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人工智能讓我們失業(yè)?不,這取決于我們自己

4 評論 10844 瀏覽 40 收藏 19 分鐘

“人工智能影響就業(yè)”?改變正在發(fā)生,只是大多數人感知不到;但只要用心,我們就能發(fā)現(xiàn)“危機”中蘊藏的“機會”。

本文主要交流2個問題:

  1. “人工智能會帶來很嚴重的失業(yè)問題”,是不是真的?
  2. 如果(部分)是真的,對我們個體來說,有什么具體的解決方案?

看到這條消息時,我內心是很不舒服的。

這位朋友,可能看了很多“人工智能會導致失業(yè)”相關的報道,并受到了影響;我個人認為,公眾媒體或大V在傳播這些信息的時候,不能為了吸引眼球而引發(fā)焦慮恐懼;不能只說事物的這一面(危險和弊端),而不強調事物的另一面(希望和出路)。

一、“人工智能導致失業(yè)問題”的可信度

先看最近2年的一些公開數據:

  • 世界經濟論壇發(fā)布報告《工作的未來》:截至2020年,全球15個主要經濟體,將凈損失510萬個工作崗位(新增200萬個,但被替代710萬個)。
  • 花旗銀行聯(lián)合牛津大學發(fā)布報告《TECHNOLOGY AT WORK v2.0》:中國77%的工作將會被機器人代替(這個數字,美國是47%,英國是35%)
  • 多位國際/國內名人:10~30年后,50%工作崗位將會被替代。

這些預測,成為現(xiàn)實的可能性有多大呢?其實,在一些行業(yè),人工智能“已經”在替代人工了,只是我們很難感知到。

  • 美國高盛紐約總部,現(xiàn)金股票交易柜臺的交易員數量,從2000年巔峰期的600名,下降為如今的2名,其余工作均由機器人包辦。
  • 美國沿海聯(lián)邦信用合作社,已經用機器人替代了40%的雇員;在其下屬的16家分行中,“個人柜員機”被全面啟用。
  • 日本富國生命保險公司,正式“錄用”了34名智能機器人,負責公司的保險理算業(yè)務,公司34名理算員(占理賠部的30%)因此將在3個月后正式“下崗”。

以上只是一些個案,那整體的看,什么類型的職業(yè),更容易被人工智能替代呢?

3個關鍵詞:低時薪、中技能、非頂級。

1、低時薪

2016年12月20日,美國白宮在報告《人工智能、自動化及經濟》中認為,時薪低的工種將受到人工智能技術的沖擊最大。美國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CEA)把職業(yè)按薪資水平排序,發(fā)現(xiàn)——

  • 每小時工資低于20美元的工作中,83%將受到自動化技術的壓力。
  • 相比之下,每小時工資在20至40美元的工作中僅有31%將受到自動化技術的威脅, 這個比例在每小時工資40美元以上的工作里只有4%。

2、中技能

在高技能、中技能、低技能,三類工種劃分中,哪個更容易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我們本能的第一反應,可能回答“低技能”,但其實,類似護工這種看起來“低技能”的工作,反而可能是高時薪的工作(特別在歐美),而且,這種工作用AI來實現(xiàn)的難度大、投入產出比太低,資本短期內也不愿意投入。

3、非頂級

有觀點認為,人工智能替代不了藝術/創(chuàng)意類的職位,因為人工智能沒有情感、沒有幽默感等等,但我個人認為,現(xiàn)在是這樣,但未來一定會有變化。因為

  • 越來越多的科研機構和AI公司,正在攻堅“情感”、“意識”等難題。
  • 我作為AI行業(yè)一線工作者,已經親眼看到,越來越多的AI創(chuàng)業(yè)公司,在有意識的大量招募“文科背景”的人工智能產品經理。因為純理性的思考,已經hold不住面向復雜人機交互的AI產品了,需要有跨領域的背景支撐,特別是體系化的知識儲備,比如心理學、語言學等。
  • 因為AI行業(yè)人才需求以及其他社會因素,未來人類教育會更重視“非理工科”的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

所以,未來幾乎一定會有人文藝術領域的人才,將專業(yè)背景和AI結合,創(chuàng)造出令人驚嘆的、具備人文藝術氣質的AI產品。

而且,現(xiàn)在“已經”有些苗頭了,比如,去年紅極一時的Prisma

Prisma是一款化腐朽為神奇的修圖App,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將普通的生活照片一鍵變成藝術大咖的畫風,比如畢加索,梵高甚至是漫威風。

還比如,2016年,日本名古屋大學某項目團隊開發(fā)的人工智能程序,以“人工智能以自己的興趣寫小說”為內容所寫的科幻小說居然通過了“星新一文學獎”初選,該團隊雄心勃勃地表示,他們有信心在兩年內開發(fā)出能獨立編寫成熟小說的人工智能。

