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入局AI助手產品,直接打出王炸!
首先聲明這是一個預測貼,是偶然從一些蛛絲馬跡中發現了微信極有可能要搞個大的!并非官方公布的信息。
核心觀點:
1、微信將改變AI助手產品競爭格局。
2、微信最適合做AI助手,沒有之一。
3、微信不久之后將會開放新形態的產品。
以下為詳細經歷與論證過程:
起因是在某天看到一篇關于“元寶紅包封面助手”的筆記,里面的截圖是這樣的:
本來是一篇和作者關注領域沒什么關系的內容,但是注意?。?!
這個個元寶紅包封面的助手明顯是一個類似公眾號/小程序的服務類產品,但是它的用戶界面居然和微信聊天窗口一模一樣!
這事情就大了!
其實重要的不是這款產品,而是這款產品的形態,在微信中找到元寶紅包封面助手之后是這樣的:就像添加了一個普通的微信好友一樣。
但實際上這不是一個微信個人號,并非以前那種走了微信的漏洞把大模型API接入到個人微信號來為用戶提供服務的方式。
而是微信官方正在灰度的一種全新產品形態,其實敏感的朋友應該已經感受到了這種形態的區別。
以往在微信生態是通過公眾號和小程序來提供服務的,但公眾號的入口非常深,如下圖,需要先找到公眾號總的入口再進入內部找到需要的公眾號,并且內部屏效還很低都是顯示每個公眾號的大卡片,作者就經常下滑半天也沒找到目標。
內部是這樣的:當關注的公眾號比較多的時候真的很難找。
而今天分享的微信內部全新的產品形態則完全不同,首先是入口方面,當我們添加了上述的【元寶紅包封面助手】之后,它是直接顯示在會話列表里面的就像這樣:
從圖上可以看出,我們還可以把它置頂在對話列表中,這樣使用的時候就非常容易找了。打開微信直接就能看到服務入口,這個含金量真是前所未有。
目前已經無法通過搜索找到這產品了,文末有訪問方式
在大模型出現之初,OpenAI就選擇了使用Chatbot作為面向用戶的產品形態,就是因為對話式交互的門檻足夠低,不會受到GUI時代使用圖形化界面連接產品與用戶這種形式受到的局限。
想象一下什么樣的交互才是最自然的?或者不應該用“交互”這個偏專業的詞而應該用“交流”。
自從人類進化出聲音語言開始,對話就是人類最自然最熟練的交流(交互)方式,其他的文字、手勢、動作等等只是輔助(或是為了滿足其他需求場景)。
而作者今天分享的案例,最重點之處就是其產品形態,幾乎是連接用戶與AI大模型最契合的方式。
現在我們在使用AI助手時,一般還需要打開特定的網站或者APP,然后在對話框中輸入信息與AI助手進行交流。那么大家也沒有想過對于用戶(至少是中國用戶)來說,最熟悉的對話空間是哪里?
是微信,這一點應該沒有任何疑問,雖然現在也有一些流行的其他社交產品,但作者相信用戶進行對話最多的產品一定是微信。
這種用戶熟悉的環境帶來的結果是使用門檻超級低,可能一些老年人不會使用購物網站,但大概率會使用微信和朋友聊天。換句話說只要用戶具備使用微信和朋友聊天的能力,就具備在微信中使用AI產品的能力。這才是微信使用對話式產品形態直接把AI助手融入會話列表的最重要意義。
最近兩年AI雖然很火爆,但其實在努力接觸、使用AI的用戶依然是偏互聯網這一群體,至今為止還沒有出現殺手級應用。整個2024年出現的最接近殺手級應用的品類是AI搜索和AI編程。
但前者受搜索引擎產品商業模式的限制很大,無法完全轉變形態,后者雖然目標用戶基數達到了千萬級,但還是局限在程序員群體,上限較高但也清晰的有限。
而微信把AI助手融入到會話列表里面,則完全有可能突破AI助手的用戶規模天花板。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微信支付春晚偷襲支付寶事件?
在2014年之前,支付寶在移動支付市場占據主導地位,用戶的支付習慣主要集中在支付寶平臺,微信支付當時還是一個相對新興的支付方式。用戶量和支付量都遠小于支付寶。
當年的春晚微信突然推出微信紅包功能,利用春節期間人們拜年送禮的傳統習俗通過社交裂變的方式快速傳播,僅用七天時間就獲得了超過800萬用戶開通了微信支付并完成了銀行卡綁定,實現了用戶快速增長。據說當年馬云連夜開會研究如何應對。
當年的微信支付之所以能夠偷襲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把支付能力融入到了微信APP首頁的+中,其層級深度其實比今天所說的AI助手還要更深一層。
因此作者認為微信本次正在灰度的新形態AI助手潛力巨大,或許將直接改變AI助手品類競爭格局。
渠道方面:
現在很多AI公司已經開始建立自家的agent平臺,希望能把握住AI時代的應用分發渠道。包括OpenAI也做了GPT store,都是同樣的目的。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應用分發渠道之爭還歷歷在目,從已經消失的豌豆莢和今天地位下降不少的應用寶,從第三方的應用商店到手機廠商自營的應用商,其利潤之大可能沒關注過數據的朋友無法想象。
作者這里以游戲APP為例,一個游戲想上架第三方應用商店,需要付出的渠道費甚至能達到50%。24年騰訊發布的DNF手游就曾經以為需要付出的分成比例過高而宣布不再上架部分安卓應用平臺。
這里面的故事大家感興趣可以自行搜索,我們回到主題。Agent被認為是在AI時代的APP,所以Agent渠道之爭也是各個大廠都在布局的地方。
蘋果的AppStore也會利用自身的生態優勢向開發者們收取30%的分成,2024年App Store的預計收入將達到約1154億美元。
對于Agent商店,扣子也把商店放到了首頁的重要位置:
