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客戶端的“生死符”

0 評論 9826 瀏覽 5 收藏 11 分鐘

摘要:“新聞客戶端”這塊巨大的蛋糕已經成為了各大BAT巨頭眼中必爭之地,但隨著內容的同質化越來越眼中,內容逐漸走向“死”的邊緣,然而用何種方式留下“生”的用戶,一直新聞客戶端出奇制勝的關鍵所在。

日本AV在國內的互聯網跨界撈金成了一種新的趨勢,而各大互聯網公司仿佛為了“斗艷”似的,開始“拼AV”。2013年的新聞客戶端產品沒有在“拼AV”,但是也如同雨后春筍一般冒出來了,不少新聞客戶端產品用戶量都過億(具體數據無法統計,僅官方通告數據)。

2013年的新聞客戶端有以綜合型為代表的,搜狐新聞客戶端、騰訊新聞客戶端、百度新聞客戶端、網易新聞客戶端、今日頭條等,專業類的如商業科技、一點資訊等,當然不少新聞網站也推出了新聞客戶端產品,我更喜歡把這類稱之為小而美的APP,受眾太窄,而且用戶量也不高,僅僅只作為新聞網站在移動端的一個輸出通道罷了,作用不大。

搜狐新聞客戶端在2013年4月份就宣布用戶量破億;網易新聞客戶端在2013年7月份宣布用戶量已突破1.2億,日活躍用戶達到4千萬;騰訊新聞客戶端在2013年上半年就宣布用戶量達到1.4億。

曾有人稱新聞客戶端也將是一款移動互聯網入口級的產品,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新聞客戶端確實有其存在其必要性,它是用戶獲取信息主要的渠道之一,但是是入口么?顯然不是,那么為何互聯網公司都開始爭搶新聞客戶端這“一畝三分地”呢?甚至連央視也推出了新聞客戶端產品。

我們不去分析他們為何會爭搶的原因,無非是公司戰略需要、新聞客戶端市場的紅利、用客戶端帶動其他產品等。這里就僅僅說新聞客戶端產品,它對于用戶的作用以及用戶對它的需求是怎樣的。

用戶之所以會使用新聞閱讀產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獲取新聞信息,一個是信息的交流,這也符合移動必社交的“怪圈”,當然新聞客戶端的社交屬性并不強。

用戶使用新聞客戶端獲取信息,用戶需要怎樣的信息呢?當前的新聞客戶端產品滿足了用戶“自我”的需求,即信息可以由用戶自己選擇,這里主要有幾種方式,一種是頂部的導航欄,用戶可以選擇展現前后位置,除了第一個系統推薦不能設置外,接下來頂部的導航欄可以按照用戶自己的喜好設置順序。

另一種是訂閱,自媒體以及傳統媒體、新聞網站等都開始入駐到新聞客戶端的平臺中來,用戶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來訂閱這些內容,例如有人喜歡“郭靜”,就可以訂閱我的專欄“郭靜-男”,有人喜歡“李瀛寰”,就可以直接訂閱“李瀛寰”。

其實還有一種方式,是內容的“自定義”,新聞客戶端按照用戶的瀏覽習慣,針對不同用戶推薦不同的內容,結合大數據針對用戶進行內容“自定義”,目前除今日頭條使用這種方式外,其他的新聞客戶端產品內容還是比較死的。

我們很高興能看到當前的新聞客戶端產品能在針對用戶態度上的發生了轉變,在移動互聯網下,用戶終于有了選擇的權力,不用再被產品生硬的塞入不知名的信息,還有各種彈窗關不掉的垃圾廣告。

“死”的內容

我說新聞客戶端的內容是死的,大部分新聞客戶端產品的內容是一成不變的,始終還是很生硬的塞入到用戶的視線里,每個用戶看到的新聞信息是一模一樣的。另一方面在內容制作源上也比較死,雖然引入自媒體人能夠擴大新聞的信息量,但是僅僅靠這么幾百號人能制作出多少能夠服務于十幾億人的內容呢?遠遠不夠!第三個死是排他性,新聞客戶端作為一款信息傳遞源的產品,它是移動端的傳播屏,目前的幾家新聞客戶端都存在排他現象,你會發現A新聞客戶端的內容里面是不包含B新聞網站上的內容的(不論它是否是優質內容),綜合類的新聞客戶端是看不見自家公司可能涉及的負面信息的。

