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極必反,適當給互聯網金融“剎剎車”

0 評論 3591 瀏覽 0 收藏 11 分鐘

互聯網金融以其迅猛的發展態勢,正不斷加快中國傳統金融行業的“金融脫媒”,即不斷減弱客戶與傳統銀行間的聯系。然而,為了金融體系乃至整個經濟體系的良序發展,這個速度應該被加以控制。

互聯網金融產品加速吸收儲蓄

互聯網金融的影響有多大?看看春節前幾天“微信搶紅包”活動有多火就知道了。

從1月27日起,“微信搶紅包”的小游戲,就像流行病毒一樣,迅速在微信用戶中傳播,大批用戶迅速綁定銀行卡,開通微信支付,就是為了和同事、校友、朋友之間互動?!皳尲t包”的資金全部由用戶提供,幾乎所有接觸到這款應用的人都為之傾倒。這場市場營銷以鼓勵更多人開通微信支付、培養用戶習慣為目的,與中國民俗傳統相結合,再輔以用戶數超6億的微信平臺,贏得了滿堂喝彩,更讓大批資金流入“理財通”,加劇了金融脫媒。

從去年中上線的阿里巴巴“余額寶”,到今年1月15日上線的收益率比“余額寶”更高的微信“理財通”,再到如今派生出的熱得發燙的“搶紅包”,互聯網金融勢如破竹。而反觀傳統銀行業的存款流失狀況,從今年春節前銀行間資金市場的狀況分析就可見端倪。

2014年1月,央行公開市場凈投放(含國庫現金)已達4610億元,尚余1月30日一次公開市場操作機會。相比之下,2011年至2013年三年間,春節前一個月內,公開市場凈投放(含國庫現金)分別是4770億、4570億和3640億。除了2011年初,因有大量央票和正回購到期之外,每年春節前的最后兩個公開市場操作日,央行都會分別進行千億級別的逆回購向市場投放資金。

而今年,在尚余一次公開市場操作機會的情況下,央行的凈投放量已經超出了去年近千億,較前年也略多,但資金緊張程度卻比往年更甚。筆者在1月28日與銀行間市場的幾位資深交易員交流得知,通常來說,年前的資金狀況確會偏緊,大量資金被取現,形成大量的“在途”資金,這種狀況一般會在過年前的3至5天有所好轉。但今年存款流失的速度似乎更快。在1月28日央行進行1500億的逆回購之后,資金市場流動性依然未能緩解,14天跨節資金價格達到6.8%,1個月回購價格更是高達7.56%。

馬年春節前夕與往年不同,一方面與貨幣政策轉為穩健中性有關;另一方面與過去一年被稱作“中國互聯網金融元年”不無關系。

“余額寶”類產品何以支付更高收益?

“金融脫媒”已經切切實實發生在我們的身邊了。越來越多的人將活期存款從銀行搬家,投放到“余額寶”中,原因很簡單,就是“余額寶”與銀行間市場利率掛鉤,收益率遠高于銀行活期存款利率。同時,“余額寶”、“理財通”這些互聯網金融產品,雖然投資的是貨幣基金,卻支持“T+0”資金實時劃轉,在功能上越來越像銀行活期存款。當然,只有像阿里巴巴和騰訊這樣的互聯網巨人,擁有“支付寶”和“財付通”的巨量沉淀資金做后盾,以及龐大卻分散的客戶群,才能實現“T+0”。

據媒體報道,“余額寶”規模在短短半年多時間里已突破2500億元,用戶數超過4900萬戶。從運作這些資金的天弘增利寶季報中能看出,高達92.21%的資金都投向了銀行存款(即同業存款)。銀行協議存款風險小、安全性高,且由于目前央行貨幣政策中性偏緊,市場利率較前幾年有所上升,在年底流動性緊張的時點,同業存款利率經常能逾8%。“理財通”也是一樣,從其目前高達7.4%的年化收益率來看,絕大部分資金也投向了銀行協議存款。

