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跟貼、云音樂評論|被互聯網培植的憤怒與孤獨

3 評論 15751 瀏覽 55 收藏 37 分鐘

本文不是一篇典型的產品分析文章,只是從網易跟貼、云音樂評論的發展,分析其共同的地方,并且對不同群體的用戶心理進行簡單闡述。此外,還簡單地介紹跟貼的歷史。

75年的王雄飛是杭州當地一名出租車司機,“天王蓋地虎”是他在網易新聞跟貼上的名字,他說自己最早上論壇逛,后來手機方便就看手機了。

一直喜歡軍事頻道,現在已經是“跟貼局副局長”了,每當看到一些有趣的跟貼、段子他就會和乘客分享,如果碰見一個有共同愛好的乘客,大家能聊個不停。

王雄飛還透露在網易新聞跟貼中,不需要和新聞內容有關,想說什么就說什么,關鍵是你是否能吐的一口好槽,要是能寫出個好段,被網友頂上熱帖,感覺就像明星火了一把,這也是他喜歡跟貼的原因。

他還說自己最佩服一個賬號叫@成都一粟的人,是從別人口中聽說的,聽聞他總能寫很多“打油詩”,有才,有趣,觀點犀利,令他很佩服。

96年的王妮是一個大三學生,平時喜歡聽聽音樂,而且是某位流行歌手的迷妹。

只要偶像出單曲了,她會立刻去市面上的音樂平臺去試聽。在了解偶像在音樂平臺發布的單曲上線時間后,王妮就會提前準備好評論的話,復制到手機備忘錄里,屆時歌曲上線了之后可以及時去評論。

當問她為什么要提前寫評論的時候,她說偶像的粉絲太多了,如果不提前寫好發出去,到時候評論下方都是別人的,自己的評論就看不見。

王妮還說她有經驗,評論越發的早越有幾率被人點贊,這個和微博搶沙發是一個道理。

王妮透露之前她的一條評論就被點贊超過1W次,當時激動了好幾天,還在同學面前秀了一把,她覺得被很多人點贊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據2017年網易新聞官方給出的數據,從2003年網易新聞第一條跟貼出現到現在已經14個年頭,日參與用戶超過9000萬,日發帖量超過120萬,這里誕生了中國互聯網眾多的言論風向標。

十四年里網易跟貼一直伴隨著網易新聞的成長,從某種程度上說,「跟貼掌握著網易新聞的命脈」。

網易云音樂2013年上線,四年時間里,用戶突破3億,累計產生了4億條樂評,目前已經發展成為中國音樂UGC氛圍最好的音樂社區。

一個是在門戶時代,利用極具鮮明特色的“跟貼文化”,在競爭激烈的內容分發市場,形成了強烈的自我品牌特色,受到70后、80后的追捧。?

另一個是移動互聯網時代,通過主打音樂社交,用戶評論,在短短四年時間里已經發展成為中國音樂UGC氛圍最好的音樂社區之一,深受年輕群體的青睞。

在中國互聯網歷史上這樣的產品并不多見,何況來自同一個公司。

盡管兩款產品各有特色,但有著相同的共同點:讓用戶以評論的形式參與(UGC內容)進來,讓用戶真正沉浸在這樣一個新聞/音樂社區,這是彼此最理想化的需求定位。

本文首先介紹網易跟貼發展的歷史,存在問題,跟貼背后反映的用戶心理,再引入網易云音樂的發展,兩則有何共同點,以及對于跟貼和云音樂不同群體的心理進行簡單闡述。

一、網易跟貼

1、門戶巨頭—新浪

時間回到1999年,當時中國互聯網以新聞門戶為基本業態,出現了新浪、搜狐和網易三大巨頭,各大門戶群雄逐鹿。

新浪憑借“沙漠之狐”、“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被炸事件”、“9.11事件”,以迅速、互動、信息海量的優勢獨占鰲頭,當時最為得意。

