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個挑戰傳統企業的新興移動應用——你值得關注!

0 評論 10764 瀏覽 1 收藏 13 分鐘

提起最近興起的一些專注年輕人群的移動應用,相信大家不會陌生,如Airbnb租房,Tinder交友,Yplan(類似豆瓣)等,最近用戶增長迅速,但似乎對傳統旅游社交市場并沒有帶來很大的沖擊。究其原因,是這些移動應用自身新開發了新的市場空間,挖掘了年輕人的消費市場。

它們的關注點都在以下幾個方面:年輕人,智能手機用戶,注重視覺設計的網頁和應用外觀,并且強調產品的人性化。

不論是傳統公司還是互聯網公司,在新一代公司出現時都沒有做出很好的回應。前者受到Expedia、Lastminute這樣的互聯網公司的挑戰,而挑戰后者的則是最近興起的智能手機應用服務為核心的公司。

大型互聯網公司可以效仿美國數字媒體巨頭IAC(InterActive Corp)的做法,在線上交友品牌Match.com的基礎上,推出移動應用Tinder。這樣的網絡公司應該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如技術、內容、已有用戶等,同時為移動用戶開發新品牌新產品,并搶先推出占據優先市場。

如果不及時動作,大公司的損失將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 智能手機。智能手機的滲透速度之快,大大縮短了科技公司產品定位周期。

§ 年輕用戶群。年輕用戶關注移動應用,他們不僅喜歡新鮮時尚的APP,而上一代互聯網產品也還沒來得及在這群人中建立品牌忠誠度。

§ 產品簡單化。Airbnb這類公司在發展過程中保持了產品的簡單性,這也是產品要在移動市場上存活下來的唯一生存之道。產品只專注做好一件事,比如Airbnb只做租房,但一定要把這件事做精做好。同樣的,YPlan只做同城服務,不要讓產品復雜化。

§ “流行”周期的加速交替。產品從流行變得不流行的周期越來越短。Facebook在很多人看來已經過時了,被Instagram和Snapchat等社交產品搶了風頭。

移動應用迅速發展的行業以娛樂休閑為主,如旅游、娛樂活動、交友、短信息等。下面比較7家近幾年興起的移動應用公司,和它們各自在互聯網界的挑戰對象。

1. YPlan VS Time Out

TimeOut也是類似豆瓣的同城網站,還有配套雜志,提供60多個城市中的活動和好玩去處的各種介紹,11種語言出版。最早以紙質版發行,后來順利轉變成網絡版本,把各年齡段對娛樂活動的需綜合統一呈現。但對智能手機市場來說,這種排版方式卻不適合瀏覽查找。手機用戶希望能通過最簡單的方式查找附近進行的活動,而不是在冗雜的列表中費力查找。

YPlan對同樣的信息進行了轉換,用戶看到的只是今明幾天內周圍活動的簡明列表,還能智能提取活動發現。除了發現地理位置接近的有趣的活動,YPlan的另外一大應用是進行低價訂票,票務內容包括音樂劇、劇場演出、試吃試喝等等。雖然YPlan最先只對倫敦地區提供服務,最近正有計劃把服務擴大到紐約為代表的北美地區。

2. Instagram VS Flickr

曾經要獲得好圖片,要自己有好的相機和好的拍攝技術,而要展示照片,則會選擇紙質畫報。這一切被Flickr這類圖像分享網站改變了。Flickr在2005年被雅虎收購,每天新上傳的照片多達350萬張。

手機應用Instagram和Flickr不同,后者主要針對攝影師,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手機用戶用應用中的濾鏡簡單處理照片并上傳。目前應用每天上傳圖片5500萬張。Facebook創始人扎克也認識到了Instagram的價值,以10億美元把該應用收入Facebook旗下。但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認為Facebook已經過氣,Instagram是否會受到其負面影響也說不定。

3. Airbnb VS Expedia

2008年Airbnb推出,沒有人想到發展得如此迅速。當時Expedia作為全球最大的在線旅游公司,當時在酒店訂房上占據絕對優勢,讓這塊市場上沒有明顯的空檔可鉆,甚至沒有明確的需求存在。Airbnb從一個應用初創公司發展到訂房量過億的熱門公司,與它注重外觀設計、使用方便、發展租房社區幾大特色不無關系。Airbnb敏銳地意識到設計在當今產品中的重要地位,并且用戶正在適應“分享型”經濟,他們越來越習慣在線“曬經歷”,把分享產品作為社交媒體的一部分。

AIrbnb在市場上投入的成本很少,只對第一代產品進行了市場推廣,到現在主要靠的是口口相傳?,F在加入Airbnb的旅店超過50萬,遍布192個國家的33000地區。Airbnb只關注住宿這一塊,目前還沒有具體計劃把服務擴展到機票或租車等方面,只是和一些旅游公司,如Skyscanner建立了少量戰略合作協議,對做綜合旅游服務的網絡公司還不足以構成真正威脅。

