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習慣的社交和理想的社交,到底差多少?

9 評論 10720 瀏覽 56 收藏 13 分鐘

我們拼命的蹭入各種所謂的行業(yè)交流群、大牛聚集群,又是為了什么?

昨晚跟小伙伴們在群里聊到社交,有一個小伙伴說了自己的社交焦慮和疲累:

加了一個又一個的微信群,卻從來不發(fā)表一句話;微信上一大串的提示消息,看也不看,一個又一個的打開、關閉。每天做完這些后,感覺心情一陣的滿足,然后繼續(xù)空虛。

他覺得,我們作為存在于社會的個體,很自然地害怕被孤立。在這樣一個網絡發(fā)達的年代,我們被電視、網絡、app、微信、微博各種信息的狂轟亂炸,但是我們很少去仔細看這些信息,只是無聊的時候去一遍一遍地刷,本是為了打發(fā)無聊,卻讓自己更加無聊。

那現(xiàn)代人社交是為了什么呢?

他覺得,社交帶有一種私密屬性,是想把自己經歷的事,自己的心情分享給別人。不得不說,現(xiàn)在社會套路太深,很多群也是,聊不到幾句就有開車的,聊妹的。網絡時代,我們也學會了帶著面具社交,有的人一個人有幾個號碼。這樣的不信任感下,社交的最初目的,是很難達到滿足的,很多時候,我們?yōu)榱藷o聊而去社交,為了社交而去社交,所以總是越社交越是空虛無聊。

知己難求,很多事,很多秘密,憋在心里,就是那么的難熬,卻找不到社交渠道分享。

曾子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現(xiàn)在是否還有這樣的社交呢?

這個話題,讓我感觸良多。社交焦慮癥,似乎是工作了幾年的人都普遍會患上的通病——在各種場合拼命刷著存在感,樂此不疲的加入各種社交圈子,卻總感覺自己的社交圈子越來越小、越來越固化。每次喧囂和熱鬧過后,總感覺一地雞毛,好像什么也沒抓住······

那么,我們拼命的蹭入各種所謂的行業(yè)交流群、大牛聚集群,又是為了什么?

一、談談微信群社交

我相信,小伙伴們當初主動加很多微信群,一定是抱著學習經驗或者獲取交流機會的目的,最起碼也是希望能抱團取暖。

我也曾經歷過這樣的階段,見到所謂的大牛群就想加,加了以后發(fā)現(xiàn)一部分人是在扯淡嘮嗑,小部分人不時分享一下自己寫的所想所得的文章。大部分人從此就成了靜默狀態(tài),直到一天被群主清理掉或者自己退群。

最后,我明白了兩個道理:

  1. 在微信群社交里,即便群主費盡心思的進行運營管理,能激活的成員數量也非常有限,因為所有人都是抱著“向比自己牛的人學習”的目的來的,這就構成了一個沉默等待鏈:小白等牛人發(fā)言,小牛等大牛發(fā)言。所以,如果無法激活大牛持續(xù)活躍,這個群在較長時間尺度上,一定會變成靜默群。
  2. 超過2個人的微信群社交,對于社交幣資源匱乏的人天然就是缺乏善意的——因為你對別人產生價值的可能性,遠遠小于他人給你產生價值的可能性。而且,這只是一種價值可能性,并不是你真的是否能給別人創(chuàng)造多少價值。

舉個例子,你把你的微信昵稱改成“微信產品經理+昵稱”,或者把你的頭像換成一個萌妹子,然后你試著加一個產品交流群看看。只要你進來以后說句話,肯定能激活一部分人響應你。這就是因為你的“微信產品經理”的title社交幣資源,或者是你的“產品萌妹子”的外貌社交幣資源,給別人帶來了產生價值的可能性——認識了微信的產品經理,或者認識了一個說不定可以勾搭的產品萌妹子。

二、網絡社交有毒

網絡社交有毒,這個是大家都知道的。普通人在社交網絡上呆的時間越長,現(xiàn)實中就越孤獨,然后就越想在網絡社交中抓住點什么。這個是非常普遍的網絡社交的弊端。

人在慢慢長大以后,都希望能獲得更高效的社交,因為大家在工作之余,能分配給社交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而且本就余額不多的“社交時間”,還會被生活中的各種事項侵占。

與此同時,現(xiàn)實生活中社交,是需要持續(xù)投入時間和精力的,并且,高質量的社交往往還伴隨著較高的社交幣門檻:長相、穿著、打扮、職業(yè)、身份、消費能力·······

而網絡社交,則確實能部分地消解這種社交幣門檻。在社交網絡里,你可以關注很多你在現(xiàn)實生活中認識不到的牛人或者有趣的人。與此同時,網絡社交的作假容忍度,允許你構建一個跟自己在生活中完全不同的人物角色,然后安心躲在后面、借它之口發(fā)言,并且還能靠這個虛假的人物角色獲得社交網絡上的社交幣。

然而,網絡社交雖然靠著“作假容忍”和“全民接入”增加了高質量社交的獲取可能性,但說到底仍然只是一種可能性。而且,跟現(xiàn)實生活中的社交一樣,它也從不否認已有社交幣的好處,并且欣然接納很多社交幣資源更多的人靠網絡社交獲利。所以,當在社交網絡上,別人都開始將已有社交幣(外貌、經歷、才華)應用出來后,其他現(xiàn)存社交幣資源較少的人,能獲得的高質量社交的可能性,就又小了很多。

最后,當你習慣了享受“躲在完美面具后面發(fā)言”給自己帶來的好處,就不會習慣把現(xiàn)實生活中的真實自己暴露給別人,因為那種感覺就會像脫光了衣服站在聚光燈下一樣,讓人不安、恐慌。面具戴久了,就摘不下來了。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三、理想化社交到底存在嗎?

