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車軟件的2013:驚心動魄的無收入豪賭

0 評論 10687 瀏覽 2 收藏 21 分鐘

打車軟件可能是過去的2013年中最為熱門的創業領域,有幸參與其中,作為半個旁觀者此篇文章單純作為記錄,記錄這瘋狂的一年……因為是記錄,所以這篇文字中幾乎沒有觀點、沒有評價,看上去只有瘋了的行業和投資人們……

這篇內容的起源是1月2號晚上知乎上有位用戶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為什么移動打車 App 一直在燒錢,而投資人仍愿意一輪一輪投入?”

而背景消息是:1月2號,嘀嘀對外正式宣布獲得1億美金融資,其中6000萬來自中信產業基金,3000萬來自騰訊,其余1000萬為之前的其他投資人跟投。

我看到問題的時候在杭州出差回上海的動車上,由于輸入不方便,我僅僅用手機回答了如下的內容:
“等著,我晚上來寫答案”;

由于初期幾個認識的朋友的關注和支持,我在還沒寫這個正式答案的時候已經獲得了30個贊和40條評論,鴨梨山大。

昨天半夜在忙活完之后我比較慎重的了寫下了如下的文字:

(再次強調,因為利益相關,整篇文字中我刻意沒有評論任何一家企業,沒有寫出整個投資過程中的心路歷程以及相關的決策,單純是記錄。)

回答問題前我先界定下這題目的邊界:租車不在今天問題的討論中,尤其是線下租車;我理解樓主所提及的租車應該是類似易到用車這樣的商務用車市場。

要回答樓主的這個問題的答案,我想先簡單說說VC為什么投資一個案子;僅在互聯網行業,尤其是中早期的投資,簡單理解VC投資一家公司其實最重要的只有2個因素:團隊和方向;

團隊包括但不限于:背景、經驗、執行力、團隊互補性……
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市場前景、政策、競爭局勢……

所以簡單的講,每一輪這幾家打車企業的融資都可以套用以上列舉的因素;

第一輪,2010-2012年,“舶來品”的群雄并起;

這一輪打車熱潮的鼻祖是美國的Uber,09年成立,10年天使輪125萬美金,11年2月A輪1100萬美金;此時Uber僅僅覆蓋了舊金山一個城市;同年12月,Uber B輪融資3700萬美金,此時其服務涵蓋舊金山、西雅圖、芝加哥、紐約、華盛頓和波士頓六個城市,并一舉成為當年最火熱的美國創新公司代表。(10年興起的O2O的概念也在11年找到了其最為有力的代表……)

而在國內,最早的Uber模仿者易到用車在10年9月正式上線,天使投資是徐小平老師,后又在11年8月獲得A輪融資,注意時間節點:11年8月,正好是Uber融資后大概半年;(當然我并不是說易到的融資完全是靠概念,其在初期的執行和模式創新還是讓很多人眼前一亮的)。

但也就此時關于“黑車”的討論讓很多創業者覺得繼續做這樣的模式可能直接風險太高,而與此同時另外一家名為Getaxi的公司進入人們的視野,10年7月成立獲得天使200萬美金,11年6月A輪800萬美金。

也就是在11年底,12年年初的那個時間點,國內的基于出租車的打車應用團隊開始非?;钴S的出現,第一批的代表有:搖搖招車、打車助手、打車小秘(易到做的)、微打車、易達打車以及稍晚發布的嘀嘀打車等;

基本上你能聽過的名字的打車類軟件在那個時點都拿到了第一筆投資,無論多少;因為細分行業美國火,中國雖然有很多國情的限制(比如出租車行業封閉),但這并不能妨礙大家以一個天使期的價格參與這一市場。

就像打德州一樣,即便手里牌很爛,但不少人依然會跟個1-2輪再決定是不是棄牌……

這個時間點幾家公司起步差不多,沒有誰在初期就表現出了能夠領先行業的態勢,所以只要團隊看上去還OK,就都能拿到錢;(很像當年的團購有沒有?)