由此可知,既有活期存款特性、又坐擁較高收益的“余額寶”類產品,本身并不具備給實體經濟造血的能力,而是仍然依托于銀行。那么為什么它能給客戶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收益,而銀行目前卻無法匹敵呢?一是,其擁有粘度高且分布廣的用戶群,渠道成本顯然要低于以開設實體網點為主的銀行業;二是,“余額寶”類產品本質上是活期存款產品(貨幣基金只是其資金運作方式),但因為是互聯網時代的創新產品,其對應監管目前存在空白,而銀行的活期存款則面臨各種嚴格監管,監管成本遠高于前者?!坝囝~寶”產品就是利用監管空白,用高息與銀行爭奪活期存款。可以想象,如果沒有監管制約,放任其發展,金融脫媒會進一步加快。曾有專家預測,如果放任互聯網金融發展,利率市場化進程可能會加速三年。

應適度監管互聯網金融

利率市場化是中國金融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也是大勢所趨。但正如卡爾.波蘭尼70年前在其巨著《巨變:當代政治與經濟的起源》一書中描述的那樣,改革過程應該循序漸進,如果腳步太快,則可能會造成現有金融體系的失靈,給社會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

以美國利率市場化進程為例。美國對利率管制的弊端實際從上世紀50年代后期便已體現,而美國是從1970年提出利率市場化設想的。同年6月,首先解除了對10萬美元以上、3個月以內的定期存款利率管制,然后又將90天以上的大額存款利率管制取消。1971年,商業銀行為了吸引客戶,創新出了帶有存款特性的貨幣市場基金,以替代活期存款,性質上有點類似近年來中國商業銀行通過發行理財產品來挽留儲戶。由于沒有互聯網這種迅速快捷的傳播渠道,所以它一定程度上放緩了利率市場化的進程。直到1980年3月,美國政府才制訂了《存款機構放松管制的貨幣控制法》,決定分6年逐步取消對存款利率的限制,并最終在1986年4月全面實行了利率市場化。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跨度接近30年;從有想法到完全實施,跨度達16年;從出臺完整性計劃,到完全放棄利率管制,跨度為6年。漸進式的改革,減輕了利率市場化對金融體系乃至整個社會的沖擊(即便如此,美國實際上在80年代還是出現了兩次儲貸危機)。

中國銀行業當前主要的利潤來源基礎仍是存貸利差,而能夠拉低存款成本的重要指標就是活期存款占總存款的比例。這也恰恰是“余額寶”類產品目前同銀行爭奪的目標?;钇诖婵蠲撁剑紫纫l的是對中小銀行流動性管理的沖擊。限于規模、地域、影響力和信息不對稱等因素,存款的大量流失,在整個貨幣政策中性偏緊的環境下,使得中小銀行難以籌措到足夠資金以滿足日常運營需求,會引發局部的流動性風險。此外,即便能夠籌措到資金,往往也是高價格長期限的資金,這會大幅提高其平均存款成本,削弱其凈利息收入。由于銀行要承擔給實體經濟造血的責任,同時要遵守大量監管指標,其運營成本難以明顯壓縮,長期下去,會導致經營狀況持續惡化。如果金融脫媒的勢頭來得太猛,不加遏制,就可能造成大量中小銀行(尤其是小銀行)運營難以維系,面臨破產。一旦數量過多,通過大銀行收購兼并的方式無法全部解決,金融體系自身無法完成消化吸收,就會對整個體系造成劇烈沖擊,給實體經濟,乃至整個社會帶來巨大災害。

傳統金融行業,特別是銀行業,應該如何應對利率市場化的提速?一方面,要把資產和負債做大做強,增強對流動性風險的抵御能力;另一方面,要做出特色,增強客戶粘度,提高客戶的忠誠度和貢獻度。如果說上述兩條是銀行業必須要修煉的內功,那么外功可能要由監管部門加以實施。為避免金融脫媒速度失控,影響現有金融體系的穩定,確保利率市場化進程的有序推進,對互聯網金融創新的引導和適度監管是有必要的。

來源:金融時報 ?作者:蔡浩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