kimi也是如此:
其他常見的AI企業也幾乎都是如此,就不一一放圖。
但是今天微信的更新之后,在作者看來幾乎已經打破了各家希望在Agent分發渠道領域的競爭夢想。
作為“應用商店”(Agent商店),這樣典型的雙邊平臺,用戶越多,對開發者的吸引力越大,應用越豐富,用戶就越多;用戶越多,開發者就越積極,而微信恰好是全世界用戶量最多的幾個產品之一。
就像當年騰訊希望入股京東時,京東的條件之一就是在微信里增加京東商城的入口,也正是基于微信的特殊地位。
而當微信參與到AI時代的應用商店之爭時,結果只有4個字:降維打擊?,F在任何一款巨頭產品,無不是用高頻需求占據用戶心智中的入口,再豐富與核心使用場景相關的較低頻使用場景擴展業務范圍。
而社交類產品則是人類所有行為中需求最高頻的產品沒有之一。
另一個微信入場AI助手的優勢則是:把服務放在微信中是用戶獲取服務的最短路徑。
對于軟件產品來說,需求產生的地方與需求被解決的地方之間距離越短則用戶體驗越好,而需求產生的時機有非常是出現在交流之中。
舉個例子,當作者的在微信中和家人聊天:
通過這兩句對話就產生了“交電費”這個需求,在以前我們當然退出聊天頁面,去搜索打開某個繳費小程序解決這個需求。這個體驗已經比十年前只能在線下繳費好很多了。
但是當微信真正入場做AI助手之后,如果經過用戶的隱私授權(比如免密支付授權和電表戶號授權),那么完全可以在用戶這兩句對話產生之后,通過一句話解決這個需求。就像這樣:
當然現在的“元寶紅包封面助手”并不支持這個功能,但如果微信想做,其實沒有任何技術難度。
對比一下當微信入局AI助手之后的用戶體驗就會發現,以前需要搜索、打開、輸入賬號密碼、在圖形化界面中進行一系列操作、輸入密碼確認支持等等流程,現在可以被一句話解決了。(當然理想情況下是一句話,實際上可以需要兩三句)
甚至用戶都無需擔心安全問題,在微信環境內就是極有力的安全保障(指常用的設備環境、微信賬號、以及微信提供的安全保障)。
作者在曾經的文章中寫過對話式交互和圖形化界面交互的優缺點,其中有一點是說圖形化界面由于預置了很多功能,在實際使用時可以通過只點擊一次就完成需要復雜自然語言描述才能說清楚的操作。
例如把網頁導出為pdf文件,使用圖形化界面只需要點擊按鈕,但用自然語言描述就得打字說:把網頁導出為pdf文件。此時對話式交互完全不占優勢。
但是當對話式交互具備了用戶數據之后,同樣可以變得極為高效,就像上面說到的交電費場景,當AI助手獲取了足夠多的用戶數據,那么這些數據就可以做到一次獲取、永久記憶、直接使用。
就可以做到只需要用戶說一句:交100元電費,就能解決用戶的需求。
而當AI助手掌握的用戶數據到達一個數量級之后,這種體驗與傳統圖形化界面產品的差距還會進一步增加。
作者這篇內容有一個核心觀點是:微信是中國最適合做AI助手產品的,沒有之一。
除了以上所說的微信在用戶規模和用戶使用路徑等方面的優勢之外,還有其他原因:
第一點是AI助手注定是頂級大廠才有機會做成,只有頂級大廠才有對模型底層的控制調教能力,另一方面是頂級大廠具備的營銷推廣能力,這一點上能與微信競爭的并存在勝出機會的也只有字節不惜資源的使用抖音了。
第二點是微信中很多能力可以與AI助手無縫銜接、基于用戶已經非常熟悉的操作進行使用。例如這個元寶紅包封面助手,除了像上方截圖的那樣打字交流之外,完全可以給他發送語音,如下圖:
用戶完全可以利用微信中成熟的發送語音能力來和AI助手交流,這能力要是放在其他AI助手產品中多少得是一個重要更新,但在微信里就非常自然。
用戶也可以像分享微信內部內容那樣把這個AI助手分享給朋友。完成產品的完整傳播鏈,作者實測分享給微信好友和微信群都是可以的。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AI助手在微信里更像人了,大部分中國用戶都有多年的微信使用歷史,我們已經幾乎默認了我們的微信中每一個聊天界面都對應一個真實的好友(人)。
這一點用戶心理上的熟悉感遷移對AI助手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就是可以更習慣的把一些問題和AI助手進行交流,把一些需求找AI助手尋求解決。
以上基本是文章開發兩個核心觀點的論證過程,雖然本文中是以元寶紅包助手舉例,但其實這還并非微信自身發布的產品,微信只是提供了一種產品形態,未來這種形態大概率是開放的,那么可以說:哪家 AI 公司能夠抓住微信中這個新形態產品的機會,就有機會在AI助手產品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讓我們拭目以待。
該產品的體驗方式目前只能通過已經已有用戶的分享進行訪問,想體驗的朋友可以在下方關注公眾號之后添加作者微信,我來分享給你。
其實本來還想再寫一點“如果微信做AI助手,唯二的競爭對手是誰”相關的內容,想了想還是單獨作為一次更新吧,閱讀體驗會好一些。對AI產品類內容感興趣的朋友歡迎關注下方,我的微信公眾號:AI與用戶體驗。
專欄作家
杜昭,微信公眾號:AI與用戶體驗,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者,實戰派設計師,目前在某手機公司負責手機OS交互設計,所負責產品覆蓋用戶數億,主要研究AI與人機交互設計的融合及人因學對用戶體驗的影響。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ixabay,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