大家雄心萬丈,瘋狂的跑馬圈地,但……

第二輪,2013年上半年,洗牌開始;

因為行業從業者眾多,除了瘋狂的補貼和砸錢之外,單純想依靠產品體驗獲取用戶和司機已經不可能;所以在2013年上半年在行業之外,大家開始討論打車軟件怎么掙錢?與此同時由于政府管制的問題,在13年上半年,整個打車軟件的從業者經歷了一輪又一輪的“沖擊”……

而在沖擊中自然有人留下,有人被沖走,所以群雄紛爭的態勢開始出現寡頭;

在北京,嘀嘀開始顯現出強于其他團隊的執行能力,具體體現在PR、廣告投放、瘋狂的補貼策略,而所有這些我們看到的除了團隊自己的決策外,很大程度上是由嘀嘀的A輪投資人—金沙江決定的。投資嘀嘀A輪的正是當年投資拉手的金沙江朱嘯虎;如果你還記得當年拉手在瘋狂擴張時的景象,那么你就不會吃驚于13年Q1-Q2嘀嘀的表現,結果是北京市場被嘀嘀幾乎全數吃下。

在江浙滬,另外一家打車軟件企業—快的悄悄的撬動著打車市場,因為在杭州以及阿里的關系,快的很早就獲得了阿里的投資;杭州起步的快的在吃透杭州市場后迅速進入上海市場;由于我在上海,對上海市場比較了解,這個市場也是整個打車軟件市場競爭最激烈的地域;

上海整個城市的出租車全國最規范的,電調系統也非常深入民心,但這個系統還是有個問題:收費;所以快的在進入上海之后,通過優秀的用戶體驗和一定的運營手段就在上海獲得了單日過萬的訂單數量…

而就在快的取得一定成效的時候,嘀嘀在北京戰役勝利后進入上海市場,依然延續了在北京的策略:瘋狂砸線下廣告、大力補貼司機用戶;而他們敢這么做的原因就在于在13年4月,北京戰役取得階段性勝利之后獲得了騰訊戰略投資的青睞,1500萬美金到手……短短2個月后,嘀嘀在上海也宣布單日訂單破萬。

我最近半年總會和身邊的朋友講這個案例,我是學工商管理的,在打車軟件這個細分領域里幾乎完美的提現了我所有學過的經典管理學、營銷學、經濟學案例。比如在已經有了一個行業先行者的細分領域,如何撬動市場?嘀嘀在上海的策略就是一種廣泛意義上的“低價”(更高的補貼力度)……

而關于《打車軟件-血站上海灘篇》的故事還沒完,在已經有了2個行業領先者的市場,后發者又該如何撬動呢?大黃蜂這時候給了我們答案:更為激進的“低價”策略!

大黃蜂是13年成立的公司,創始團隊是前土豆COO,天使期從晨興那里融了300萬美金,上線后瘋狂補貼,補貼不僅僅局限在乘客也在用戶。我印象中大黃蜂最激進的時候是在夏天6-7月,其做了連續8周活動,只要用大黃蜂打車,成交后司機給10塊話費,乘客給10塊話費……

這場戰斗之慘烈程度可想而知,而結果似乎也說明了問題;在8月,快的、嘀嘀、大黃蜂都宣布自己是上海第一;在上海這個局域市場中,寡頭壟斷行成,然后進入典型的“囚徒困境”。

只要誰不補貼或者誰補貼力度小了,司機和用戶就會跑向另外2家……而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快的完成了其又一輪融資;

第三輪,2013年下半年,大佬進場,寡頭之勢形成;

到了下半年,能夠吃得消這樣燒錢速度的打車類應用已經沒有幾家了;嘀嘀依然鞏固了其在北京霸主地位,而快的通過“農村包圍城市”的方式迅速拓展了30個二線城市市場,兩家行業領頭羊開始出現。再后面一點的搖搖開始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大黃蜂經歷了瘋狂的夏季之戰后發力廣州深圳,效果甚微……

而也就在這個時點,領頭羊2家企業的現金流開始吃緊,下一輪融資迫在眉睫;BAT三家中國互聯網的絕對大佬在一個時點為這一輪的融資推波助瀾。這期間還穿插了快的收購大黃蜂這樣的事例……

這里可能會有人問,阿里投資了快的,騰訊投資了嘀嘀,我們都好理解,可關百度什么事兒呢?

