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分發規則和內容創作,看內容創業者的春天

5 評論 13843 瀏覽 45 收藏 13 分鐘

內容分發對當前的自媒體行業來說或許是春風,而不是寒冬。春風來了,自媒體人應該如何“扶搖而上”呢?

在自媒體行業摸爬滾打多年后,你可能發現這個“自媒體最好的時代”好像有點不好了:

  • 微博里,再好的觀點、再好的段子、再慘絕人寰的經歷,沒有大V轉發就永無出頭之日;
  • 公眾號里,熬長了黑夜搔斷了白頭寫出的文章,閱讀量被寥寥無幾的粉絲數量限定,奈何自己再怎么拼命的轉發,都不如那個一聲不吭轉走的“大號”分分鐘的閱讀量;
  • 頭條號里,挑燈夜戰堅持日更原創數月賺的那點錢,卻不如那些10秒/篇只需要“Ctrl+C”和“Ctrl+V”的搬運黨一天的流量收益……

難道勤勤懇懇的自媒體人將就此沒落,被“Ctrl+C”和“Ctrl+V”擠下陣來?

各互聯網巨頭花重金搶占的難道就是這個充斥著標題黨、社會舊聞的內容市場?

歷史可不是這樣的:

2014年,滴滴、快的等打車平臺發起爭奪網約車市場的“補貼大戰”。第一批享受紅利的是那些專職的出租車司機們,他們具有高度的專業性,約車平臺需要通過他們的入駐切入市場。因為紅利的誘惑,大量的黑出租車涌入網約車平臺,他們自由、快捷的租車方式比正規出租車更適合網約車市場,快速成為平臺的主力。但是,自由和快捷背后是散漫和不規矩,這些沒有安全保障的黑車司機成為網約車市場的隱患,事故頻發之后網約車平臺對其進行了清理,剩下的是那些合規合法、全天出勤的“專職”網約車司機,他們既有“黑車司機”的自由快捷,又有專業出租車的規矩和出勤量,成為當前網約車平臺的主力。

2015年,餓了么、美團等平臺發起了爭奪外賣市場的“補貼大戰”。各平臺通地推和宣傳,邀請傳統的飯店開通外賣渠道,培養用戶的外賣習慣。受紅利的吸引,各種無名黑餐館加入到外賣平臺,他們出餐快、成本低的運作模式更適合外賣平臺,于是迅速成為外賣的主力。同樣的,這些無名黑餐館存在嚴重的衛生隱患,最終結局和黑車司機一樣,被平臺清理。留下了“焦耳外賣”、“KAO!烤肉飯”等專業互聯網訂餐商家,他們衛生、出餐快、口碑好,成為當前外賣平臺產生盈利的主力軍。

去年開始,BAT、今日頭條等開啟了搶占內容分發市場的互聯網第三輪“補貼大戰”,使用了網約車、外賣一樣的套路,初期希望通過邀請微博、微信公眾號大V站臺,為平臺帶來流量。然而,微博和微信公眾號里這種社交屬性明顯,依賴粉絲獲得流量的大V們并不適合內容分發平臺這種通過標簽匹配分發的運作模式。市場快速被善取標題、量產文章、搬運洗文的“做號者”占領,與黑車司機和“黑飯館”相同,“做號者”的弊端也很快被市場反射出來:用戶開始對千篇一律的社會舊聞、擦邊小黃文和標題黨產生厭惡,分發平臺也積極地出具多種政策限制“做號江湖”的發展,鼓勵優質創作者入駐。

這樣看來,內容分發對當前的自媒體行業來說或許是春風,而不是寒冬。

春風來了,自媒體人應該如何“扶搖而上”呢?

關于當前內容分發平臺的分析、介紹文章已經很多,此處不再贅述。下面只對分發規則內容創作兩個方面給出分析。

一、分發規則分析

目前從可影響的用戶量和補貼力度看,頭條號、百家號、大魚號、企鵝號四家屬于目前內容分發平臺的一級梯隊。分發規則以算法分發為主,大魚號和企鵝號增加了人工編輯干預,即給編輯流出推薦位,可以優先于機器推薦。人工干預存在太多的不確定性,比如政策、平臺導向(強行加個廣告啥的)、緊急事件等,沒有太大的分析價值,本文只分析機器分發規則。

機器分發的規則很簡單,主要通過兩個反饋不斷調整推薦的力度:正面反饋和負面反饋。

正面反饋

算法對內容創作者發布的內容進行分析(分詞或者其他更高級的算法技術),判斷內容的垂類屬性,給文章打標簽,比如今日頭條的文章標簽:

根據文章的標簽與用戶畫像匹配,推薦給具有以上標簽的用戶,如果用戶打開了該文章,算法則得到正面的反饋,認為推薦是正確的。

到這還沒結束,算法會繼續關注用戶的行為,企圖獲得更多的正面反饋,以印證推薦的準確性,第二個正面反饋的指標就是“完讀率”,即用戶是否讀完文章。完讀率越高,說明推薦的準確性越高。除此之外,用戶的點贊、評論和轉發等正面行為都會給算法反饋。正面反饋越多,推薦力度則越大。

負面反饋

如果算法將該文章推薦到用戶首頁,但用戶點擊了×,比如知乎的:

點×后,系統會貼出這篇文章的標簽,要求用戶反饋不喜歡該文章是因為文章的哪一個關鍵詞,然后基于該關鍵詞減少對該類用戶的推薦。這屬于直接負反饋,有用戶直接給出,還有間接負反饋:用戶未點擊、點擊后完讀率很低(比如低于20%)、用戶給出負面的評論等。

算法得到負反饋時,將逐步降低推薦的力度。

掌握了分發規則,我們來看如何進行內容創作。

二、內容創作

內容的創作能力才是最核心的競爭力。根據之前幾次“補貼大戰”的結果來看,只有優質的內容最后才能成為平臺的主力。

1. 創作什么內容?

