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個詞前瞻2025之科技篇(11-20):AI策展、機器人崛起和哀悼科技

0 評論 692 瀏覽 1 收藏 40 分鐘

每臨春節,又是VML Intelligence門智威《未來趨勢100》發布之時,報告以10個版塊為綱,100個前瞻關鍵詞為骨,近千個創新案例為翼,成為全球每年最具價值的趨勢預測報告。

讓我們依次慢享這100個令人興奮的趨勢!

11、數字簡約:在信息洪流中尋找喘息空間。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被海量的數據、廣告和內容淹沒,品牌正以簡約作為回應,幫助用戶從混亂中找到秩序。

信息過載并不是一個新現象。早在1440年印刷機發明后不久,學者們就對突然涌現的大量材料感到不滿。而在數字時代,信息過載的壓力更加顯著。數據顯示,76%的人認為大多數網站上的信息過于雜亂,71%的人對“信息節食”的概念感興趣。如今,一些品牌正在通過簡化信息、減少干擾,為用戶提供急需的喘息空間。

數字簡約的意義與價值。

技術理論家湯姆·查特菲爾德(Tom Chatfield)在其著作《聰明的動物:技術如何塑造了我們》中探討了我們與數字工具的關系。他警告說:“每一天的每一刻都容易變成一種半分散注意力的時間。更深層次上,可能會有一種無力感,感覺與有意義的理解和能動性脫節,從而無法滿意地、建設性地參與社會。”然而,他也指出,數字簡約能夠提供重要的能動性和自由:“通過提供良好背景、可操作且易于理解的信息環境,為人們提供足夠的時間、空間和自主權,讓他們擁有自己的生活?!?/strong>

科技巨頭的簡約實踐。

蘋果公司以其對極簡設計的偏好,在數字簡約領域處于領先地位。以網頁瀏覽為例,蘋果為其Safari瀏覽器引入了“分心控制”功能,能夠識別并移除可能分散用戶注意力的元素,如廣告、橫幅和優惠信息。這種設計不僅提升了用戶體驗,還幫助用戶專注于真正重要的內容。

藝術與簡約的結合。

戶外廣告是城市中信息過載的主要來源之一。2024年10月,冰島-丹麥藝術家奧拉維爾·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發起了一場“占領”行動,用藝術取代商業廣告。他的作品《生命世界》(Lifeworld)在首爾、倫敦、紐約和柏林的數字廣告牌上展示,取代了傳統的廣告內容。這一行動不僅為城市居民提供了視覺上的喘息空間,還通過藝術的力量放慢了生活的節奏。

社交媒體的簡約革命。

社交媒體是信息過載的主要驅動因素之一。2024年夏季推出的新平臺Noplace,承諾通過簡約設計解決這一問題。Noplace的特點在于其省略了復雜的算法和廣告,回歸互聯網的初心。該平臺允許用戶自定義個人資料,并通過純文本進行交流,為用戶提供了一個清爽、無干擾的社交環境。

創新機會

信息過載的心理代價正在逐漸被理解,而品牌可以通過簡約設計為用戶提供急需的喘息空間,并引起88%希望生活更簡單的人的共鳴。以下是一些創新方向:

  • 簡約設計:通過簡化界面、減少廣告和無關信息,提升用戶體驗,幫助用戶專注于核心內容。
  • 信息過濾工具:開發類似蘋果“分心控制”的功能,幫助用戶屏蔽干擾,專注于重要信息。
  • 藝術與品牌結合:借鑒奧拉維爾·埃利亞松的做法,用藝術取代廣告,為城市空間和數字平臺注入簡約與美感。
  • 簡約社交平臺:打造類似Noplace的簡約社交平臺,回歸純粹的交流方式,減少算法和廣告的干擾。
  • 信息節食服務:推出“信息節食”相關的產品或服務,幫助用戶管理信息攝入,提升生活質量。

12、自動技術創造未來

從自動駕駛汽車到家庭機器人,自主技術正在各行各業掀起一場革命。2025年國際消費電子展(CES)上,自主創新成為焦點,展示了這一領域的巨大潛力和廣泛應用。

自動駕駛汽車的崛起。

英偉達(Nvidia)首席執行官黃仁勛(Jensen Huang)在CES主題演講中表示:“非常明顯,自動駕駛汽車終于到來了?!彼岬搅薟aymo和特斯拉的成功案例。Waymo于2024年10月宣布,其Waymo One服務每周已提供超過15萬次付費出行,并相信自動駕駛的未來已經到來且正在增長。麥肯錫(McKinsey)預測,到2035年,自動駕駛可能創造3000億至4000億美元的收入。

