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智能化殺死了人類的心智?
每個熱點的背后,都少不了吃瓜群眾的跟風,但社交媒體的高明之處就在于,它讓所有人都誤以為是自己發現了熱點,但其實所有的跟風都已經被媒體預見到了。
創立10年Twitter,用140個字,改變了人們的表達方式和閱讀習慣。但是經歷過多次改版之后,Twitter早期的死忠粉怨言越來越多,關于逃離twitter的討論就有數萬人參與。這已經不再是他們當初喜歡的那個Twitter了。
于是,不少科技公司都瞄準了這個商機,開始研發twitter的替代品,而Mastodon是其中最火的一個。在twitter改版后的短短兩天內,Mastodon用戶數就增加了73%,超過4萬人涌入,新增推送超過100萬條。因為瘋狂涌入的新用戶,Mastodon的服務器一度崩潰,隨后它關閉了新用戶注冊入口,直到1周之后才恢復。為什么Mastodon這么受歡迎?
Mastodon的魅力何在?
Mastodon被很多twitter迷稱為老twitter,乍一看上去和初始版twitter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首頁按照發布時間排序,可以發布圖片和gif,每一條發布都有500字的字數限制,沒有不必要的花哨功能,沒有廣告等等。
但Mastodon的系統設計和使用邏輯,與Twitter是截然不同的。Twitter用戶通過固定的入口,比如官網和APP進入,而Mastodon更像是一個網站的合集,它的官網其實就是一個網址列表,用戶需要點進具體的網站才可以注冊和發布內容,Mastodon的系統管它們叫實例。
所有實例的頁面風格都是統一的,在登陸界面的顯眼位置是網站簡介,第一句就是,Mastodon是一個免費的、開源的社交網站。這意味著,每個注冊用戶都可以新建自己的實例,并且邀請自己的朋友加入。
每個實例都可以設置不同的規則,大多數都以興趣點作為區分準則,有點像論壇時代的版塊,比如喜歡寵物的有萌寵版塊,喜歡閑聊的有灌水版塊,在這個板塊注冊就要發布相關內容。
每個實例還可以選擇和自己調性相符的示例,互相建立連接關系,這樣就算用戶只在一個網站注冊,也可以看到多個示例的用戶推送的內容。
同時,Mastodon對用戶隱私保護更多元,最突出的體現是,它的分組可見緯度十分多樣化。公開(public)即是全網可見,私密(private)是只有你的關注者可見,部分(direct)是只有你在推送里提到的人才可見,限制分享(unlisted)則意味著你的推送是公開的,但不會出現在你的關注者首頁也不可以被分享。
這種層層遞進的分級方式,既方便了發布者,也能直接從源頭上過濾掉很多信息,很多從Twitter轉戰Mastodon的用戶都會覺得,mastodon的信息更有用也更有趣。這一方面是因為Mastodon不會向用戶推送廣告,一方面也是因為發布的信息和用戶關聯度更強。
Mastodon是美國版的今日頭條?
Mastodon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去中心化,用戶首頁只可以看到自己關注的內容,并且嚴格按照時間排序。不像Twitter,點贊和評論多的熱度就高,而熱度高的總是在首頁,以至于首頁全都擠滿了大V,使得大V和普通人的鴻溝越來越大,而且越來越難以跨越。
這與今日頭條的信息流推送有異曲同工之處。通過大數據和機器算法,今日頭條的用戶的首頁千人千面,既會出現大V也會出現剛注冊的小菜鳥,只要發布的東西和他人的興趣點吻合,任何人的推送都可以登上別人的首頁。
廣告主對此也樂見其成,第一是因為這能更有效地吸引用戶。據Questmobile的數據顯示,頭條的用戶粘性和閱讀時常不斷提升,頭條用戶日均時長為76分鐘,而微信過半用戶的日均使用時長為90分鐘,與微信對比來看,兩者差距不斷縮小。
只要滑動屏幕,就會不斷有用戶感興趣的新的內容出現,用戶越看越想看,而系統在這過程中對用戶的分析越來越精準,推送的內容也就越來越能擊中用戶癢點,這就形成了一種中毒性的循環。
其次,一旦流量都向大V集中,廣告主可以選擇的渠道就越發有限,制作價格自然也會應聲上漲。這既不利于廣告主的效益,也不利于大V的長遠經營。在twitter上,90%的廣告都由10%的明星賬號發布,而這種集中化的惡果已經開始顯現了。Mastodon這一波新用戶的瘋狂涌入,正是得益于對Twitter不滿的人們,將Mastodon的注冊連接分享到Twitter上。
但在像Mastodon這樣的去中心化平臺上,就不用擔心內容被壟斷的問題。而且由于用戶的連接是通過不同的實例,單從用戶主頁上看,獲取信息的面更收窄了。用戶的自我選擇和系統的篩選,共同構成了更為個性化的個人首頁。
機器智能化殺死了人類的心智?
媒體的內容呈現越來越貼合用戶喜好,乍一看上去,用戶對媒體的影響力更強了,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前社交媒體時代,媒體的職責是告訴受眾一個真實的世界,承擔著某種教化的職能,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當時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如何冷靜、公正地表達,是當時媒體人必修的一課。
而在社交媒體時代,用戶的需求和喜好被前所未有地放大,現在變成了,用戶需要什么媒體就展現什么。如何挑逗用戶情緒,成了新的必修課。
標題黨的詞義轉變就是個最佳體現,前幾年屌絲還一直是個貶義詞,現在已經成為了用戶自我調侃的一種娛樂化自黑。因為媒體成功與否的衡量標準,已經徹底被改變了。閱讀量、點贊數、評論量早已取代真實、客觀、公正,成為新的評價標準。
在這種標準下,UC震驚體和咪蒙套路脫穎而出,已經成為了一種教學模版。帶火的,不只是創造套路和模仿套路的媒體,連分析套路的也獲得巨量曝光,每篇都是10萬+。
媒介本質上是一種連接方式,就平臺本身而言,用戶的使用時長幾乎是唯一的衡量標準。而為了占據用戶更多的時間,投其所好是最有效的辦法。在這種情況下,人類對媒體的影響其實是一種假影響。
占領了用戶的時間,就占領了用戶心智。人類其實是在更加無意識的情況下,被媒體創造的世界所影響。比如最近大火的達康書記,不僅刷屏了微信微博,各類公眾號也在積極蹭熱點。電影公號分析演技和劇情,娛樂帳號推出達康書記的小鮮肉版,營銷號推火了劇內同款水杯。大V和營銷公司合力形成一個包圍圈,將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牢牢抓住。
每個熱點的背后,都少不了吃瓜群眾的跟風,但社交媒體的高明之處就在于,它讓所有人都誤以為是自己發現了熱點,但其實所有的跟風都已經被媒體預見到了。
本文由南七道和邱雅完成,消息來源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
#專欄作家#
南七道,人人都是產品專欄作家,南七道新媒創始人&CEO,虎嗅等年度作者,互聯網明星創業公司臉萌、FaceU等品牌操盤手,關注互聯網和科技創業。微信公眾號:南七道。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這不就是α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