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電商「送禮」沒被引爆?
春節期間,各大電商平臺紛紛推出“送禮”功能,試圖借助節日氛圍點燃社交電商的新引擎。然而,這一功能并未如預期般火爆。本文將深入探討電商“送禮”功能未能引爆的原因,分析當前消費趨勢、社交習慣以及電商運營環境的變化,揭示為何在社交電商領域,送禮不如送錢,以及“孤獨經濟”下人們對于社交的新需求。
微信引領的各大電商平臺“送禮物”功能沒有在春節期間火起來。
各家電商業務負責人對這個結果應該是有預期的,即便如此,電商巨頭們也都不想錯過這個“萬一”的可能性。
微信“送禮物”最初的灰度測試是在去年12月19日,瞄準的是圣誕節情侶的這個場景;跟進最快的是抖音,12月26日就支持送電商和生物服務類禮物;今年1月8日上線“送禮”功能的淘寶隨后加入戰局的,部分訂單還支持微信支付;隨后是京東,上線日期是1月17日;然后大家發現美團的“禮贈”其實比微信“送禮物”要更早上線,但卻一直悄無聲息……
多個平臺的“送禮”功能
一片押注過后,微信又在春節前的臘月廿六上線了“群藍包”,瞄準春節走親訪友的場景。
結果大家也都看見了。
別說“送禮物”了,今年春節連“發紅包”的都少。
外界應該已經停止過度吹捧“送禮物”功能。
以這個功能切入社交電商,淘寶其實早在2021年的雙十二就嘗試過了。
三年后的今天,冰冷的現實依然沒有留出什么機會,即便是社交巨頭猛力下場。
這一被電商界寄予想象力的“新引擎”沒能順利運轉起來。
01 送禮不如送錢
今年紅包都少了,但說實話,現在送禮還不如送錢。
在商品匱乏的年代,送禮可能比送錢要好。因為有些商品你就算有錢也買不到,比如憑票供應商品或者海外商品。
現在的國人無論想要什么,只要在手機上手指跳動,就能在家坐等發貨。
而且,你送的禮物可能對方家里已經有了,或者根本不需要。這一點就算是很熟識的朋友之間也難以避免。
你把禮物送到他手里只能得到表面的客套和背地里抱怨。
請回憶一下有多少公司發的節禮被掛上了閑魚?
當年的微信紅包意在金融,在2014年春節大獲成功,被馬云譽為對支付寶發動的“珍珠港偷襲”。
而現在的“微信藍包”意在電商,卻沒能威震江湖。
無論如何,電商都是一門圍繞運營的重生意。社交可以錦上添花,比如拼多多的“砍一刀”,如果運營不跟上,那就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這樣帶來的最大問題就是供給不足。
這是包括直播電商在內的新電商都繞不開的問題。
既然談到電商,那么,就不能不考慮中國零售的大環境。
微信紅包上線的時間是2014年。這個時間比馬云在云棲大會上提出“新零售”還早2年,比拼多多成立還早一年。
那一年,中國的GDP增速是7.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速在10%以上。
而2024年,中國的GDP增速是5%,電商占社零的比重史上首次下降,從2023年的27.6%變為26.8%。
圖源:國家統計局
如今,任何行為都會被“性價比”拷問,也因此,我選擇“送禮物”對我有什么好處呢?