在CES上,多家公司展示了自動駕駛車輛和軟件。

  • 日本移動公司Tier IV推出了其自動駕駛巴士,并展示了新的數據共享平臺,旨在擴大自動駕駛AI的開發。
  • Zoox則通過提供往返拉斯維加斯展會的機器人出租車服務進行了現場演示。
  • 約翰迪爾(John Deere)展示了其在農業、建筑和商業景觀領域的自動駕駛車輛創新。

消費者技術協會(CTA)首席執行官加里·夏皮羅(Gary Shapiro)表示:“自動駕駛車輛正在重塑移動性。”

自主技術的多樣化應用。

自主技術不僅限于汽車領域,還在其他領域展現出巨大潛力。例如,Glidance推出的Glide是一款為盲人和低視力群體設計的移動輔助設備,嵌入了Glidance的Sensible Wayfinding技術,能夠自主、無縫且舒適地引導用戶。CTA未來學家布萊恩·科米斯基(Brian Comiskey)表示,Glidance是“一家將車輛技術轉化為解決方案以彌補護理差距的公司?!盙lide目前正在進行測試,并計劃于2026年開放消費者預訂。

家庭生活的智能化升級。

家庭生活也在迎來自主技術的巨大升級。Roborock最新的掃地機器人Saros Z70配備了新的StarSight Autonomous System 2.0,能夠實現更精確的導航和地圖繪制,甚至配備了機械臂來拾取散落的襪子等物品。Dreame的X50 Ultra掃地機器人則是首款配備提升輪的設備,能夠在不平坦的表面和障礙物上導航,計劃于2025年2月正式推出。對于有游泳池的用戶,Beatbot推出了AquaSense 2系列,嵌入了先進的AI導航技術,計劃于2025年2月上市。

創新機會

萬物自主的時代已經到來。將自主技術嵌入機器人中,將成為未來的一部分,為消費者的生活帶來便利,讓他們有更多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13、AI策展經濟:從創作者到品味制造者

隨著人工智能(AI)技術的普及,內容創作的門檻被大幅降低,任何人都可以輕松生成圖像、音樂甚至文學作品。然而,這也帶來了一個新的挑戰:如何在海量內容中篩選出卓越之作?在這一背景下,潮流引領者和品味制造者的角色變得愈發重要。

AI創作的崛起與挑戰。

2024年11月,一幅由AI驅動的人形機器人Ai-Da創作的畫作在紐約蘇富比拍賣行以超過100萬美元的價格售出。這一事件引發了關于AI在藝術領域角色的廣泛討論。AI工具的普及使得創作變得民主化,全球43%的人使用生成工具創作藝術品,超過三分之一的人使用同樣的工具制作音樂。然而,這也模糊了創作者和策展人之間的界限。曾經需要精湛技藝的創作過程,如今更多地依賴于品味、策展和精煉。

從創作者到策展人的轉變。

設計領袖安迪·巴德(Andy Budd)認為,從制造者到策展人的轉變是不可避免的。他指出,設計師將“越來越多地被視為品味和道德的仲裁者,在這個環境中,任何人都可以創作設計,但并非每個人都能辨別其意義所在?!边@一觀點在2024年倫敦人工智能峰會上得到了進一步討論。

音樂制作人費爾南多·加里貝(Fernando Garibay)表示:“我們必須將我們的身份與我們的產出分離開來……這不再對我們有用?!币魳芳业つ釥枴へ惗》茽柕拢―aniel Bedingfield)則預測,“我們都將經歷個人和集體的自我消亡?!?/p>

AI與創造力的爭議。

多學科藝術家、工程師和哲學家阿里·霍賽尼(Ali Hossaini)對AI將藝術家降級為策展角色的觀點持不同意見。他認為,雖然數字工具使工藝更容易獲得,但生活不僅僅發生在網上。他指出,統計推斷并不是創造力,真正的創造力在于即興創作、不完美和對事物的新詮釋。