因為百度對移動互聯網的焦慮,因為百度看到百度地圖的用戶量不錯,因為百度地圖想拓展O2O業務,所以:

百度地圖推出用百度地圖打車(后面接的打車軟件),百度給用戶補貼話費的活動……

(你們不是給不起乘客補貼了么?我大百度有的是錢,我給!
金主!給跪!必須跪了?。?/p>

那么這一輪融資的時候,嘀嘀講的又是什么呢?行業影響力、即將撥云見日的形式、過去2-3年的執行效果,以及騰訊的背書。所以結果我們都看到了,就是題主所說的,今天正式有消息放出,嘀嘀新一輪融資1億美金,中信領投6000萬,騰訊跟投3000萬;

雖然我不知道嘀嘀現在的股份結構,但騰訊的跟投應該是超出其股份比例的,我相信在整個談判過程中騰訊一定給嘀嘀非常多的加分;(也有新聞關于微信接入打車的,大家也看到了)而至于為什么是中信這家在國內TMT領域不是那么活躍的基金來Lead,或許也從側面說明了一些事情,這里不展開了。

至于快的,通過和支付寶的合作,在嘀嘀疲于融資的時點進入北京市場,相信北京的朋友們最近都應該知道用支付寶可以打車了,其背后合作方就是快的,短短時間也在北京市場獲得了不錯的份額,所以如果你是投資人,快的你投還是不投?或者這么問,所有人都不會投么?

第四輪,2014?

一個問號可能是我唯一想說的,沒人知道……因為嘀嘀融到錢了,快的也不會坐以待斃,這場戰爭不會那么早結束,14年戰爭肯定會升級……

而至于其他答案提及的諸如:收費、大數據營銷、合作推廣等所謂的商業模式在今天這個時點對于兩家公司來說可能優先級沒有那么高,我們操心也操不過來,所以也就別操那份心了……

再扯點別的;

打車類應用這個細分類目應該算我入行以來所經歷的最刺激的一個行業,真正的競爭其實只有1年,而這1年里發生了那么多波瀾起伏,這些波瀾不會因為行業外的人的一句諸如:“打車軟件不靠譜”這樣的結論所輕易掩蓋,我上面所寫的內容不及真實競爭環境的萬分之一,其中之事可能都夠寫一本MBA案例集了……

這個細分類目比團購更驚心動魄,因為直到今天行業領先的2家公司依然沒有任何收入,A輪融資Close的第二天啟動B輪融資是多少年不遇的情境,很多人會說這簡直就是一場豪賭啊,我部分同意,這場豪賭可能依然會延續下去……

(我其實想如果有機會,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找參與這場大戰的幾家VC的具體負責這幾個案子執行的XDJM一起聊聊這場戰役的前前后后,然后整理成冊,哪怕不發表就小圈子看看也是值得的。

我總會和朋友們說做投資的每個個體都不傻,甚至絕大多數都是絕頂聰明,但到基金作出投資決策的時候,就是群體決策,這里就有個體理性和群體非理性之間的關系,所以有可能結果會讓很多人看不懂,看不懂最后有2種結局:

1、案子敗了,然后投資人被罵SB;
2、案子成了,投資人開始吹NB;

我似乎忘記了易到所在商務用車,這個細分領域其實算是一個打車的擴展,易到最近也拿到了攜程的戰略投資,你現在在攜程定機票,在訂單生成付款的前一步會有選項是否需要接機,這個服務就是易到所提供的;快的收購大黃蜂之后也在上海推出了商務用車服務,效果還不錯;大家的鼻祖Uber也進入國內運營,不少知乎上的小伙伴已經體驗過Uber在國內的服務了。

