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來往真的不靠譜

3 評論 9067 瀏覽 0 收藏 10 分鐘

[核心提示] 由坐火車想到陌生人社交,這種類似“短鏈接”的即興交流該如何定義?陌生人之間社交的真實需求到底是什么?為什么說來往的定位不靠譜?

最近因為工作的關系,經常乘坐高鐵往返深圳和廣州之間,坐的頻率高了,多半是會遇到隔壁座位的人特別熱情的找你聊天,放下 手中的書,有一搭沒一搭地很快就打發了半個小時多一點的車程,車到站,彼此道聲謝謝,一拍兩散。趕上還一起搭地鐵的,就繼續湊個鄰座,把還沒來得及講的話 壓實了再多說幾句。一路下來也沒有問個姓自名誰,沒有交換電話,甚至連?微信?號碼都沒有交換。這或許是一種交流的默契。

這種類似“短鏈接”的即興交流該如何定義?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很自然地想起阿里在推“來往” 時對“來往”的定位——熟人交流,生人交友?!皝硗卑鸦谕ㄓ嶄浀氖烊酥g的應用功能定義為維護已經存在的友誼關系而進行的交際活動;把基于“敲門/咻 一咻”的陌生人之間的應用功能定義為尋找并使之成為“朋友”而進行的交際活動,這顯然與我親身感受到的實際的用戶需求并不相同。

自由表達是臨時性社交的基本需求

陌生人之間社交的真實需求到底是什么,是否真的是要把鄰座的人變成朋友?重現一下我親身感受到的交流場景,做簡單的復盤和推演:首先,它是受限于特 殊的時間和地點——當前車次的高鐵; 其次,它屬于完全陌生人的社交——交集僅限于座位的臨近; 再次,它對于內容的開放性——話題隨機,很顯然,這種交流方式和內容具有鮮明的特征,明顯區別于我們慣常的朋友間的交流活動。因其呈現出的“即興”特征, 暫將其命名為“臨時性社交”,意指其特定條件下的非延續性的社交活動。

那么,參與“臨時性社交”的用戶究竟有著怎么樣的需求?從參與的主體來說,是完全陌生的人,受一定約束性條件形成聚集,以某種“試錯”的方式來重復 小概率事件以獲得某種心理預期,并在此過程中消費掉時間以作消遣。在這個過程中,參與活動的雙方并不承擔任何感情和責任的角色,較之熟人社交雙方更加簡單 和純粹,更容易放大個體愿意的傾向以及展現出的特征、形象,更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從這種意義上說,“臨時性社交”較之熟人社交在某種程度上更傾 向真實社交,因為它更少受到熟人社交過程中需要慎重考慮的感情維護、自我約束的影響,更接近單純“交流”而非“交友”的狀態。

因此,將目標客群定位為“陌生人”的社交應用,首先需要充分滿足用戶自由表達的需求,并在此基礎上,降低用戶“試錯”的幾率,并通過更精細的客戶分組和明確的話題、場景來引導用戶以實現“交流”的撮合和配對。

臨時性社交產品的設計原則

在前一彈關于《試析社交類 App 的設計思路》的分析中,筆者提出了關于社交應用應該遵從參考的幾點原則。剔除運營和推廣的暫不考慮之外,首要考慮的應該是“需要有明確的客群定位”,就” 臨時性社交“應用來說,對于客群的定位已經是明確的,因此這種“明確”已經轉化成對于這種定位的堅持,堅持滿足特定人群的社交需求,從人群心理去把握和延 伸用戶在特定限定條件下產生的具有個體差異卻有交流欲望的訴求。而不是苦心創造各種方式,引導,誘導或者迫使用戶向”熟人“關系遷移,遷移的實現雖然可能 帶來相對穩定的用戶量,但卻從根本上背離了產品本身的初衷。

其次是合理的撮合方式,這一點對于“臨時性社交“應用可能是更為重要,因為它直接關系到用戶的參與,用戶的活躍 度,也即直接關系著應用的生死。要實現合理,接近自然的撮合方式,就需要產品能夠貼合用戶生活的實際情況,更擬人化、擬物化、擬場景化,比如長途火車中, 排隊等待過程中等因受限而無法進行其他活動時。因為”臨時性社交“的這種即興性、弱關系性,對于應用能夠有效、快速和流暢的實現用戶之間一對一,一對多, 或者多對多的即時性交流有著更高的要求。

再次是“適度的認證手段“和”行為記錄功能”,這兩點對于“臨時性社交“應用更為重要。區別與熟人社交,臨時性 社交存在于陌生人之間,交流雙方因為信息的不對稱形成的彼此不可知,這種“真空”狀態對個體的交流行為和方式約束相對較少,而可能表現出”隨意性“和”無 道德感“,進而遭致眾多負面關注。因此更需要對于用戶進行適度的認證和行為記錄,以保障更多用戶的使用感受,也為自己的應用正名——”低俗“和應用本身無 關。

最后還有一個問題需要解決,那就是生存的問題:盈利模式。“臨時性社交”應用自身的”臨時性“的標簽就暴露了自 身的短板:如何才能夠留存固定用戶?如何在滿足用戶臨時性社交需求的同時,感知用戶,實現引流,實現自身商業價值。這可能并不是一個很容易解決的命題,就 連萬能的”微信“也并不把它作為和基于通訊錄/QQ 好友的”熟人社交“同等地位的功能點,只不過是給用戶在特定場合下進行消耗時間的消遣方式,因此才為它知名的”漂流瓶“設定了次數限制。

當然也有眾多聚焦臨時性社交的應用,則把其盈利點放在了這種限制性上,通過或明或暗地功能噱頭鼓動”臨時性社交“的”隨意和無道德感“,以資金收益 來換取限制放寬或者限制取消,這或者是應用的盈利模式,但注定是竭澤而漁。回歸到最開始的疑問,陌生人的“臨時性”社交的目的并不是要和交流的對象成為朋 友,相反是更真實的滿足自己表達和交流的欲望。從這一點來說,阿里給“來往”定調——“熟人交流,生人交友”或許剛好弄岔了?

或許,來往的定位就不靠譜

阿里在來往的定位問題上始終沒有想清楚,不論是 ET 馬招呼了眾多江湖大佬“扎堆“,擺在再造一個 IM 版”大眼微博“的架勢,還是對于”生人社交“的定位;再加上它出現的時機本身就承擔著巨大用戶遷移成本的前提下,不斷地進行更新實際上變成了對自我的不斷 否定,不管官方公布的用戶數量的增長,如果沒有顛覆性的產品功能效應出現,私下認為其前途堪憂。

倒是獨立之后的支付寶手機版——“手機錢包“,或是可以通過基于位置和地址的服務和活動,嘗試性地去撬動固化在”企鵝“版圖上的移動 IM 用戶,就以”雙十一齊按贏紅包“、”年終搖一搖 PK 贏免單“或者“支付寶陪你一起坐火車”的模式,延長用戶在客戶端的停留時間,延伸用戶在基于地址發現和被發現的價值鏈,以此托起阿里在移動即時通訊渠道上 的點滴夢想。亦可基于此同時帶動”手機錢包“的活躍度和用戶黏性,延長用戶的在線時長,淡化自身”收銀臺“的形象。當然,大前提是需要考慮自身的平衡性, 社交功能的地位和功能畢竟是從屬性的,相信阿里也不會拿“手機錢包”這個核心來開玩笑。

 

原文來自:極客公園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