短視頻是當前內容市場的熱點,內容分發起家最早的今日頭條孵化了火山小視頻,花重金挖來MC天佑,今年更是拿出了10億補貼鼓勵短視頻創作,可見短視頻在內容市場的地位。但不得不說短視頻的創作門檻高出了普通自媒體人的創作水平,圖文介質依然是首選。

然而我仍然想強調,短視頻不再是未來,用戶瀏覽短視頻的習慣已經養成,市場產能也已經在穩步上升,提升短視頻創作能力是自媒體人的當務之急。

2. 如何創作優質的內容

(1)一定要原創

上文提到的各平臺對自媒體評價指標中均有對原創能力的考核,頭條號、大魚號和企鵝號均有對原創作者的現金補貼。原創是高質量文章的保障,抄襲、搬運和洗文行為已經越來越受到用戶的抵制。

(2)內容要垂直

在公眾號模式下,長尾內容很難找到目標用戶,使得該領域的內容無流量可言。內容分發平臺則不同,再長尾的內容也可以快速精準的被推薦到用戶面前。垂類屬性越明顯,機器則越容易識別。

如果平臺算法打出的標簽和創作者的初衷相同,則內容會以滾雪球的方式分發出去,獲得大量的流量。

當然也有反面的例子,小編曾經一篇寫創業類文章,因為文中多次提到大眾創新而被打上“大眾汽車”的標簽(上面今日頭條的截圖),因為推薦的方向偏差,文章的閱讀量極地。

(3)標題要吸睛(標題吸睛≠標題黨)

標題的引人程度決定了文章是否會被用戶點開,這在粉絲屬性不明顯的算法分發平臺顯得尤為重要。被平臺推薦的文章只有被用戶點開,算法才認為推薦成功(當然還涉及到完讀率),才會繼續增加對該文章的推薦力度。點擊會增加推薦量,而在內容分發平臺下推薦量幾乎決定了文章的閱讀量。

什么樣的標題才足夠吸睛呢?黃章晉曾在《如何鍛造讓用戶欲罷不能的鴉片式文章?》中提到起標題的方法。根據信息的傳播順序,以下四類逐步傳播能力逐步降低:

  • 熟悉的概念以難以預期的形式出現在熟悉的情境里
  • 陌生的概念出現在熟悉的情境里
  • 陌生的概念出現在陌生的情境里
  • 熟悉的概念以可以預期的形式出現在熟悉的情境里

所以,從傳播角度而言,無論選題為何,都應當最大程度運用前述規律:

  • 盡可能多地運用受眾熟悉的例子或事物,使之獲得重新解釋
  • 所有期待受眾接受的觀念,都應盡可能簡潔完整地表述
  • 盡可能減少受眾難于記憶、復述的新概念或案例

(5)正文要高度凝練精簡

從用戶的需求考慮,越來越多的用戶已經認識到碎片化閱讀不是有效獲取知識的方式,在內容分發平臺的閱讀主要以獲取資訊和娛樂為主,長篇文章不容易在用戶中傳播;從內容分發平臺的機制考慮,文章的完讀率是影響推薦量的重要指標,太長的文章無法保證完讀率,推薦量也會隨之降低。

(5)發力短視頻

從目前市場的爭奪來看,短視頻可能成為將來主要的內容形式。當前短視頻的內容主要以奇聞異事、幽默小品、生活竅門、旅行短拍和美食餐飲等為主,門檻相對較低,越早入局越有利于占領市場。

小結

關于內容分發市場的爭奪,之前已在文章BAT開啟新一輪“補貼大戰”,內容分發的結局也是“合并”?做了簡單的分析。根據以往經驗,巨頭公司紛紛入局花重金爭奪,代表著互聯網用戶習慣正在發生改變。能否適應用戶習慣的變化,是關乎內容創作者能否生存下去的關鍵。

畢竟內容創業老大哥微信都推出了“看一看”功能來適應市場,內容創業者有什么理由不盡快改變呢?

 

作者:野蠻人諾基亞,公眾號:喜新(ID:noyanjiu)

本文由 @野蠻人諾基亞?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如此看來,還是以制造“垃圾食品”為本 ??

    來自上海 回復
  2. 不錯不錯

    來自廣東 回復
  3. 短視頻的發展從內容創作到平臺功能打造,適應了普通自媒體人的創作需求。

    回復
  4. 哈哈哈

    回復
    1. 抽了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