彼時正是中國互聯網興起之時,也是各大門戶最風光的時候,無數70后、80后到社區論壇中交流、拍磚、灌水,好不熱鬧。

在網易跟貼功能推出之前,新浪早在2000年就設計了“我來說兩句”論壇機制,用戶可以在論壇上發表評論,但始終未成氣候。

網易當時還是跟隨者的身份,丁磊還在探索門戶究竟該怎么做,但已經滋生了網易“跟貼”的土壤。

談到網易跟貼,不得不提的一個關鍵人物——李學凌(現歡聚時代創始人兼董事長)。

2、跟貼前世今生

李學凌

李學凌是一個極具野心、極強抱負的人,雖然初出茅廬,但毫不掩飾自己在互聯網行業的野心。

1997年,從人大哲學系本科畢業后,進入《中國青年報》擔任IT記者。

5年間他采訪了張朝陽、馬云、雷軍、周鴻祎等大量的中國IT行業早期創業者,這些人后來都成為了響當當的人物,當時他和鄒劍宇、劉韌、胡延四人被稱為“京城四大IT名記”。

口才不錯,腦子轉得也很快、想法多,對事認真,哲學出生的他,思考問題喜歡追問事情的本質,關注細節,喜歡挑戰,有遠見,這是一位前同事對他的評價。

根據李學凌2005年在博客發表的《我從網易辭職是對WEB1.0的背叛》,文中回憶道2003年6月,他只身從北京飛往廣州,面見丁磊。

見面的第一天,丁磊問李學凌一個問題:如果中國再出現一個SARS,所有的編輯都不能上班(甚至不能上網),半年后新浪還是最強嗎?李學凌說,那時候新浪可能已經不存在了。

聊完之后,丁磊送李學凌去機場,并且正式邀請他來網易工作,擔任內容總監一職。

加入網易之后,李學凌開始研究slashdot(Geeknet公司旗下一個與科技有關的新聞網站,網站內容豐富,主要一些重要的科技事件,靠用戶提交的科技故事和時事新聞評論等,算是早期最為成功的UGC社區之一)。

最開始李學凌在網易新聞從事的工作,主要是研究Web1.0向Web2.0轉向的中間過渡環節。

雖然頭銜是網易內容總監,但李學凌把他的精力全部投入到項目開發經理。團隊加上他一個四個人,兩個技術,一個主編。

李學凌在大學就是一個計算機迷,得意與曾經寫匯編病毒的精力,李學凌很快確立一套新的發布系統的架構。三個月以后,團隊四個從來沒有做過發布系統的人竟然寫出了一套全套的網站發布系統——網易部落。

在后來的兩年時間,這個系統經過前后3次大的修改,在李學凌離開網易的時候,已經成為所有頻道都在使用的發布系統。這套系統為網易“跟貼”文化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2003年12月3日,網易新聞第一條跟貼出現。

(1)#跟貼之蓋樓、點贊#

梁劍(現i美股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CEO)2001年加入網易后,先后擔任了新聞中心主編、總編室總監、產品總監等,分管過網易新聞專題、論壇、產品、審核等方面的工作。

在李學凌離職前,梁劍是李學凌的下屬,已經參與網易新聞跟貼的進一步設計與發展。

根據梁劍離職之后2011年在個人發表的《網易跟帖的前世今生》,里面講述了當年網易跟貼的發展歷程。

2003年網易跟貼推出半年時間里,并沒有做“蓋樓”的功能,但是針對網民對于某篇新聞進行連續討論,無法看到上下文這一問題,團隊設計了蓋樓的功能,便于用戶及時討論。

“蓋樓”是“回復”的俗稱,即對其他網友的評論再予以評論,由于回復后的樣式是將前一個網友的評論套在當中,并且可以一層一層嵌套起來,因此網友美其名曰“蓋樓”,從最開始蓋樓設計的20層——50層——到現在的70層。

2005年2月24日,網易第一座跟貼樓蓋起。

蓋樓充滿著網民的智慧、幽默、諷刺、偶爾略微帶點黃色,同時不乏精辟的段子、打油詩、有才的濕人。從一樓開始,二樓、三樓……一直延續,一般越是精彩的評論,樓就會蓋的越高。

@京城狗少、@浦東濕人、@沙漠孤煙、@李不白等等,是當年跟貼里赫赫有名的民間高手,他們或吐的一手好槽,或淫的一手好詩,或作的一手好怪,或抖的一手好機靈,引起網民們極大的關注和追捧。

曾經比較火的跟貼主要有:

關于大學生「就業」問題

@網易山東淄博好友:

上聯: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生生不息!

下聯:上一屆,這一屆,下一屆,屆屆失業!