4. Snapchat VS Facebook

照相曾幾何時還是圣誕節等節日專門的幾年活動,轉眼已經成為社交網絡最普遍的組成部分。Facebook在相冊分享方面無疑是先發制人的贏家。但Facebook過于雄心勃勃,希望用社交網絡囊括所有年齡段用戶,而遭到年輕人的反感。

Facebook用戶眾多,難免人多眼雜,一方面出于隱私考慮,一方面隨著用戶群的擴大,年輕人不愿意自己生活照片被自己的長輩看到。而Snapchat對保護隱私的重視遠遠超過Facebook,通過設定照片或視頻自動銷毀的時間,盡可能保障用戶隱私免于通過網絡傳播,特別深受年輕用戶喜愛。

Snapchat目前每天發送的會自動小會的圖片達到4億張,比Facebook每天上傳量(不包括Instagram)多5千萬張。但從目前看,Snapchat還不能能單憑照片流量拖垮Facebook。而此前扎克愿出30億購買Snapchat,也可見意識到其潛在的威脅。如果Snapchat能恰當地化解前段時間因為用戶泄露而爆出的安全危機,并糾正大家戴著色情短信的有色眼鏡來看產品本身,Snapchat將會對Facebook發出更有力的挑戰。

5. WhatsApp VS Skype

Skype讓長途電話的高額話費成為歷史,這一應用也成為很多人電腦桌面必備,更是受到很多海外工作者的青睞。這一應用也被微軟看重,2011年微軟以85億美元買下了Skype。

然而擁有2.8億用戶的Skype卻錯失移動市場發展機會,被WhatsApp、Line、Viber等即時聊天應用搶了風頭。Whatsapp用戶已經發展到4億,每天發送信息達500億條。WhatsApp搶占的不僅是Skype的市場,去年通過該應用發出即時消息8.3兆,超過8.16兆普通短信,如果公司能找到適合的變現途徑,并與亞洲同類產品(如微信、Line)發起有效競爭,那么WhatsApp就離戰勝Skype又近了一步。

6.?Flipboard?VS?News Corp.

Flipboard算不上是新聞集團(News Corp)的直接競爭者,但從它的興起中,卻能折射出巨頭媒體沒有抓住移動新型市場的機會,新聞集團的電子雜志The Daily僅有適合平板閱讀的版本,對移動終端也沒有多少競爭力,創刊22個月后(2012年底)???。電子媒體時代,新聞集團旗下的新聞國際所發行的泰晤士報(Times)和太陽報(The Sun)雖然都設置了付費墻(paywall,指網站為了為保護收費內容設置的付費門檻,普通用戶點擊收費鏈接時會出現要求付費的頁面,而形象稱之為收費墻)也沒能挽回其虧損的局面。問題不是在收費墻,而是在報紙的性質差異。經融時報(Financial Times)設置收費墻能獲得收益,是因為讀者認可付費來購買專業內容的行為,而泰晤士報和太陽報都是內容大眾化的報紙,讀者不用抱著兩者不放,完全可以從其他來源閱讀到類似的內容。

而Flipboard的發展眼看是越來越好。Flipboard類似國內的“鮮果”,用戶可以添加內容模塊或選擇新聞源導入內容,并采用自動排版的顯示形式,配合手機顯示器特點。公司前后融資超過1億美元,用于擴大銷售和技術團隊員工規模,到2013年底用戶超過1億人,估值8億美元,提供12種語言的新聞內容。公司還在雜志外尋求新的發展機遇,比如設立購物分類,嘗試電子商務領域。

7.Tinder:交友市場

很多人說,Tinder這樣的約會軟件對原有的交友媒體市場產生了沖擊,但Tinder背后的大BOSS,恰恰是一家有名的線上交友網站Match.com。

Match.com隸屬的IAC通過Hatch Labs發布了交友應用Tinder,雖然Hatch Labs作為專門研發移動應用的實驗室已經于2013年關閉。Tinder作為獨立應用推出,主要針對熟悉移動的年輕用戶群體,因此并沒有作為Match.com的配套產品推出。甚至如果為Match.com的用戶介紹Tinder,可能會把前者的用戶嚇跑,因為Tinder的交友方式實在是太不靠譜了。

Tinder是交友應用的一個異類,從前只有缺愛的人凄凄慘慘戚戚地需求聯誼網站的幫助,將要面對冗雜的問卷,瀏覽無數用戶資料,探索性地發送站內信聯系。而Tinder用游戲式的認識朋友的新方式改變了這一切,同時結合Facebook,用戶分類給大量男女生打分,如果彼此都看對了眼,那么兩人就能通過應用聊天,用起來非常簡單,也能出現很多意外驚喜。推出剛一年,用戶打分的照片就達到130億,其中僅8月份就占了30億,Tinder自稱每天匹配成功的人數達2百萬。參與積極性更是遠超交友網站,公司表示用戶平均每天使用應用11次,平均每次7分鐘。而對40歲用戶群擴大的報道,更加證明了Tinder的影響力之大。

下圖是文中提到的移動應用公司的融資情況,從風投公司的作為也可以看出,移動應用取代產業中對應的傳統品牌的可能性。

(via?vb?譯/快鯉魚)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