尼爾森愛科的調查顯示,自購禮物已經超越了送禮給伴侶和父母成了第一大送禮目的。毫無疑問,悅己消費正在抬頭。
這些都足以殺死“送禮”背后的社交電商。
02 大家都佛了
尼爾森調研報告還顯示,新年僅僅排在最受歡迎的送禮場合的第五位,排在前面的有生日、紀念日、情人節和母親節。
所以,“送禮物”這個社交電商功能更應該主打情侶關系。
上面提到的重要送禮場合,情侶在生日、紀念日和情人節都可以完成消費。
然而,另一個可怕的事實是,現在的市場趨勢是情侶消費也在愈發低迷。
這一輪“送禮物”最初的灰度測試是在去年12月19日,明顯就是沖著圣誕節去的,結果迎頭撞上了一個十幾年消費最低迷的圣誕節,這點從圣誕檔的電影票房就能看出來。
送禮本來是一種善意的傳達,送禮人期望的是對方善意的回應。
但現實是送出的禮物對方可能未必合用,還經常遭遇對禮品價格的挑剔。
而且,電商人群的撕裂也正在進行中。
京東的楊笠事件就是個例子。
社交不能違背的大背景是:我們正在進入“孤獨社會”。這個由日本社會消費研究學者三浦展提出的概念,在中國也在逐漸成為現實。
“孤獨經濟”并不意味著大家就不需要社交了。恰恰相反,人們需要社交,但人們可能不需要社交電商。
因為孤獨,所以我們更渴望和他人的鏈接。這種鏈接是更復古的、面對面的交流。
心理學家們也發現,社交媒體很難代替面對面交流。過度使用社交媒體往往會帶來更多的心理問題。澳大利亞在今年11月就將禁止16歲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體。
如果線上電商“送禮”這條路不好走,那么,線下行得通嗎?
微信“送禮物”???
有書店聯合電商平臺推出了禮物碼送書活動。在書店里看到一本朋友喜歡的書,就可以現場掃碼送出。
其實可以馬上提供一種成本更低,且更有意義的方式:用最新的掛載AI大模型的翻譯插件翻譯一本外文書送給朋友。
綜合來看,“送禮物”這種快餐式社交的方式來的有些晚了,很難挑起社交電商的大梁。
那么,是不是現在就不可能有電商新勢力了?
最大的難點在于巨頭的高管們能不能走出舒適區,突破自己。
“天通苑張小龍”程一笑不是也把快手電商弄起來了嗎?但很多大佬做電商的動力應該不如程一笑。
后者在2021年和2023年先后從宿華手里接過了CEO和董事長的位置,新官上任、大權在握,在責任感的驅使下必定會順應投資者們的需求,做市場需要的直播電商。
而現在電商領域誰也干不掉誰的格局則讓各位高管們,更加安于現狀。
他們不缺錢。
雖然很多人都上不了富豪榜,但每年幾千萬、過億甚至十幾億的收入,已經讓這些具備技術理想的一代賺到了幾輩子都花不完的錢。
這可能是因為第一代互聯網人也佛了吧。
我們都見過互聯網野蠻生長的時代,見過如今溫文爾雅的大佬當年在大戰中咬牙切齒的模樣。
人是會變的。
經濟也會。
大佬都佛了,何況你我呢?
春節了,祝大家在揮別高增長時代后,依然能有心中所愛,供自己細細打磨。
文|太史詹姆斯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壹番財經】,微信公眾號:【壹番YIFAN】,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整篇文章還沒有前面兩條評論有營養
這里 如果把送實體禮物改為送虛擬數字商品。比如視頻會員 音樂會員,是否會更有戲呢?期待大佬的回復
送禮物是個很反國內用戶需求的功能場景:我們國內送禮講究什么?1.儀式感 2.驚喜感 重點體現:重視、尊重、用心
送禮場景無論是求人辦事,還是情侶,還是朋友。這些都是圍繞重視、尊重、用心。
OK,用戶送禮物的真實場景是什么?是精細挑選,精心包裝,親手奉上(關系很好的情侶和朋友之間,跨地域會快遞)
①線上送禮物能滿足精心挑選嗎?明顯是不太能的,網購的東西,我都沒到手看一下,我怎么知道是否貨不對板?
②網上買的東西是禮物包裝嗎?明顯不是。包裝很LOW的快遞盒子
③親手奉上就更不可能了,儀式感和尊重感大打折扣
不同于發紅包,網購送禮物本身就是偽場景。送禮物只是表象,用戶的真實目的在于送禮物能夠構建的關系。
這里要化重點: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送禮物只是表象,用戶的真實目的在于送禮物能夠構建的關系。
送禮物只是表象,用戶的真實目的在于送禮物能夠構建的關系。
送禮物只是表象,用戶的真實目的在于送禮物能夠構建的關系。
網購送禮物,是無論如何也達不成這個目的
當然如果是已經很親近的關系了,直接任何網購平臺,送即可。你微信送禮物是更便宜?還是售后更好?還是更方便?
偽場景需求自然就火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