橫批:愿讀服輸”

針對「三鹿奶粉」事件

@網易遼寧網友

一蚊子進城,餓極。見一小姐雙乳高聳,遂一頭扎入猛咬,結果滿嘴全是硅膠,于是仰天長嘆:“唉,食品安全太成問題了!上哪找放心奶?。?/p>

由于“蓋樓”帶來極大的人氣,受到網民們的強烈關注,但同時“蓋樓”帶來的弊端暴露無遺,出現大量重復信息,極大影響用戶體驗,這也要求需要新的回復系統。

此后評論一共經歷了熱貼和頂貼—支持/反對——支持——頂——點贊功能的演變。

在網易“跟貼”的發展歷史中,一個極具創意同時帶有極大爭議的功能是「IP自動識別」。

據梁劍透露,在用戶發表評論的時候,評論成功會自動顯示“網易北京海淀網友(202.120.*.*) ”,IP隱藏了最后兩位。

在整理用戶IP地址庫時,由于未能識別地理身份,技術人員直接惡搞了個彩蛋,直接顯示“網易火星網友”,這一惡搞一直沿用到現在網易新聞客戶端。

(2)#跟貼之地域攻擊#

IP識別功能推出后,得到用戶的強烈歡迎,但不得不面對他所帶來的后果——「地域攻擊的萬惡之源」。

「社會熱點」、「軍事」、「娛樂」頻道,以及只要和「民生」、「貪腐」、「明星丑聞、八卦」、「惡性暴力事件」相關的新聞報道中,網民們的爭論最為激烈,憤怒、抗議、抱怨、消極情緒隨處可見。

當網民的情緒到達臨界點,必然會上升地域攻擊,而只要出現有關「河南」、「東北」的報道,則必然是地域攻擊的重災區,這種現象如影隨形,已成規律。

網易內部也都注意到地域攻擊帶來的嚴重性,此前擔任網易高級產品經理的純銀V談到這問題就說到,清除地域攻擊貼不太難,把幾個熱門省份及其變種加入跟貼審核關鍵字,像審色情和廣告內容一樣進行過濾即可。

當時2012年他在總監會上提議過這個,但是當時另一位高層李勇(現猿輔導CEO) 卻說地域攻擊沒什么,存在即合理,網易也將跟貼一直保留至今。

除了地域攻擊之外,隨著社區的用戶規模擴大后,偏見、惡意、噴子,戾氣橫行,過激的言論充斥著整個社區,一言不合立刻開撕的現象也屢見不鮮。

原本是每個獨立的個體在互相爭論、慢慢演變為群體的撕逼混戰。一旦出現地區的詞匯,地域攻擊不可避免,雙方群體會不斷加大,且愈加激烈。

一個人的戾氣代表著獨立個體的素質涵養,而一群人的戾氣則不但反映了整個社區的現狀,也影響著社區的發展。?

針對地域攻擊、過激言論網易也一直在加強評論審核管理,但從本質上說,“存在即合理”是有一定道理的.

網易適當的允許不同群體之間的建立的矛盾,同時刻意通過新聞的標題、爭議的話題,極大的引起用戶關注、討論,營造出跟貼繁榮的現象。

從地域攻擊出現的那一刻開始,就注定有人離開。

(3)#跟貼背后之利益訴求#

網易還將新聞的運營體系分成了四級,除了在最高層把握宏觀方向的總編外,還有主編、高編和小編。

小編的 KPI 績效考核指標之一就是通過“跟貼”來量化,保證每個欄目的跟帖數在 一定的數字,如果達標,獎金將會在標準上對應提高。

曾經在網易工作過的一名員工透露,對于哪些帖子能火他很清楚, “轉基因、中醫、政府、農民、朝鮮等具有敏感話題一發一個準?!?/p>

有一周,他負責的欄目沒有達到跟貼KPI,在最后一天,他放了一篇 LGBT 的文章,順利地完成任務。

網易擅長通過事件策劃、激勵跟貼,營造用戶的混亂性狂歡,并通過這種狂歡引發用戶對于新聞內容的消費欲望。通過建立適當的矛盾挑起網民們互相議論,從而提高整個社區跟貼的活躍度。

2017年3月24日“山東辱母案”事件在全國發酵,3月25日南方周末公眾號《刺死辱母者》一文引起關注,但熱度并不高,網易新聞人員將原標題改為“母子欠薪遭11人凌辱,兒子目睹后刺死1人被判無期”,并發布全量push推送,使得該新聞短時間快速傳播。

據網易新聞一名匿名人少透露,跟貼7小時突破100w,第二日達到236W,跟貼總數、增長速度均創歷史新高。

從這一現象可以看出,除了網民日常跟貼外,網易在新聞挖掘,事件策劃上,通過擬定具有「沖擊力、煽動性」的標題,在網絡迅速傳播獲得社會關注上,有其老道的一面。

網易跟貼流行的背后是網民對社會現狀和來自不同的利益訴求。?

