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藍?!眻鼍芭d起——社交分享購物

3 評論 10615 瀏覽 37 收藏 13 分鐘

今天,在朋友圈賣東西幾乎成了常態。微信在俘獲用戶,并成為第一大用戶平臺的過程,就是移動電商崛起的過程。當很多人用閑下來的時間在自己朋友圈宣傳推廣一款產品時,人人都是賣家,同時也都是買家。作為互聯網+金融出身的四公子,我又是如何看待線上線下相結合出來新零售這件事的呢?一起來看看~

”藍?!皥鼍按呱男赂拍?消費升級與新零售

新零售對實體經濟的影響

那么消費升級和新零售,究竟是‘炒’起來的一個概念,還是真實存在的?首先我們需要了解新零售,2016年10月的阿里云棲大會上,阿里巴巴馬云在演講中第一次提出了新零售 ,“未來的十年、二十年,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p>

百度給出的定義是:企業以互聯網為依托,通過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對商品的生產、流通與銷售過程進行升級改造,進而重塑業態結構與生態圈,并對線上服務、線下體驗以及現代物流進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所以,新零售的理解就特別簡單。

新零售核心是傳統零售業、傳統消費業,如何跟互聯網結合?;A的供應鏈成本已經沒太多可拼的了,更多的是靠毛利和銷量這些東西。

所以,五年、十年以后的新零售一定是人工智能,是根據客戶畫像的C2B模式,是柔性供應鏈,甚至有可能三年、五年之后都是這樣。

但是,今天的新零售是什么?第一、把貨擺到網上去,支持在網上賣。第二,在網上通過營銷的方法把人拉到門店里來。第三,結合現代物流進行深度融合,無人機、高速隧道等,可以縮短物流時間和相關的倉儲損耗等。

今天一門店需要宣傳,拿著大喇叭滿大街的喊,來呀來呀,已經沒人聽了。必須得去網上”喊“。

消費升級的核心——要求高、場景變

所有人第一次聽到“消費升級”這個概念,就是覺得老百姓愿意多花錢買東西了——原來只喝一塊錢的水,現在愿意喝十塊錢的水了。這其實是嚴重的錯誤。

看消費業不應該看GDP(國內生產總值),應該是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15年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30.1萬億元,比2014年名義增長漲了10.7%,其中有1.4%是物價的增長。物價真實增長可能接近2%。2016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33.2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0.4%,物價同比上漲2%。2016年比2015年真正增長了8%。就是說,2016年,中國的老百姓比2015年多花了8%的錢。舉例說,就是一個二線城市的年輕人,2015年可能就花個5000塊錢買衣服,2016年漲了8%。算一算,他只花了5400塊錢買衣服。沒多花多少。

所以,“消費升級”不是老百姓多花錢了。

那商家為什么還喊“消費升級”?

站在消費端,消費升級是真的存在:

  1. 老百姓沒有多花錢,但要求高了。
  2. 消費的場景從主動的“我有需要了,我去買”,變成了被動的“我還沒需要,別人說好,我就買”的社交式、分享式購物行為。我認為,這是消費升級的核心。

站在商家端來看,線下國民消費總值并沒有怎么增加,顧客又不多花錢,要求還高了,那不是意味著成本更高了?生產成本提高,品牌成本提高,服務成本提高,電商也在搶,生意當然就越來越難做。

怎么辦?線下門店不能在門店等著,必須上網。這是一個大趨勢。因為,所有消費人群都聯網了。一個月微信里有8.9億的活躍用戶,微博也火,一天有1億人打“王者榮耀”,出門都是滴滴、ofo、摩拜…。還不算支付寶和微信在線下掃碼支付的增長,也不去算“線上預定線下消費的量遠是純B2C電子商務的3-4倍”。

這幾年互聯網的崛起?!傲髁考t利”在線下已經“吃完”的同時,線上其實也沒好到哪兒去。

場景越來越多,人們在網上購買越來越多,但是用戶數不怎么漲?;ヂ摼W公司怎么辦?道理就變得特簡單——“去線下”。因為這也是互聯網人最擅長的事?!鞍丫€下這件事情搞起來”是互聯網平臺公司必須要走的路——70后、60后不怎么在網上消費,80后這一代已經“洗完了”,在線上不漲了,下一代還沒有起來,中間的空洞怎么補?還要有一段時間才能等到95后長大——那就是“去線下”。