霍賽尼的觀點反映了藝術家對AI生成作品版權侵權的挫敗感。例如,索尼音樂、華納唱片和環球音樂集團正在起訴兩家AI音樂初創公司,指控其使用受保護的材料訓練模型。

AI策展經濟的興起。

隨著AI生成內容的爆炸式增長,觀眾對算法推薦的同質化效應感到厭倦。數字品味制造者的角色因此變得至關重要。Warm Storm的首席執行官喬恩·卡尼(Jon Carney)認為,我們正處于策展經濟的開端。他指出,影響者經濟已經超越了傳統的好萊塢或電視名人,成為靈感和指導的首選來源。

影響者的角色不僅沒有消失,還在不斷演變并變得越來越復雜。

創新機會

AI會將人類推向策展者而非創作者的角色嗎?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對創造力的定義。然而,對于那些感到被算法強加的生活方式所困的觀眾來說,對品味制造者、專家和行家帶來的意外之喜的需求將會增長。

以下是一些值得關注的方向:

  • 策展平臺:開發專注于篩選和推薦高質量內容的平臺,幫助用戶在海量信息中找到卓越之作。
  • 品味制造者合作:與影響者、專家和行家合作,為用戶提供獨特的視角和推薦。
  • AI輔助創作工具:推出結合AI技術的創作工具,幫助藝術家和設計師提升效率和創造力。
  • 版權保護解決方案:開發技術或服務,幫助藝術家和創作者保護其作品免受AI侵權的威脅。
  • 個性化推薦算法:改進推薦算法,減少同質化效應,為用戶提供更多樣化和個性化的內容選擇。

14、機器人崛起:家庭標配

為人形機器人騰出空間——它們可能很快成為所有家庭的標配。

這可能是所有科幻小說中最令人不安的陳詞濫調,但它正不可避免地逼近。未來幾年,它們可能成為工廠、辦公室、城市甚至家庭的標配。這些機械伴侶將幫助我們完成日常生活中的繁瑣任務,從搬運物品到照顧老人,甚至保持家居清潔。

特斯拉Optimus的突破

特斯拉公司以其電動轎車聞名,如今也進入了人形機器人領域。2024年10月,特斯拉宣布其機器人Optimus將于2025年投產,并于2026年上市。在一次活動中,Optimus展示了其異常能干的一面,能夠在房間內工作并與客人交談。盡管演示中的機器人是由幕后人類遠程控制的,但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對其未來充滿信心,預計Optimus最早將于2025年在特斯拉工廠投入使用。馬斯克甚至預測,Optimus將成為“有史以來最大的產品”。

機器人技術的飛躍

2024年初,斯坦福大學發布的Aloha論文標志著機器人技術的巨大飛躍。研究表明,機器人系統訓練所需的數據量比之前預期的少得多。這一發現將加快該領域的進步速度。投資公司Hoxton Ventures的創始人侯賽因·坎吉(Hussein Kanji)指出,機器人必須使用現實世界的數據進行訓練,而Aloha論文表明,我們不需要像想象中那么多的數據來構建引人注目的機器人技術。盡管消費者級別的機器人部署還需要幾年時間,但工業環境中的應用已經指日可待。

安全與現實的結合

由OpenAI支持的機器人公司1X發布了其新人形機器人Neo的視頻,強調了安全的重要性。1X首席執行官伯恩特·伯尼希(Bernt B?rnich)表示:“安全是基石,使我們能夠自信地將Neo Beta引入家庭,在那里它將收集重要的反饋并在現實環境中展示其能力。”

2025年CES的機器人展示

在2025年國際消費電子展(CES)上,人形機器人成為焦點。Nvidia等品牌展示了物理AI系統,驅動人形機器人執行各種任務。Apptronik的Apollo人形機器人展示了其在工業環境中的能力,包括重物拾取和協助裝配線。Realbotix的Aria則致力于使機器人更加逼真,其模塊化系統允許用戶構建自己的機器人。Aria的“下一代超現實人形機器人”首次亮相,正值全球44%的Z世代表示他們可以想象自己會愛上聊天機器人/AI的時候,這表明Aria可能成為年輕一代合成關系的開端。

最牛皮的當屬春節第一炸,夢想照進現實!

創新機會

隨著人形機器人在生產設施、工作場所和家庭中的潛力得到認可,資本正涌入這一領域??ǖ录{斯預測,未來每個家庭都會有一個機器人。

15、興趣社交APP:從興趣到有意義的連接!