所以,我個人的判斷是,長期來說,在任何一個領域(即使是文化/藝術/創(chuàng)意類),AI都會讓二流的人才失業(yè)。當然,頂級的人才還是很安全的。

綜上,人工智能會導致失業(yè)問題嗎?我個人倒不擔心這個問題,因為這幾乎是必然,我反而擔心的是,大家現(xiàn)在太安逸,沒有契機去主動擁抱變化、做先知先覺者(最好別做后知后覺、甚至不知不覺者)。

  • 人工智能就像一列火車,沒來的時候,你苦苦期盼;終于來了,然后呼嘯而過,把你拋在身后……

打給比方,還記得我們教長輩們用智能手機時,彼此的心態(tài)嗎?10~20年后,我們之中的很多人在使用機器人時,可能也會需要下輩人的幫助。

說了這么多,但其實我個人并不絕望,因為我知道,我們還有出路。

二、適合我們個體的解決方案

先來看2個數字——

1、方向:新增職位在哪里

1)人工智能相關“新行業(yè)”帶來的“新職位”

  • “自然語言處理工程師”、“語音識別工程師”、“機器人道德/暴力評估師”。
  • 經濟學人報道,2017 年,硅谷出現(xiàn)“訓機師”崗位——高科技公司雇傭詩人、喜劇演員幫助聊天機器人設計優(yōu)雅有趣的對話。
  • “研究人工智能如何影響就業(yè)問題”,本身已經成為了一個職位;而且,研究人工智能和社會、法律、倫理、安全等問題,在歐美已經在被廣泛深入討論了,而在國內是剛起步。

2)其他行業(yè)“舊職位”的“人工智能化”(升級/細分版)

  • 產品經理—>人工智能產品經理;
  • 互聯(lián)網媒體—>AI領域的垂直媒體;TMT投資—>“專注于AI領域”的投資;
  • 特別想說明的是,雖然大多數保安、翻譯會被人工智能取代,但剩下的少數人,可能收入會更高,特別是垂直領域的AI顧問——會運用AI技術或產品的垂直領域專家,因為“AI+人工”會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的AI產品應用形態(tài)。

3)人工智能激發(fā)出人性角度的更多需求,導致某些“舊職位”的需求量變大。

  • 更多的閑暇時間,一方面,會導致娛樂、游戲、內容方面的需求變大;另一方面,也很可能導致更多的身體或心靈方面的問題,使得健康或自我精神提升方面的需求被放大。
  • APP試玩員;
  • 疊衣師。

2、目標:AI時代的成才標志

AI時代,我們必須成為“各自細分領域最前沿的專家”。

這是因為:

1)人類研究的領域,已經在不斷的細分、細分、再細分,比如人工智能,可以分為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等

自然語言處理下面,又可以細分——

這每一個模塊,里面還有很多層級內涵,暫不贅述了。

2)如前所述,長期來說,在任何一個領域(即使是文化/藝術/創(chuàng)意類),AI都會讓二流的人才失業(yè)。

3)AI時代有兩大重要特質:高維+突變

高維,意思是說,我們1年的工作產出,可能在瞬間被“高維”的人或產品所吞噬……。比如,有的人工智能產品經理最近告訴我,針對一個AI產品形態(tài),他曾研究了1年,然后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做的這個事情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使用場景等各種問題,導致做不成;其實整個行業(yè)都是這樣,并不是他個人的能力問題。)

不僅是產品設計,在技術方面也一樣,下圖是傅盛最近一篇文章的截圖,大家可以感受下:

突變,意思是說,類比基因突變,AI行業(yè)(產品/市場)變化太快,而且是大調整。最多6個月,如果不去接觸一線的情況,就會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不熟悉市場了。

這些,意味著我們個體必須要站到行業(yè)最前沿,否則可能一眨眼就被“高維突變”覆蓋了。

總之,要讓自己成為細分領域的專家,把長板拉得足夠長、門檻足夠高、成為細分領域的No.1。即使是行業(yè)最牛的大佬在你面前,你也有底氣跟他們分享你的干貨。

3、關鍵:AI時代人才的核心特質

1)人文素養(yǎng)和靈魂境界

由于前文說的AI時代兩大特質“高維+突變”,所以我們個體需要有思想源頭,才能不斷的冒出自己的垂直領域的獨到認知

我個人甚至認為,一個產品,本質是其公司、設計者靈魂能量層次的外化;精神層次高的團隊,才可能做出跨時代的AI產品。

2)類機器學習思維方式

舉個具體的例子,對于聊天對話類產品功能(比如圖靈機器人、微軟小冰),人工智能產品經理們需要看大量的對話數據,然后才能體悟出產品模型和需求邏輯,而很難一開始僅憑自己的思維能力就推導出正確的產品需求。