往線下去之后,我們要判斷一下消費業。如果線下的都往線上來,線上的都到線下去整合,不管叫“互聯網+”,還是“+互聯網”,大家開始合了。

這叫什么?叫圈子,叫社群分享,叫購物場景聯合。又有朋友會問,線上/線下我什么都不懂,怎么才能進入這個圈子?圈子還有其他人,跟我有競爭啊。

說到這兒,我想跟各位分享一個故事。有位同學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出國了,在波士頓上大學。他一早就想清楚了,他要搞金融。他本身是學外語的,他的學校并不是所謂的名校,他怎么能夠進入金融這個圈子呢?每一個周末,他坐著公共汽車進城去波士頓。

而美國的公共汽車,可不是北京上海的五分鐘一班吶,那一小時一班吶!他需要背著干糧,背著面包,帶著可樂,帶著牛奶,一走走一天。去哪兒呢?去波士頓的金融街,那里面有很多基金公司的辦公室,還有很多投資銀行的分部的辦公室。干嘛呢?大廳里看著那個門板,記下來這些公司的負責人,名字是什么,部門是什么。干嘛呢?找到公司的總部的這些總機,打電話過去,我要跟史密斯先生談一談,他是哪個哪個部門的??倷C的接線員一聽,這小伙子還挺靠譜,可能是一個業務伙伴,放進去吧。于是我們這位同學,就通過這種方式,跟華爾街的在波士頓的分公司就接上頭了。

很快就去這家公司做實習生了,再過五六年,經過他自己的不懈努力,最后成了一個全球三大之一的投資銀行的亞太部的總管,現在已經下海自己創業了,辦了自己的私募股權基金。

那么經濟學是什么道理呢?

經濟學我們就叫外部性、外溢性。那就是每一個能干的人,每一個大公司,他都會給周邊的人帶來正向的幫助。哪怕基礎低一點,無所謂,只要進這個圈子,你會不斷地往上走。經過你的努力,你成功了,你有名了。往往我們年輕人會有一種情結,經過我的奮斗,成功了,為什么這個圈子還有其他的人,這樣跟我競爭???“瑜亮情結”,既生瑜何生亮。這個道理經濟學也告訴我們,不應該這么想,因為人才的成長都是集團性的。

“藍?!眻鼍芭d起——社交分享式購物行為

移動社交興起,培育了一種新型的購物方式,即基于社交和分享的購物行為。比如看到別人推薦鞋子,你也想去買一雙。這是“去中心化”的新的機會,并且現在開始變得越來越多。

把貨擺到網上去賣,固然需要在電商平臺上入駐,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抓另外一個還是“藍?!钡膱鼍啊裉觳幌胭I,但別人推薦了,影響了,他就去買。

這個“別人影響我買”的場景在哪兒?它不是淘寶,不是京東;它是微信,是微博。這是今天消費場景的轉移。

每個線下商家都有一些自己的顧客。得能把老顧客留住,讓這些老顧客復購和帶來新顧客。以前沒有軟件工具,就靠發短信,但現在發短信人家都罵你,微信、微博這些社交平臺反而更合適。

線上線下結合后,未來的格局會變成什么樣

購物場景平臺搭建,無非就是兩點:

  1. 培養用戶消費的行為路徑,比如3C就上京東,買衣服百貨上淘寶,買圖書上亞馬遜等。
  2. 垂直推薦,流量分配互通。

合了之后一定變成一個零售品牌,線下實體都需要去抓一個個消費者的消費場景——比如賣奶粉的不能只賣奶粉,買生鮮不能只賣生鮮。

未來,每個行業領域都可能出現10來個這樣線上線下、品類跨界上徹底打通的品牌。作為先行者的四公子我最近聯合一家傳媒集團就在做這件事,打造一個消費場景互換、品類跨界的零售品牌。

未來三五年之后的中國零售市場,30%-40%的市場份額會被幾個大品牌“拿走”。

大品牌其品牌影響力,供應鏈能力,從供應鏈到C端整個穿透的能力,場景的包裝能力,線下和線上客戶的串連能力等等,這些加到一起,這些大品牌就可以拿到高端的30%—40%的市場,剩下60%-70%的市場份額是中小企業、中小品牌的,比如水果店、便利店、面包坊、眼鏡店、親子母嬰店等都將是這樣。

 

本文由 @四公子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來自廣東 回復
  2. 文章還比較淺顯,不過這個點說的對

    回復
    1. 非專業,只是表面上分析一下市場發展,以后還請大神多多指教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