智能托管服務等多項舉措;而在2024年,亞馬遜也提到了舉辦更多針對中國三四線城市賣家的研討會。

中國賣家背后,是中國強大的供應鏈資源,以TEMU為代表的跨境電商平臺之所以擁有價格優勢,同樣是依賴于中國賣家背后的產業帶資源,亞馬遜顯然也想要如法炮制,進一步豐富商品池。

03 賣家的大變局時代

但目前來看,亞馬遜仍在經歷市場的考驗,比如低價商店“Amazon Haul”上線一個多月,目前仍是“測試版本”,有用戶投訴配送速度很慢,而且存在丟單的情況。

另外,“Amazon Haul”的購物體驗和商品豐富度跟TEMU相比還有明顯差距,可能是因為商品數量太少,未能配合更多的互動推廣。

但對于國內跨境商家來說,這終究是多了一個選擇,特別是近期TikTok在全球范圍內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政策的不確定性,甚至已有TikTok賣家趕在禁令前以低價賣掉自己的店鋪。

來到2025年,跨境電商行業的格局恐怕只會更復雜。首先,全球各國的政策都面臨著更大的不確定性,比如此前越南要求TEMU暫停其業務;歐盟也考慮對跨境電商平臺征收新稅,這將可能影響到大部分跨境產品的競爭力。

其次,各跨境電商平臺之間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這將迫使各平臺出臺更多新的規則和玩法。去年底,亞馬遜加強了對平臺規則的審查力度,導致越來越多的賣家賬戶被封,據不完全統計,僅在11月就有約5000個中國賣家店鋪被亞馬遜封號。

此外,商家們也要進一步適應不同平臺的玩法,比如近日TEMU就針對半托管賣家開放站內廣告功能,在此之前,TEMU主要采取自然流量分配機制,這意味著玩家可能要在“絕對低價”的基礎上,摸索出新的引流策略。

而面對跨境電商行業和平臺的轉變,商家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接受改變,適應變化。

一方面,除了卷價格之外,大家還可以嘗試卷品質、卷品類,通過聚焦更高利潤產品,用效率對沖成本壓力;另一方面,商家也可以開啟多元化布局,嘗試在不同平臺建店運營,以此對沖新關稅政策所帶來的沖擊。

最后,厭倦了價格內卷的商家,也可以考慮品牌出海,通過技術、設計、理念等方面的創新來打動海外消費者,比如講好中華文化的故事,打造獨一無二的產品特色。

在過去一年,在全球經濟放緩的背景下,平臺和商家已經開始意識到,開辟新的賽場才能找到新增量,比如亞馬遜布局低價商店;TEMU開啟廣告投流;速賣通聚焦服務,為優質POP商家提供更多權益……

某種程度上來看,改變可能會帶來更大的不確定性,但與此同時,風險和機遇也是并存的,對國內跨境商家來說,2025年的挑戰顯而易見,但同時機遇也正在困難之中孕育。

作者丨追命 編輯丨堅果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螺旋實驗室】,微信公眾號:【螺旋實驗室】,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