在提升社交體驗的愛好應用程序中,人們正在建立有意義的聯系和尋找愛情。

在大型社交媒體平臺逐漸失去吸引力的背景下,人們正轉向更小巧、專注的愛好應用程序,如AllTrails(徒步旅行)、Strava(健身)、Airbuds(音樂共享)和Letterboxd(電影迷)。這些應用程序不僅幫助用戶追蹤個人興趣,還為他們提供了與志同道合者建立更深層次聯系的機會。通過將個人興趣轉化為社交互動體驗,愛好應用程序正在重新定義數字社交的意義。

從大型平臺到圈層社區

大型社交媒體平臺如Facebook、Snapchat和TikTok,已經變成了充斥著企業付費內容的非個人化空間。相比之下,愛好應用程序提供了一個更親密、更少引起分歧的環境,模仿了人類在小群體中的自然社交方式。這種轉變反映了用戶對更有意義、更真實連接的渴望。

愛好應用程序的成功案例。

Strava,一個擁有超過1.25億會員的健身應用程序,在2023年12月推出了直接消息功能,一些用戶開始利用它來尋找約會伴侶。Letterboxd,一個允許電影愛好者記錄、評論和討論電影的平臺,也在2024年10月達到了1600萬用戶大關。Letterboxd的發言人表示:“從第一天起,我們就非常關注在線社區的創建以及如何保持其良好的氛圍。”該應用程序不僅幫助用戶追蹤個人觀影進展,還通過共同的品味建立了一個強大的社區文化。

愛好應用程序的社交潛力。

由于愛好應用程序并非專為約會設計,用戶感受到的自我推銷壓力較小。在沒有那種期望負擔的情況下,與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建立聯系會帶來愉悅感。數據顯示,17%的千禧一代使用愛好應用程序結識新朋友,希望找到約會對象。在約會應用程序使用量下降的背景下,愛好應用程序不僅吸引了大量用戶,還幫助一些人找到了愛情。

想想中國600萬騎行愛好者!

創新機會

人們正在尋求更有意義的數字互動。那些更小巧、專注的應用程序將我們與志同道合的人聯系起來,增強了現實生活,同時培養了激情,并將愛好從孤立的追求提升為集體努力。以下是一些值得關注的方向:

  • 社區建設:開發更多專注于特定興趣的應用程序,幫助用戶建立緊密的社區,如攝影、烹飪或手工藝。
  • 社交功能增強*:在現有愛好應用程序中增加更多社交功能,如群組討論、活動組織和直接消息,促進用戶之間的互動。
  • 線下活動整合:將線上社區與線下活動結合,組織用戶見面會、工作坊或比賽,增強現實生活中的連接。
  • 個性化推薦:利用AI技術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興趣推薦,幫助他們發現新的愛好和潛在的社交機會。
  • 心理健康支持:結合愛好應用程序的社交特性,推出與心理健康相關的功能或活動,幫助用戶緩解壓力并建立支持網絡。

總之,愛好應用程序不僅為用戶提供了一個追蹤興趣的平臺,還為他們創造了與志同道合者建立有意義連接的機會。品牌和企業可以通過創新,進一步推動這一趨勢,幫助用戶在數字世界中找到更真實、更有價值的社交體驗。

16、微型電動車成長:城市出行的新選擇。

在擁擠的城市中穿梭和停車正因設計主導的創新小型電動車而變得更加便捷。這些微型電動車不僅環保,還以其靈活性和經濟性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

全球微型電動車的創新設計。

  • 日本KG Motors公司推出的Mibot單座電動車,被稱為“最小移動性”車輛,其設計靈感來自80年代的寶麗來相機。這款車售價6700美元,計劃于2025年上市,專為單人出行設計,適合日本大部分汽車旅程為單人的實際情況。
  • 瑞士Ouboter家族的Micro滑板車系列推出了Microlino小型電動車,靈感源自1950年代的泡泡車。這款兩座車旨在回答“你真正需要多少車?”的問題,強調了實用性和簡約設計。
  • 菲亞特Topolino Spiaggina版由意大利汽車工作室Castagna Milano設計,于2024年6月推出。韓國現代汽車也推出了現代Inster,專為城市駕駛設計,提升了停車便利性。
  • 以色列公司City Transformer的小型電動車口號是“像汽車一樣駕駛,像摩托車一樣停車”。其車輪在城市模式下會收縮,以適應更小的空間。2024年9月,該公司推出了新的CT-2型號,可在歐洲預購。
  • 在中國,五菱宏光Mini自2020年推出以來,已成為該國最受歡迎的電動車,不到四年時間銷量超過120萬輛。