另外一個角度闡釋是,判斷戰(zhàn)略或產品方向的能力,未來會更重要。如果一個公司過于務實和謹慎,希望在立項之前就明確會怎么一步一步去做、能有多大的收益,那么可能會發(fā)現(xiàn)自己“無事可做”了。

3)跨界合作溝通能力

人工智能時代,最終成功的產品,必然是不止一個領域的知識交集;這要求我們需要有極強的溝通能力、理解能力、協(xié)作能力等等。我們不僅需要聽得懂對方在說什么;也需要能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

舉個例子,現(xiàn)在各AI技術公司尋找合作方時,最大的困難并不是找到有意愿的對象,而是找到一個雙方都認可的切入點。一方面,合作方(需求方)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甚至會提出過于天馬行空的想法;另一方面,AI技術公司很難深入理解對方行業(yè)場景的實際情況,提出的方案容易被認為“體驗優(yōu)化程度太小”或“市場想象空間太小”。

并且,這在另一方面意味著,AI時代的學習成長機制會有很大變化。

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明師指路”。未來,由于知識信息的急劇膨脹,僅憑個體的讀書消化,根本滿足不了實際的需要,向別人請教交流(明師指路),會是更重要的成長路徑。

總之,跨界溝通能力的重要性,在人工智能時代會被放大十倍。

4、路徑:我們具體可以怎么做

1)先上船

特別對于互聯(lián)網行業(yè)人才,目前是轉型到AI的最佳時機;一方面,各AI公司都非常缺人,面試門檻非常低,只要你的背景有一點點的相關性,都很可能拿到面試機會的;并且,如果你非常有潛力,各公司也更愿意給機會培養(yǎng)你。

而這時,對于個體來說,最重要的是降低姿態(tài)(甚至收入預期),愿意從最基礎的職位甚至兼職做起,至少未來還有機會內部轉崗。

舉個例子,我有個朋友,從澳洲回國,非常希望進入AI行業(yè),但沒有任何背景,連互聯(lián)網的背景都不能算多,但她愿意從某AI公司的一個非常非?;A的職位做起,收入從之前年薪幾萬澳元,變成月薪幾千塊錢;甚至,由于她已經是外籍人士,剛入職公司時辦理不了正式的手續(xù),只能拿實習生的工資待遇;而這些,她都愿意接受。并且,她不僅非常認真的做好每一個具體任務,還主動的做一些非本職工作、勤于思考,1個月不到,公司同事就發(fā)現(xiàn)她的“不一樣”之處,有點“屈才”了。這種人才,未來一定會有很好的發(fā)展?!?,我相信,更多的人在一開始,就會因為待遇太低而拒絕這個機會,同時也給自己關上了這扇窗。

另外,我也希望大家能有緊迫感,因為歷史性的機會不會一直存在,任何事物都有“時間窗”,比如人工智能產品經理,還有1~2年行業(yè)真空期,等有更多的人意識到這個方向,等有2C AI爆款產品出現(xiàn)的時候,可能已經晚了,至少享受不到紅利期的收益了。

當然,最近有很多朋友表達,他們也愿意不考慮起薪水平,只要能進入AI公司,有個學習機會就好。但是,其實他們之間也是互相競爭的,這時,大家需要明白——

2)“感興趣”不是一個形容詞,而是動詞

關鍵不是有多么興奮,而是興奮過后,具體做了什么。

比如,是否能完成(不限于)以下所有資料清單:

還比如,參加各種線上/線下的課程或分享(比如集智俱樂部的AI視野/AI學園課程等)、體驗各種AI/機器人產品、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人/事/技術/產品,逐個深入dig研究。

最終是需要形成自己的獨到見解,最好形成文檔。

總之,說“我對AI很感興趣”很好,但還不夠。更重要的是,用具體的行動和堅持,來自己給自己背書,讓別人無法拒絕你的踏實和用心。

“人工智能影響就業(yè)”?改變正在發(fā)生,只是大多數人感知不到;但只要用心,我們就能發(fā)現(xiàn)“危機”中蘊藏的“機會”。

#專欄作家#

hanniman,微信公眾號/知乎/在行“hanniman”,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前騰訊產品經理,現(xiàn)圖靈機器人VP;專注于人工智能領域的產品化研究,關注人機交互(特別是語音交互)在手機、機器人、智能汽車、智能家居、AR/VR等前沿場景的可行性和產品體驗;分享人工智能領域的原創(chuàng)干貨。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已經走在轉型的路上,希望自己的腳步能趕得上AI來的速度。。。

    來自北京 回復
  2. :mrgreen:

    來自廣東 回復
  3. 推薦公眾號都一個 兄弟 你有點6 哈哈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