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醫療產品形態及發展機會初探

10 評論 17293 瀏覽 111 收藏 16 分鐘

朋友約我聊一下他們類似醫護到家的項目,去之前梳理了一下互聯醫療的現狀,根據個人的理解,從行業機會和產品形態的角度聊聊互聯網醫療的未來。

政策背景

醫療行業是一個政策、資源推動的市場,從政策的角度看醫療最核心醫生資源被松綁,有望得到更高的利用率。

  • 2015年09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提高資源利用率,資源再分配。
  • 2015年11月20日《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指導意見的通知》,鼓勵執業醫師到養老機構多點執業。
  • 2015年12月7日,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召開前9天,我國第一家互聯網醫院在烏鎮互聯網創新發展試驗區成立,由政府帶頭創辦。
  • 2016年03月11日,《關于促進醫藥產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整合線上線下資源,規范醫療物聯網和健康醫療應用程序管理。積極開展互聯網在線健康咨詢、預約診療、候診提醒、劃價繳費、診療報告查詢等便捷服務。
  • 2016年04月26日《關于印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6年重點工作任務的通知》提出加快開展分級診療試點、擴大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進一步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
  • 2017年2月28日,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了《醫師執業注冊管理辦法》,醫生多點執業的大門打開。
  • 2017年03月06日《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的通知》提出的主要指標主要圍繞老年人展開。

所有政策都圍繞著分級診療和醫養結合改進,醫療服務作為公共基礎服務,基本的指導原則是:“按照以人為本、群眾自愿、統籌城鄉、創新機制的原則,以提高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為重點,以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分級診療為突破口,完善服務網絡、運行機制和激勵機制,引導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形成科學合理就醫秩序,逐步建立符合國情的分級診療制度,切實促進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可及?!?/p>

所有改革的核心思路,雖然沒有掃除所有的政策障礙,但是至少方向是明確的:

  1. 提高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2. 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分級診療。
  3. 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養老由社區、機構、企業逐步試點接入。
  4. 放開對核心資源的控制,讓社會其他資源能介入接入,減輕政府服務壓力。

社會背景

雖然要進行改革,也希望有各種機構介入,但醫療作為公共基礎服務,有一些底線不能破,醫聊市場的開放必須要在監管之下。

  1. 公共服務面向普通大眾民眾,價格要受控,不能有大波動。這個比較好理解,大多數人面對醫院已經是窮人了,改革不能改的讓大家更看不起病,那樣就成社會病了。類似于公共出行一樣,滴滴怎么搞都可以,但是要讓“的士”服務這種社會認知的公共服務價格上漲,政府是不會答應的。
  2. 核心的醫療資源,醫生、護士、藥品要能自由流動和使用,但是在目前醫生護士資源資源整體短缺,國家不能也不會容忍社會資源帶走公共資源的核心。醫生雖然可以點執業,但是你至少先得是一個“點”,至少要是一個合法的醫療機構。至于護士的多點執業,樂觀估計也會在兩年之內開放,但醫生、護士資源的如果離開了醫療機構,就不能稱之為完整的醫生和護士,所有的醫療機構都是在監管之內的。估計現在拿一個互聯網醫院的牌照,外來可以賣很多錢。
  3. 在醫療這個領域風險沒有政府背書,利益,特別是醫患關系很容易定義成社會穩定性問題的時代里,醫院其實也不想承擔風險、醫生護士作為個人幾乎沒有承擔那風險的能力。最后的結果應該和現在差不多,在哪個機構出問題,醫鬧繼續去哪個機構。
  4. 隨著人口的老齡化,醫療醫護的資源將會進一步短缺。醫療的設備、醫藥價格都可以通過技術的進步相對下降,但是醫生護士的時間成本、技能成本不僅不會下降,還會隨著供需關系的傾斜越來越高。
  5.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當前的基礎公共醫療提供的服務不能滿足先富起來的人群的便捷性、服務化、高逼格需求?;颊呷巳河捎诩膊?、財富的不同開始分化,特別是在慢性病、出行不便疾病、養老護理方面產生獨特的服務需求。

在這樣一個政治背景、社會背景之下,看看技術能帶來些什么,如果有一天互聯網醫院成功了,社會醫療是什么樣的?

