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創業風口之上,你真的理解粉絲G點嗎?
也許,這就是當下內容創業的正確姿勢:換個角度,想想我到底能給粉絲什么,垂直下去,和同行差異化,定個小目標,撩到 10 個用戶,先開個張,再說。
內容創業的大風口來了,可不是嗎!那一年不是內容創業的風口。
1980 年代,是朦朧詩、報告文學和武俠; 1990 年代,言情與少女,新世紀里就更多了,網絡文學、網絡影視以及各種IP大陣,現在則是自媒體的內容創業。
只是,有時候是來賺錢的,有時候是來賺名的,總的來說,都是來賺存在感的。
各家平臺都準備好了,微信公號里集合了超過千萬的運營者;微博再度復活,開始分門別類的做垂直內容;連天涯社區這個老化石,都推出了天涯號,想要拉攏一把內容創業者。
做內容的人呢?突然發現:迷失了。
一夜之間,風向標沒了
去年 12 月 30 日,高曉松說累了,想詩和遠方,暫時歇一歇,《曉松奇談》就結束了,捎帶手在 3 月又和《奇葩說》拜拜;羅振宇做完跨年演講, 1 月 12 日做了一期《王陽明心法》,然后就效仿美劇沒來由的搞起了冬歇季,去學王陽明格竹子、求突破去了,也為了當奶爸的奶粉錢,三八婦女節那天才跳出來說:“您現在看到的是最后一期的《羅輯思維》視頻節目。從今天起,《羅輯思維》節目將迎來一次大的改版,只在「得到」App播出……”妥妥的盈利壓力啊。
隨后,高曉松也復出了,把曉松奇談又變回了曉說,然后,繼續刷存在感,反正沒有盈利壓力。
總之, 2 個帶頭大哥都匿了,也許是膩了。
其實,如果算上同道大叔創始人套現1. 78 億,功成身退;李叫獸進入百度擔任副總裁,功成名就;……這些看著很內容創造財富的事件在 2016 年 12 月集中發生之時,內容創業者們卻高興不起來。
這可能預示著這一波風口,要停了。
“風緊扯呼”不少有志于內容創業的朋友在近期總是和我絮叨這件事。因為,比起早前的App、O2O之類需要一定財力的風口,這一屆內容創業的門檻似乎不高,所以牽涉的人群,絕對是萬眾創業。
更關鍵的是,他們似乎都發現了一個問題:在社交網絡上做內容,咋感覺越來越難勾搭上粉絲了呢?
尤其是在互動性最強烈的微博之上。
你以為的粉絲,其實都是路人
要怪就怪粉絲經濟這 4 個字。
頭兩個字把所有關注者都看作是粉絲,后兩個字告訴內容創業者,從粉絲里撈一把,就能吃上魚翅。
說白了,粉絲經濟=如何從粉絲兜里把錢掏出來。
可問題是,縱然你有千萬粉絲,真愛又有幾人呢?這不,微博+微信雙重營銷大師杜蕾斯的遭遇最能說明問題。
創造了無數爆款話題的小杜杜,光在微博上就有近 2 百萬粉,而且基本上沒啥僵尸粉。它隔壁賣套的岡本呢,十來萬粉,而且活躍度并不太高,至少轉發評論基本不積極。誰讓杜蕾斯風騷透骨、岡本卻總在科普呢。
可就在 2016 年 8 月 7 日,射擊運動員張夢雪在里約奧運會摘得中國軍團首金,杜蕾斯很快發布“Good Shot”創意海報,一語雙關又點到為止。
然后奇跡發生了,或者說奇葩更貼切。
很多粉絲在杜蕾斯微博創意海報下評論:“廣告文案我只服杜蕾斯,但我用岡本”、“營銷我只服杜蕾斯,但我只用岡本”、“你文案出的再有創意,但我還是用岡本”等等。
很快,#但我用岡本#迅速走紅,成為網友造句接龍的靈感來源,比如“好男人我只服王寶強,但我用岡本”、“小鮮肉我只服寧澤濤,但我用岡本”、“洪荒之力我只服傅園慧,但我用岡本”、“長鏡頭我只服王家衛,但我用岡本”,“新聞我只服今日頭條,但我用岡本”、“拍照我只服佳能,但我用岡本”、“巧克力我只服德芙,但我用岡本”、“外賣只服餓了么,但我用岡本”。
不少官微也主動加入這樣的戰團一起來蹭岡本的熱點,錘子手機強調SmartisanT2 就像岡本那樣“觸感溫潤”;網易云音樂的創意海報用岡本避孕套“勾搭”黑色唱片……
各種姿勢層出不窮下,其實岡本的粉絲數量并沒有多少增長,但效果達到了。
尤其是 8 月 18 日岡本新透薄系列冰感透薄新品在京東商城首發,被網友秒搶和囤貨。
好吧,我們把杜蕾斯看做是一個內容創業的大V,可岡本憑什么逆襲?蹭個熱點?粉絲倒戈?還是小杜杜太活躍,大家想著黑它一把?