2025年CES上的微型電動車。

在2025年國際消費電子展(CES)上,新一代微型電動車亮相,其中包括Aptera,一款兩座、三輪、太陽能驅動的汽車。Aptera車身覆蓋太陽能板,每天僅靠太陽能可行駛40英里,如果通過電源充滿電,續航里程可達400英里。這家加利福尼亞公司目前處于原型階段,聲稱已具備全面生產所需的所有資源。

市場潛力與未來展望。

國際能源署的能源技術和交通分析師伊麗莎白·康奈利指出,微型電動車目前僅占電動車銷量的一小部分。2023年,電動迷你車或四輪車占電動車銷量的不到0.2%,大約售出了2.5萬輛。然而,可愛的外觀、實用性和經濟性意味著這一比例有望上升。

創新機會

盡管數量不多,但微型電動車類別中不斷涌現的新穎發布表明,對于某些客戶來說,這些車輛為城市駕駛提供了方便且更環保的解決方案。

17、智能眼鏡2.0:從電子消費品到時尚科技品。

曾經是硅谷內部人士專屬的智能眼鏡,如今正逐漸進入更廣泛的市場,成為時尚與科技結合的典范。隨著一系列新產品的推出,智能眼鏡有望成為下一個重要的界面,為用戶提供全新的交互體驗。

市場前景與功能展望。

根據Grand View Research的數據,2024年全球智能眼鏡市場價值為19.3億美元,預計2025年至2030年的復合年增長率(CAGR)為27.3%。雖然智能眼鏡不太可能完全取代智能手機或筆記本電腦,但它們將在設備組合中占據一席之地。

智能眼鏡的功能多種多樣,從實時健康診斷到導航信息,甚至可能包括彈出廣告。然而,Phantom Technology的Journey Lens提供了一個更現實的愿景,這款設備將于2025年推出,承諾對物理世界進行輕度增強,提供輔助而非干擾。

創新設計與技術突破。

初創公司Halliday在2025年國際消費電子展上首次展示了其AI眼鏡,配備了DigiWindow技術,這是一種首創的近眼顯示技術,可以將信息投射到用戶的視野中,而無需鏡片。這款眼鏡還配備了一個主動式AI代理,可以跟蹤對話,回答問題并提供主動幫助。其他功能包括40種語言的實時翻譯、語音到文本的筆記記錄以及輕松進行公開演講的實時提詞器。

英國Emteq Labs計劃推出一款名為Sense的眼鏡,配備了一系列傳感器,可以跟蹤佩戴者的面部表情和情緒狀態。這項創新使公司能夠跟蹤與健康相關的數據,為用戶提供更個性化的體驗。

市場接受度與隱私問題。

智能眼鏡的市場接受度看起來很有希望。眼鏡已經是數十億人佩戴的物品,這可能會促進其采用,特別是新一代智能眼鏡旨在提供風格和功能。Ray-Ban Meta眼鏡將數碼相機和音樂播放器整合到經典框架中,盡管目前沒有增強現實功能,但仍然很受歡迎。Ray-Ban的母公司EssilorLuxottica報告稱,Meta框架是其EMEA地區60%商店的暢銷產品。

然而,智能眼鏡的隱私風險也引起了關注。兩名哈佛學生通過將Meta的Ray-Bans與面部識別軟件配對,能夠識別完全陌生人的故事引起了大量關注。盡管如此,許多人可能會認為監控已經無處不在,而便利性超過了風險:超過一半的人(54%)表示,如果能讓他們的生活更輕松,他們愿意分享他們的生物識別數據。

創新機會

智能眼鏡將有意義地進入設備市場,但它們不會取代其他界面。對于創意品牌來說,它們代表了一種新的媒介,可以設計體驗并更好地與消費者建立聯系。

18、智能家居:為每一代人設計的未來生活

隨著科技的進步,家居正變得越來越智能、互聯,并為所有年齡段的人提供幫助。從健康管理到嬰兒護理,再到老年人陪伴,智能家居技術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賦予人們更大的獨立性和自由時間。

