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運營商流量經營的出路分析

0 評論 3662 瀏覽 6 收藏 8 分鐘

一、電信運營商面臨總量控制的難題

目前4G服務上,有些理性消費者第一反應就是,你說的4G網絡再好,再快,應用再多,我最后就關心一個問題,我為此發生的消費是多少,跟現在比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還是基本維持不變。看吧,消費者越來越難忽悠了。從電信運營商的角度來看,從收入=出賬用戶數*單用戶消費額這個簡單的模型來看,未來增長的潛力首先來自出賬用戶數的繼續增長,但是隨著網民滲透率的提升,后續更多的增長來自單用戶的消費額。進一步簡單分解單用戶消費額=數據流量*數據流量單價,數據流量單價呈下降趨勢(新的價格戰下的降幅還不?。?,因而增長取決于數據流量消費。如果廣大的用戶又對這個數據流量消費進行總量控制的話,那電信運營商來自數據消費的收入增長就面臨非常大的壓力。這也就是用戶非常希望包月和運營商無法滿足的矛盾點。再來一個OTT,電信運營商自然難以承受。

如此看來,面臨這樣的難題,運營商的流量經營的出路在哪里?個人分析認為在于對流量的定價機制的改變(變革)。

二、電信運營商對流量定價機制的變革分析

本文試圖從電信運營商對手機流量在個人用戶和互聯網服務提供商之間的定價策略的交叉上構建一個二維分析模型進行闡述(如下圖)。

目前電信運營商的基本定價機制是,面向公眾用戶(個人或家庭)按套餐方式收取手機流量費(有些超出一定量后封頂),而對于互聯網服務提供商的應用免費(僅僅是指移動網絡通道,不包括IDC租賃)。在這種情況下,才會在手機QQ、微信這種產品出現后,運營商突然發現自己被嚴重OTT了(如象限1,如果當時微信剛剛出來的時候,如果運營商能夠按照當時的想法,對其按時長或者流量向用戶或者像企業收費,那這個產品的發展也不會如此迅速,至少要付出更高的代價)。因此,個人認為出現這種情況關鍵是運營商對流量的定價機制造成的。

從去年開始,阿里、網易等一些企業,為了推廣自己的產品,開始和運營商嘗試一種新的模式,用戶使用應用由這些應用提供商企業為所產生的流量買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即所稱的流量后向經營模式,而這種模式被解讀為解決電信運營商OTT化的有益嘗試。就在年前,中國電信綜合平臺設立,其重要業務方向也是探索流量后向經營。這種模式,在個人看來就是一個去OTT化提升管道價值的過程(即由象限1向象限2轉變)。也就是電信運營商站在管道的控制權基礎上,對利益的充分平衡的過程。是一個定價機制的小范圍嘗試。這樣的探索效果,即取決于幾家運營商的態度,也要看行業的走勢。

如果按照這種定價機制演變下去,個人認為最理想的狀態就是管道主導下的非OTT化狀態(即象限3)。也就是,運營商向公眾用戶免費不直接收取流量資費,而是互聯網服務提供商為用戶使用自己的應用付費。定價機制不再由運營商與公眾之間較量,而是轉為跟互聯網服務提供商較量(個人認為這是一種更加有效的市場化方式)。進而導致以免費為主的行業會出現更多的收費應用(在這種情況下,由于網民不用為流量直接埋單,即便在為互聯網應用服務付費的情況下,總體上是更得益的。而且,從消費權益保護角度來看,付費的服務也更能得到保障),從而有更多的精品應用產生,真正更加滿足用戶的信息消費。

到達象限3的狀態,在個人看來還有另外一個關鍵的原因。即如何解決用戶的總量控制難題。個人看來,這個難題的解決在于互聯網服務提供商,而不是電信運營商,個人始終認為電信運營商不適合參與更多的應用提供。從早期的SP業務來看,最善于忽悠用戶消費的是互聯網企業。從現在的互聯網應用來看,電信運營商自己的基本上都難以直接掙到錢。只有互聯網企業有能力懂網民,更何況電信運營商礙于本身的特殊身份也是一個重要原因。舉個例子,平安小區,小區的監控可以適時由住戶通過手機了解,住戶不用為手機流量付費,但是可能物管通過這個額外收費。而運營商和物管進行分成,這就擴大了收入來源。

當然,這樣的定價機制還有一個非常好的好處,從而以后,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們是在靠壟斷過日子而抬不起頭了,至少廣大人民群眾不會再這么直接罵了。

綜上簡單分析,個人認為電信運營商流量經營,無論是前向還是后向,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對流量資源的定價機制進行重構的問題。這個問題解決得好,就無所謂再去爭論前向還是后向了。當然,這樣的對產業格局發生大影響的東西,也要看幾家運營商怎么看待。這對于運營商而言就是革自己的命,在目前基礎通信服務還在發展的情況下,可能還不會割舍向公眾用戶收費的這塊肥肉。但是,從數據業務發展的趨勢來看,走到那個方向或許是個出路。

文章來源:虎嗅(笨手蛇-阿甘)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