未必,或許我們可以猜測,許多杜蕾斯官微的關注者,本身卻是岡本的長期產品體驗嘉賓??粗爬偎沟娘L情萬種、用著岡本的超薄套套。
這個場景,可能有。
你不讓粉絲們爽歪歪,憑什么掏兜
小杜杜不算嚴格意義上的內容創業者,但卻代表了內容創業者與粉絲之間關系的真實窘境:
你給的,不一定是我想要的,沒得選時,我會看看;
我要的,你總是忘記了給我,有的選時,我不來了。
關鍵的原因在內容創業者的心態,腦子里繃著一根弦,怎么從粉絲兜里把錢掏出來。
當然,這個心態有個演變過程,尤其是在互聯網上的內容創業中:
我有個好東西,你快來看,愛看不看。這是初代博客們的心態;
我有個好東西,怕你不來,我放點味精、雞精。小米公司的參與感就是如此,要出新機,想和粉絲聊聊,聊完以后,為你調個參數。
我有個好東西,為了讓你看,我把它打扮成你喜歡的樣子,比如羅胖用講故事的方式買一般沒人看的書。
諸如此類的心態,錯了嗎?沒錯!只是,這依然是按照最傳統的受眾心理學來進行的內容銷售。大前提都是“我有個好東西”,只是不斷地根據所謂目標受眾的潛在需求,進行更多的包裝和點綴。
可反過來,不妨問一句:粉絲,或者你口中的受眾,到底從你這里獲得了什么?
很多內容創業者會說,獲得了很多。但真相是:獲得了許多他們未必需要的內容,而已。
粉絲G點:獲得了我需要的東西
忘掉“我有個好東西”這個前置條件,內容創業才能開啟,然后呢?
粉絲的G點擺在那里,我需要從你的內容里獲得實實在在有用的獲得感,而不是看起來信息量滿滿、個性化十足卻然并卵的東西。
以前雖然沒碰到G點,但苦于內容太少,用戶沒得選,只能從了你;但現在內容大爆發、人人都可以是創業者時,又不是沒得選,憑什么還要跟你……
到底該如何撩?當下議論頗多的付費內容似乎給出了一點答案,比如微博問答,有需要的粉絲,主動撩你一下,你能幫忙解決問題,以后就常來常往,給錢也沒問題;比如微信付費訂閱,千萬粉絲或許就一千人來花錢看你,因為真的喜歡你的內容,覺得有用……
一旦付費,現在用免費吸引來的圍觀者,立刻原形畢露。但如果你真的功夫好呢?哪怕就是用竹葉編出蚱蜢以外更多好玩的小物件,直播一下,也可能讓差異化的“內容”在收獲點贊小錢同時,拍賣出去。
畢竟,有情懷感、想要收集各色手工藝品的長尾用戶,總是有的。如果是真好想送情人禮物,G點就可能戳到爽。
也許,這就是當下內容創業的正確姿勢:換個角度,想想我到底能給粉絲什么,垂直下去,和同行差異化,定個小目標,撩到 10 個用戶,先開個張,再說。
作者:張書樂
來源:http://www.chinaz.com/start/2017/0519/701738.shtml
本文來源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站長之家,作者@張書樂
網綜奇葩說算是做的比較好的一個,不管再怎么用外衣包裝,最后都會回到你能為受眾提供什么價值!
真好?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