社交,其實更多的時候帶有一種保留屬性,或者叫適度。社交是有安全底線的,就是哪怕自己不能獲利,也必須要保證自己的利益不受損。所以,大家自然會有所保留的開展社交,必定不會把所有的秘密傾心以付。

想把自己經歷的事,自己的心情分享給別人,這個是社交的源動力——對他人的需要。有些人說性是社交的原動力,而性背后所代表的,也是這個源動力——對他人的需求。

而很多人期待的理想化社交場景,是這樣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但是,這種社交,本身也是存在社交幣門檻的:熟人,以及其他一些猜測的門檻(春天可以出游所代表的無需勞作、有專門的春服所代表的非貧困家庭·····)。

所以,社交的源動力是“對他人的需求”,那么人的等級(外在和內在)、需求的內容和強弱(有什么需求、強不強),本身就是一種社交門檻。如果再加上社交質量的要求,門檻就會更加高了。

實際生活中的社交,隨著年玲的增長,越來越多重化、復雜化,這個是現(xiàn)實社交的必然。

虛擬網絡中的社交,越發(fā)的簡單化、直接化,這是一種現(xiàn)實社交疲憊之后的內心苛求,這個也是網絡社交誕生的原因;而虛擬網絡的社交,隨著更多的人呆著各種不同的目的進駐,也變得越發(fā)多樣化、復雜化,越來越像現(xiàn)實社交,這個是社交商業(yè)化的必然。

我也希冀能獲得理想化的社交。但是這種社交的存在場景,真的很有限——80、90后的學生時代,與好友結伴出游。還仍存一點這樣的感覺的現(xiàn)有場景,就是跟好友組團玩游戲。(這也是很多人癡迷游戲的原因。)

回想你的高中,我相信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歷:在課業(yè)壓力特別大的時候,周末還偷溜出去,跟幾個好友,在縣城郊外田野的公路上瘋狂踩著腳踏板,一路上灑滿了嬉笑怒罵的場景。

而這樣簡單、讓人舒適的社交場景,對于現(xiàn)在的00后、10后,都快成了一種奢求。

所以,很多00后沉迷于游戲,我現(xiàn)在反倒能夠理解了——這對他們來說,不僅僅是一種玩游戲的刺激和樂趣,更是一種讓人舒服的社交。

四、如何提升社交質量?

基于社交的需求點,大概可以分為:感性需求的社交、理性需求的社交。

大部分人費盡心思構建的理性需求社交,其實是一種“分答”式的社交——小牛發(fā)問,大牛60s內作答,更多的小白就能低門檻的參與齊嗨、鼓掌喝彩。

而高質量的理性需求社交,至少應該是“在行”式的社交——你認真思考自己的需求是什么,然后對方也會按照參考自己的經驗看如何滿足你的需求。這中間,你的求知需求得到了滿足,對方的經驗變現(xiàn)需求也得到了滿足。

那么,感性需求社交呢?

同樣的,大部分人的感性需求社交,是一種依賴感,就像藤蔓纏繞著大樹——一旦成功,就會肆無忌憚的傾訴、依賴,讓對方喘不過氣來,急于逃離。

而高質量的感性需求社交,應該是一種“乒乓球”式社交——你來我往、不分勝負,一場公平且持續(xù)的較量。而其訴求點,在于雙方都在不斷的追趕、提升,能夠持久的和對方進行較量。

所以,自我的不斷成長,就是最好的感性社交;愿意為此付出金錢和時間,就是最好的理性社交。

 

作者:劍指暖塵

原文地址:http://www.jianshu.com/p/29eb6d6c2627#

本文由 @劍指暖塵 授權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那 不是曾子說的

    來自湖南 回復
  2. 扎鐵了 老心

    來自四川 回復
  3. 現(xiàn)在大部分的人心存這樣一句話:I share therefore I am. 通過網絡結識到人之后,并不是真正欣賞對方,而是想要大量分享或者傾訴焦慮來實現(xiàn)自我存在感。與其說是社交,不如說是尋找組成自己支撐自己的零件。
    借助技術,更好地控制與別人聯(lián)系的感覺。這是一種錯覺,并不是真的聯(lián)系。

    來自廣東 回復
    1. 很贊同。

      來自甘肅 回復
  4. ?? 看見純陽頭像特意注冊過來評論一下

    來自北京 回復
  5. 社交要基于實際場景才能更好的持續(xù)

    來自廣東 回復
  6. 值得思考

    來自廣東 回復
  7. 愿意為此付出金錢和時間,就是最好的理性社交。 :mrgreen:

    來自廣東 回復
  8. 扎心的分析,從來沒有放下手機去考慮過自己的社交需求,為了的學習的需要加群,大部分都是作為一個旁觀者靜默在一旁,等待大牛有深度的問答。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