新聞客戶端在圍繞“死”的內容上,可以做到兩個“量”,一個是數量,一個是質量。根據我使用十幾款新聞客戶端產品達半年之久的時間來看,有些新聞客戶端抓取的信息量是按分鐘計算的,有些是按照小時計算的,在數量上差別很大。另一個量是質量,用戶需要有質量的新聞信息。

新聞客戶端目前還有一個問題是,歷史信息問題,用戶如果連續三天沒有使用新聞客戶端產品,基本上前三天的信息就“死掉了”,用戶要想查看漏掉的前三天的新聞信息,就必須像大海撈針一樣從海量的信息源里找到對自己有用的信息,我在這里建議新聞客戶端能提供一個提供日期查詢的工具,讓用戶能不至于讓漏掉的信息死在海量的信息源里。

“生”的用戶

用戶是活的(請注意這不是廢話?。。。?,用戶需要能靈活的獲取信息,而不是被新聞客戶端生硬的塞入信息。用戶活的另一面是新聞信息的延展性(注:我這里說的是延展性),新聞客戶端能提供信息沒錯,但是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有用的,可能有人喜歡娛樂八卦、有人喜歡科技、NBA等,新聞的評論區是一個很重要的位置,實際上它就是新聞信息的延展性產品。

通過網絡獲取信息和傳統紙媒、平面媒體獲取信息很重要的一個不一樣的地方,是用戶之間能夠交流,用戶在這個時候就是鮮活的,因為A和B之間能通過網絡來溝通了。在移動端,用戶之間能溝通的機會更近了,僅需通過智能手機即可。

“我看的不是新聞,看的是評論”這句話在各大新聞門戶的評論區均可看到,根據我觀察發現,要看幾大新聞客戶端的用戶活躍度,可以觀察其新聞評論區,即使裝機量過億,用戶不活躍,其又如何能稱之為入口級的產品呢?它干的還是傳統媒體干的事兒,赤裸裸的向用戶傳遞信息,它終究也只是一個信息源,用戶可以通過你來獲取信息,也能通過別的產品來獲取信息。

獲取一個用戶的成本是很高的,而流失一個用戶是很容易的,不增強用戶的粘性和活躍度,10萬次送達率,打開率連百分之十都不到,高成本獲取的用戶作用為零,商家花高價在新聞客戶端做的banner廣告,亦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失去了其作用。

新聞客戶端亟需盤活這來之不易的過億的用戶,讓用戶使用新聞客戶端,讓用戶能在新聞客戶端上形成交流,增強用戶的活躍度。

根據我觀察,目前不少新聞客戶端都加入了語音評論功能,在PC端語音評論的方式并不多。移動端,語音輸入更容易,而且語音比文字更有趣味性。雖然加入了此功能,但是用戶用的并不多,一方面是因為新聞客戶端在宣傳此功能的力度上不夠,另一方面是用戶在移動端的語音習慣還有待培養那么多過億的新聞客戶端產品,合力主打語音功能,用戶的習慣慢慢就培養起來了,我很期待詹蜜和科蜜能用語音的方式在新聞客戶端的評論區來一場“華山論劍”。產品反作弊能力在這里也很重要,語音相比文字版本的“XXX.COM,歡迎進入,美女暢聊”這類垃圾內容更難控制。

自媒體人在新聞客戶端產品中遇到的一個尷尬問題是,不推薦就“等死”,推薦的閱讀量可達十幾萬以上,不推薦的話,緊靠少量的訂閱是很難獲得大的閱讀量的。

附:綜合類的新聞客戶端產品有:今日頭條、搜狐新聞、騰訊新聞、網易新聞、新浪新聞、百度新聞、中搜搜悅、鳳凰新聞、央視新聞、即刻新聞

#專欄作家#

郭靜,微信公眾號:郭靜的互聯網圈。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自媒體人,百度百家作者,搜狐科技自媒體成員,鈦媒體專欄作者,網易科技專欄作者。同時為多家雜志長期供稿。關注互聯網,關注TMT。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