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IP時代,飯團和小密圈是下一個爆發點嗎?
小密圈,飯團是驗證粉絲付費粘性的社群產品,更是KK理論的實踐版本。
豆瓣、知乎、果殼自上線以來,社區互動的形式吸納并塑造了各式各樣的極具平臺屬性的個人IP。從豆瓣四美到獲得金馬獎的劇本創作者,從知乎大V到轟動全國引發億萬人民爆發討論的爭議性事件。數千萬的用戶基數證明了這種能夠滿足興趣,愛好,知識的產品擁有極大的用戶需求,而后出現的分答上線一個月就融資的奇跡,讓人感慨這些都是是時代造就的火熱產品。不得不承認粉絲經濟經歷數年,已經從散兵走向了整體市場化的時代。
最近幾日,知識付費市場打得更加火熱,知乎公布知識市場,千聊完成新一輪融資,得到開了向終身學習者致敬的知識發布會,小密圈和飯團進入市場推廣快速節奏?;ヂ摼W改變了人們的認知邏輯,這個邏輯是由網民個性決定的。經濟發展下促進了生存多樣性,生存的多樣性決定了興趣的多樣化,不同的興趣決定了你追隨什么樣的人。小密圈,飯團是驗證粉絲付費粘性的社群產品,更是KK理論的實踐版本。
解讀IP時代下小密圈和飯團的優勢和用戶
小密圈也好,飯團也好,本質就是一個微論壇,無非誰開通,誰就是這個論壇的版主。小密圈和飯團的優勢是:
- 不需要彼此關注,就可以加
- 不限制人數
- 有門檻,通過收費提高門檻
- 可邀請主持,發展有權限的版主。
- 在關注話題下互相交流討論
- 和微信捆綁,公眾號實時發消息提醒
但是如果沒有足夠的規模,就只是松散的飯粒不是飯團,什么樣的人值得開飯團。
第一種:明星
- 給粉絲什么內容?
- 窺私及新鮮話題
第二種:教育
- 給訂閱者什么內容?
- 深度交流
第三種:暢銷書作者
- 給訂閱者什么內容?
- 與自己喜歡的作者互動的機會。
適合群架,不宜單挑,產品門檻高
付費的人參與意愿度當然會高一些,但恐怕堅持不了多久,因為錢沒有多到讓自己非要參與下去。消息通知的機制現在并不合理,極度打擾用戶。因為服務號每次提醒都會導致公號掉粉,由此推理要是一個飯團人多達幾萬人,消息通知機制定要改進。自媒體開飯團自己運營并不合理。因為一開始覺得好玩,后來就發現耗費時間精力卻沒有足夠的回報,有這時間不如好好打磨一篇廣告軟文,得到的回報遠遠超過運營飯團的回報。收粉絲的錢,給自己挖個要服務一年的坑。錢一旦一次性收了,后續努力輸出的動力會持續減弱。有持續輸出,包括碎片化輸出的習慣,而且輸出類型多元化,內容多元化的團長才是最有競爭力的。
互聯網產品的核心永遠是產品邏輯
微信群500人,飯團5萬人。500人和5萬人的管理機制是不同的。
沒有幾個人有真正的產品思維。做一個產品之前,做過用戶需求分析嗎?做市場競品調研嗎?做原型系統測試嗎?做潛在風險評估嗎?做運營成本測算嗎?這些就是產品經理要思考的事情。做內容IP不止是寫文章,拍視頻,玩直播,然后就紅——正常的思維應該是商業應該是先算錢,再做事。科學預估投入產出比,果斷決策斷舍離。公眾號和微信群都沒法維持每天都有好內容。沒有收到足夠的錢,更難去維持微信以外的東西。收到錢,也沒太好太多的東西,重點是長期堅持輸出,真的比較難。
小密圈你還要另外開個軟件去看,產品經理在這一點似乎沒有深度思考。但是產品處于初級階段,用過于苛刻的眼光來看也并不公平,相信經過更新迭代,產品會越來越好。
內容驅動的未來,“你是誰”根本不重要
小密圈和飯團的粉絲多數來源于微博和公眾號。而當下公眾號運營,增粉比爆文要難很多。爆文有跡可循,深諳套路的人獲利豐厚。增粉要回答的是,你憑什么值得被關注,憑什么被需要,憑什么值得我們付費。你能給他特定的內容,不斷迎合粉絲的口味這是差異化問題,也是一個搶占粉絲心智的問題。目前朋友圈活躍度下滑,公眾號打開率降低,大部分定位已經被瓜分得干干凈凈,剩余有特色的也處于緩慢小眾階段,除非與其他品牌捆綁做刷爆朋友圈的討論,否則漲粉極其有難度。用戶會覺得即使是爆文,也能在朋友圈看到,為何要關注?小密圈和飯團未來應該會更加重視內容的沉淀和傳播,這些比現在的話題討論更有含金量。
世界上所有新奇的互聯網產品新玩法都有跡可循,新內容+新結構+經典玩法會碰撞出很多創意。真正的成功來自于不斷鉆研和能力的積累,來自于敏銳度和探索,以及分享精神。真正成功的產品也許不是第一個出現在市場上的那個,但是我們始終要記得第一個發明它的人。感謝創新的智慧和敢于人先的勇氣,這是引導人們在大潮中航行的永恒燈塔。
作者:崔書馨,分答前公關總監。著有長篇小說《瑾年秀時》《未來之夏》
本文由 @崔書馨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