家庭健康平臺與數字助手。

松下Well在2025年國際消費電子展上推出了Umi,一個被稱為“家庭健康平臺和教練”的數字助手。Umi旨在通過創建健康習慣、改善溝通和簡化組織來建立更強大的家庭。Umi計劃于2025年在美國上市。Ohai.ai的AI虛擬助手O于2024年首次亮相,旨在“徹底改變家庭和個人組織,減輕家庭主管的精神負擔。”

嬰兒護理的創新技術。
對于父母來說,飛利浦的一項創新使用監視器來復制照看熟睡嬰兒并檢查他們是否呼吸順暢。2024年10月推出的飛利浦Avent高級連接嬰兒監視器采用了飛利浦的SenseIQ睡眠和呼吸跟蹤技術,每秒分析數百萬像素。在2025年國際消費電子展上展示的UniWhale自稱為“世界首個AI驅動的嬰兒護理系統”,實時測量生命體征并作為個性化數字伴侶運行。

智能嬰兒車與安撫技術。
Glüxkind的Rosa智能嬰兒車在Rock My Baby模式下,會自動輕輕前后搖晃,播放白噪音以哄嬰兒入睡。該公司還將添加成人面部識別系統,以授權誰可以訪問嬰兒車,進一步提升安全性。

老年人陪伴與獨立生活。
Elli.Q是以色列公司Intuition Robotics推出的一款“AI護理伴侶機器人”,旨在幫助老年人更長時間地獨立生活。Elli.Q的行為“像一個真正的室友”,會提出問題、建議活動并提供提醒。隨著使用時間的增加,AI會更多地了解用戶,使互動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更加個性化。

創新機會

智能家居技術正在為每一代人設計,為人們提供更大的獨立性和自由時間。品牌也可以通過深思熟慮的產品、服務和技術增強的創新,在使生活更輕松方面發揮作用。

19、共享現實:無縫融合虛擬與物理世界的新時代。

無需頭戴設備的新興技術正在開啟一個新時代,實時融合不同現實的共享體驗。從體育場館到零售空間,共享現實技術正在重新定義人們體驗內容的方式,為消費者帶來前所未有的沉浸感和個性化體驗。

Cosm的沉浸式體育體驗。

沉浸式技術、媒體和娛樂公司Cosm在洛杉磯和達拉斯開設了兩家體驗場館,為體育迷提供跨越虛擬與物理世界的共享現實體驗。觀眾坐在直徑87英尺、分辨率高達12K的LED弧形穹頂前的體育場座位上,通過這一尖端技術被傳送到他們最喜愛的足球場邊線或UFC八角籠旁。Cosm的總裁兼首席執行官Jeb Terry表示,這一體驗將“重新定義世界體驗內容的方式”。

Future Stores的零售創新。

倫敦牛津街的Future Stores將共享現實技術引入零售空間。400平方米的微型LED顯示屏和巨型廣告牌覆蓋了墻壁和天花板,將消費者沉浸于入駐品牌的世界中。創始人兼主席Ariel Haroush將其描述為:“一種充滿創意的、技術與多感官設計的激動人心的融合,仿佛步入未來?!?/p>

日本的3D視覺技術。

在日本,NHK科學技術研究實驗室正在研究一種無需特殊眼鏡即可實現共享3D體驗的新技術。立體視覺技術目前仍處于原型階段,它利用數字屏幕上重疊的像素層,從各個角度創造3D體驗。Misapplied Sciences的Parallel Reality屏幕采用了類似的多像素效果,能夠根據觀眾相對于屏幕的具體位置,同時向不同人展示個性化信息和導航。該技術于2024年10月首次在洛杉磯快船隊的新Intuit Dome體育館中投入使用,目前最多可支持100人同時體驗。首席執行官Albert Ng在前一月的AXS Drive活動中表示,共享空間中的一對一連接潛力是“品牌和廣告的圣杯?!?/p>

消費者的無縫切換需求。

消費者越來越熱衷于在現實之間無縫切換;43%的Z世代已經表示,他們看不出虛擬與現實之間的區別——對他們來說,這一切都是真實的。想了解更多關于這些共享現實的內容,請參閱《世界構建技術》(第254頁)。