其實關于車這件事情,整個行業非常大,汽車之家的上市表現也很好;我們刨除新車交易、二手車交易、線下租車、維護保養,光服務類的領域我們就還能想到諸如:拼車、代駕、考駕照相關等諸多領域,不展開了……

從個人角度看,我更愿意把打車類應用劃分到所謂的泛的交易平臺概念,今天打車軟件所面臨的問題是這個交易所發生的費用不在平臺上流轉,但這可能是暫時的,或者未來有其他嘗試收入的可能。

而把概念放大到整個所謂的O2O領域,其實絕大多數創業項目做的事情只有一個:促成交易。比如找餐館的項目、找保姆的項目、找駕校的項目,甚至是找借款人貸款人的項目(P2P)、找教育機構和課程的項目。

打車這個交易相對于其他交易,從重復購買率和產品標準化程度考量,其交易達成可能性都高出其他交易N個量級……當然它也有問題,比如單價低、存在一定可替代性等,但這世上哪有完美的生意?

我可能很多文字都在描述“一輪又一輪”上了,而對于估值或者說融資規模這件事情提及的較少;我曾經在36氪的一次活動上聊到對于早期的互聯網公司,尤其是沒有財務數據的公司該如何估值的問題,當時我是這么說的:
“做早期的投資人沒有財務、收入的數據可以參考,所以他們會關注——今天團隊處于什么階段;未來一年到一年半左右團隊要做的事情(比如運營哪幾個渠道,放幾個市場),達到怎樣的里程碑(希望 14 個月后公司做到怎樣的階段);為了達到這樣的里程碑,我要招多少人、花多少錢——以此算出目前的資金缺口是多少、需要融資多少,為此出讓的股份又是多少(而對早期團隊來說,算出來的錢除以股份就是估值)?!?/p>

雖然嘀嘀可能已經算不上早期公司,但它依然沒有財務數據,所以還可以用這樣的方式;

所以直白點講,未來1年嘀嘀和快的這場戰役肯定要繼續升級,需要的資金量很大;

“我就需要這么多錢,你不給我找別人去了;”……

關于商業模式、市場前景等要素是投資人決定是否要賭的根基,信就干,不信就Bye bye。

而類似的故事當年也發生在團購領域,后來的結果我們都看到了,美團就在前幾天宣布盈利了,單日銷售額破億,美團正在一點點的改變著中國的線下經濟,當初投資美團的時候有人會想到這一天么?而至于為什么是美團,不是拉手、窩窩團,那就是選擇的功力,投資的能力也體現與此。

(誰還記得拉手距離成功就那么一小步……哎~)

還有更為重要的一點是Google Venture 著名投資人 Joe Kraus提到的一個觀點叫:FOMO(Fear Of Missing Out) ,土話就是“怕落下”;

他說:
“在我看來,FOMO(Fear Of Missing Out) 驅動了很多人類行為,當然也就包括很多投資人的行為??偸菚泻芏嗤顿Y人爭相追逐“當月熱門”,而這些投資人之所以會跟進這類項目,老實說,一部分是因為其他投資人都在這么做。他們害怕自己會錯過一個能夠做大的生意,而這種恐懼就進一步驅動了他們拿下這筆生意的欲望?!?/p>

所以結論是嘀嘀能拿到這么多錢是多方面的原因,市場、商業模式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很可能僅僅是很小的一部分……

知乎的這個問題,有興趣的朋友去知乎參與討論。

最后的最后,我想再說句,這篇文字沒有評論,沒有選擇,沒有決策歷程,單純的記錄……記錄這個瘋狂的2013……如果你想了解這些內容,我想可能只有當這個市場出現“結論”的時候吧,可那時候誰還會關心呢?就像今天誰還會去關注團購行業的過往呢?呵呵……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