互聯網醫院的發展與未來

醫療行業的改革給互聯網從業者帶來了希望和機會,互聯網從業者在醫療行業并不是第一次進入,而是深耕多年。目前看醫院的發展經歷了大概有三個階段:

  1. 信息化醫院,這一階段的主要工作是醫院的信息化,實現無紙化辦公為目標,將掛號、處方、檔案各種資源進行數據管理,完成醫院內部的信息化,醫院推出自己的掛號網站、賬號體系,醫院依然自成一體,這一階段仍然在進行。
  2. 網絡醫院,這一階段主要是整合不同醫院的資源,通過互聯網來連接用戶。通過問診、咨詢、上門服務、掛好、送藥等一列非核心的需求。互聯網企業介入到了醫療資源的患者端,但是最核心的治療還是非法的。
  3. 互聯網醫院,這一階段將互聯網與醫院完全整合,互聯網醫院將成為公共醫療補充,醫生、護士資源的能力得到釋放,大量的特殊醫療服務將大量迸發。比如專家會診、遠程問診、家庭醫生、智能硬件、日常檢測、上門服務上等都會產生新形式的應用,互聯網企業會結合物聯網、智能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建立立體畫的患者形象,并通過超出公共醫療服務來滿足這部分用戶群體。這一階段掌握患者端的互諒網企業如果能得到醫療資質,建設自己的醫護資源,可以更快的分流消費能力強、公共醫療不能提供有效服務的人群。阿里、騰訊、微醫、好大夫、春雨醫生、等一大波公司以及開始布局。

鑒于醫療行業的最核心優質醫療資源、國家政策等都會長期掌握在公立醫院,同時醫療行業的發展多種多樣,我們主要看看互聯網企業介入之后,醫養結合的大背景下上門服務業務的發展。我們以現有的醫護到家作為標桿。

從醫護到家的角度去看到機會:

  1. 上門服務的用戶訴求強烈。就北京的老齡化而言,2014年的人口統計顯示,80歲以上的老人16.5萬以上,65到80歲的老人群體195萬以上,孕產婦30萬以上、四歲一下90萬以上人群,共計330萬人口。大量的用戶群體確確實實需要更方便的上門服務,從醫護到家的用戶反饋來看,上門服務的訴求是非常強烈的。
  2. 醫護資源是否愿意進行上門服務。依然針對醫護到家的護士資源進行分析,就會發現護士群體雖然時間非常緊張,但是在看在理想的回報和便捷性上面來看,大家還是愿意冒著不合法、不規范的風險提供上門服務的。如果有了一點的保障,收入穩定增長,護士群體的從業人群有望擴大。
  3. 用戶的付費可以通過服務項目的不同作定價。對于醫療服務的付費而言患者永遠都處于弱勢地位,常言說的好“救急不救窮”大多是這個時候說的。對于上門服務有強烈的需求的人群而言,出行、去醫院、排隊掛號等帶來找人幫忙、時間成本都可以用作醫療費用的支付。對于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的上門服務而言是值得的。
  4. 從服務內容上看,有治療型、康復型,舒緩型。上門醫療服務的群體,通常需要頻率穩定、周期性、長時間的服務。結合智能硬件、遠程診療,可以用更低的成本來實現更好的服務。
  5. 社區醫療中心有上門服務的業務,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開始合作,在推進家庭醫生業務,但是由于費用與風險的問題上門服務并沒有得到大規模推廣,合作的機會在這兒可能打開新的機會窗口。社區醫療機構作為底層的醫療機構,是具備藥品保存、急救設施以及醫療行業上下游資源,來保障就近服務的能力的。
  6. 醫生資源從政策上已經可以多點執業,再上門服務是可以通過醫生作為節點,中轉完成上門醫療服務,解決護士不能上門的問題。

從醫護到家的角度去看到障礙:

  1. 是否算是“多點執業”中的點,是否擁有醫療機構的許可證。
  2. 護士資源目前不可以多點執業,從政策角度而言是不能上門服務的,亟待政策支持。
  3. 通過O2O方式引入的資源,看上去是經過認證的,但是并沒有經過上門服務規范化培訓,這一點甚至連滴滴打車都做得比醫護到家更好。好在從目前看,由于風險太高,醫護到家派單時基本上都配單給自己掌握的醫生或護士資源。無論距離多遠,都先在用戶認知上建立起護士就近服務的模型。
  4. 關于醫療藥品與配件。對于醫護到家的O2O護士而言,上門服務之前需要與患者溝通是否有輸液器、有棉簽各種各樣的醫療配件的,目前護士基本上自行解決,比如在自己任職機構獲得,自行攜帶,無論是從資源的歸屬,還是藥品的存儲上都存在問題。
  5. 在支付能力方面,即使用戶有能力支付,但接入、打通醫保體體系可能監管跟蹤會有所幫助。

針對上門服務醫療服務的建議:

  1. 取得醫療機構許可證、衛計委衛生監督所備案,首先是一家醫院。
  2. 互聯網醫療和公眾醫療的區別:高服務、高收費、小眾群體 VS 低服務、低收費、全民醫療。
  3. 縮減服務范圍,只針對強上門的醫療服務。
  4. 建立自己的醫療團隊,通過醫生帶護士的方式出現,先期B2C,中期C2C放大,后期B2C管控。
  5. 擁有醫院建設人才,建立完善的醫療平臺,為醫護人員建立背書與保障。
  6. 建立醫療護士站,更好的辦法是通過也養老、社區服務中心、診所藥店的合作,來完成上門服務的保障。
  7. 目前市面上的在線咨詢類平臺可能會是業務的競爭對手。
  8. 目標用戶以高端服務人群為主切入,做高品質,標準化服務。
  9. 根據業務服務內容,簽訂長期服務合同,按長周期預付費。
  10. 與保險合作,共享用戶。
  11. 加強和智能醫療設備的合作與研發。

互聯網企業特點可能讓行業亂象叢生:

  1. 路子野,敢碰觸法律風險,走在政策的前面。
  2. 缺乏監管,操作不規范,容易出現流程控制不當,提供不合理的用戶訴求
  3. 對服務人員、資質的審核存在嚴重放水的黑歷史。
  4. 對機會的大量資源投入,帶來的行業的不正常的法杖。比如自建醫療服務中心、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等。
  5. 并購帶來的服務動蕩。

只是外行個人的看法,拋磚引玉。

 

本文由 @updatedb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超贊

    來自廣東 回復
  2. 寫得不錯哦

    來自廣東 回復
  3. 說了這么多,我覺得?;ヂ摼W是信息吸取黑洞。在醫療領域,患者看中是解決問題。

    回復
  4. 其實小病 慢病,基本已經可以在網上實現不去醫院就可以治療了。只不過老齡化的人口沉淀對于互聯網醫療有著一定的阻礙。二十幾年以后,互聯網醫療的局面會好很多(我都是瞎說)

    來自上海 回復
  5. 無論是輕問診、互聯網醫院,涉及到診斷處方之類目前仍無法實現,未來也覺得不會太明朗,解決需求的實際作用不是很大,從家庭醫生簽約到分級診療,個人認為更為務實一些,也是真正能普惠老百姓的做法,因為無論是互聯網還是健康物聯網,對于年齡群體以及經濟群體的排他性無疑是排他的

    回復
    1. 趨勢是開放的,現實還是要腳踏實地,贊同

      來自北京 回復
    2. 平安好醫生可以開電子處方單的,在自己商城配藥,實現從掛號,問診,處方,配藥,送藥一體化的閉環

      來自上海 回復
  6. 不錯,學習了。買藥線上很多用戶依然不敢購買的。

    回復
  7. 我也在做及醫療,學習了

    來自四川 回復
    1. 你是做醫療哪塊?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