創新機會

提供共享體驗的新興技術解決方案既可以是沉浸式的,也可以深度個性化,能夠在不同現實之間實現真正的集體體驗,同時不會切斷物理世界的體驗。以下是一些值得關注的創新方向:

  • 沉浸式體驗場館:開發更多像Cosm這樣的沉浸式體驗場館,為消費者提供跨越虛擬與物理世界的共享現實體驗。
  • 零售空間創新:將共享現實技術引入零售空間,通過多感官設計提升消費者的購物體驗。
  • 3D視覺技術:推廣無需特殊眼鏡的3D視覺技術,為消費者提供更自然的3D體驗。
  • 個性化信息展示:利用Parallel Reality屏幕等技術,根據觀眾的位置展示個性化信息和導航,提升用戶體驗。
  • 跨平臺整合:將共享現實技術與其他智能設備整合,提供一致的用戶體驗。

20、哀悼科技:數字時代的生命延續。

死亡是否意味著我們與所愛之人的聯系就此終結?

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科技正在為逝者創造一種“數字生命”的可能性,這種理念正在逐漸深入人心。71%的人相信,未來人類與科技之間的界限將變得模糊,哀悼科技正是這一趨勢的體現。

全球哀悼科技的實踐。

  • 在中國,人們可以以低至20元人民幣(不到3美元)的價格為已故親人創建虛擬形象。中國人工智能公司“超腦”的創始人張澤偉表示,自2023年年中公司成立以來,他們已經幫助數千名中國人通過僅30秒的視聽材料“數字化復活”逝者。超腦創建的虛擬形象形式多樣,從帶有數字圖像的聊天機器人到3D人體模型均可實現。
  • 韓國的DeepBrain AI則專注于基于視頻的虛擬形象創建,捕捉逝者的神態和聲音。在更高端的領域,中國人工智能公司商湯科技為其于2023年12月去世的創始人湯曉鷗創建了一個虛擬形象,并在2024年3月的公司年度股東大會上亮相。
  • 在美國,科技企業家賈斯汀·哈里森創立的“You, Only Virtual”希望哀悼科技能提供一種“徹底消除悲傷”的可能性。HereAfter應用程序鼓勵用戶錄制關于自己生活的語音故事,并自稱是“重新定義記憶”的工具。

倫理挑戰與心理影響。

然而,未經逝者同意便復活其形象的前景,無疑是一個倫理雷區。這是哀悼科技引發的諸多問題之一,這些問題在2024年6月上映的紀錄片《永恒的你》中得到了探討。該片審視了“‘真實’與模擬生活之間的界限如何變得模糊”,以及“終結有限性對個人和社會可能帶來的后果”。

英國心理學會特許咨詢心理學家及副研究員克洛伊·佩杜西斯-米切爾博士指出,已故親人的虛擬形象“如果以具備哀悼意識的心態使用,可能有助于促進健康的哀悼過程”。她解釋說,虛擬形象可以作為一種“輔助工具,幫助維持與逝者持續的情感紐帶,但同時不應被依賴為一種假裝死亡未曾發生的工具”。

創新機會:

哀悼科技的需求反映在其市場規模上,據TechRound估計,全球市場規模已達1000億美元。盡管關于它是幫助還是阻礙哀悼過程的爭論仍在繼續,但科技為那些希望延長已故親人生存時間的人們提供了一種替代途徑。以下是一些值得關注的創新方向:

  • 虛擬形象創建:開發更先進的AI技術,幫助用戶創建逼真的逝者虛擬形象,包括聊天機器人、3D模型和視頻形象。
  • 記憶保存工具:推出類似HereAfter的應用程序,鼓勵用戶錄制關于自己生活的語音故事,重新定義記憶保存方式。
  • 倫理規范制定:與法律和倫理專家合作,制定哀悼科技的使用規范,確保逝者隱私和意愿得到尊重。
  • 心理健康支持:結合哀悼科技與心理健康服務,幫助用戶以健康的方式處理悲傷和哀悼過程。
  • 個性化哀悼體驗:提供個性化的哀悼科技解決方案,滿足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的用戶需求。

【未完待續】

01-10文化篇:獨家>100個詞前瞻2025 之文化篇(01-10):黑暗體驗和性感復興

完整英文報告,可至Wunderman Thompson官網下載查看!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品牌猿】,微信公眾號:【品牌猿創】,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VML Intelligence偉門智威《未來趨勢100》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