(4)#跟貼之品牌建設#

網易新聞曾經力推的惡搞專題,對跟貼文化的建設有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據梁劍在《網易跟帖前世今生》透露,在2004年到2007年之間,網易新聞曾力推惡搞、自嘲、調侃朝政、諷刺世俗等文化專題。

其中《油荒時代的幸福生活》、《全民大搞拷》、《領導下鄉送溫暖》等,通過適時推出的一些策劃,把網易跟貼的品牌理念推到公眾的面前,把跟貼作為一個品牌去經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用戶認知。

2008年唐巖(陌陌CEO)在網易新聞擔任主編期間,他和團隊推出了一支 5 分鐘的 Flash 短片作為年終盤點。

這條短片的素材是編輯部花了近 1 個月的時間,從那一年 2397339 條新聞里的 41658635 條跟貼中篩選的,片中醒目地出現了“無跟貼,不新聞”的口號。

2008年,跟貼成為網易最重要的新聞產品。

2010年,又是唐巖,在內部提出了“有態度”的口號,此后“有態度”便成為了網易幾乎所有產品的共有標簽,并給用戶留下深刻印象。

3、跟貼意義

門戶時代從1998年誕生,到了2008年隨著QQ空間、百度空間、人人網以新的SNS模式異軍突起,門戶時代宣告終結。

隨著2011年,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到3.56億,手機網民首次超越計算機網民,標志著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

跟貼正在成為社會問題的輿論場,里面既有網民發表意見甚至憤怒情緒的表達。

大量的跟貼、評論伴隨著轉發,點贊,將新聞事件的熱度進一步放大,引起了更廣泛的社會關注,從某種程度上跟貼起到網絡監督作用。

網易跟貼的意義,不僅是網易在門戶大戰中另辟蹊徑的深層探索,同時也是網民智慧與社會各態的集中體現,而且“無跟貼,不新聞”的口號更是直接的刻畫出了互聯網時代的新聞特色。

正如《南方人物周刊》 在“10年100個讓生活更美好的東西”評選中對于網易跟貼的評價:“網民智商有多高,得看網易蓋樓團”。

二、云音樂評論

1、互聯網音樂上半場

回顧現代音樂產業的發展歷程,從初始的黑膠唱片到盒式磁帶,再到CD、VCD、DVD、數字光盤,再到數字音樂,隨著科技的進步,影響著人們對音樂體驗的同時,也改變了用戶的消費習慣。

2000年,網易MP3搜索上線,2002年百度MP3上線,2003年千千靜聽上線,2004年酷狗客戶端上線,2005年酷我客戶端上線,2007年蝦米音樂上線,同年 QQ音樂改版上線,2008年天天動聽上線。

在這十年里,中國音樂平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而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絡歌曲也呈現遍地開花之勢。

2004年一首《老鼠愛大米》吹響了網絡音樂的號角,以月下載量600萬次創造了當時單曲吉尼斯紀錄。此后《丁香花》、《香水有毒》、《求佛》、《愛情買賣》等歌曲在網絡掀起一股熱潮,一時紅遍大江南北。

巨大的市場迎來了巨大的資本投入,酷狗、百度作為專門的音樂P2P下載工具,每日下載量均到達歷史峰值,而移動服務商通過彩鈴下載收費,獲得大額利潤。

另一方面,數字技帶來的的便利性以及復制成本的低門檻,讓盜版侵權現象肆無忌憚。

2007年QQ音樂改版上線,推出綠鉆服務。在這之后,出現了三個在年輕群體中極具代表性的人物,曾經也被稱為“QQ音樂三巨頭”—— 許嵩,徐良,汪蘇瀧

三巨頭的興起以及憑借自身社交優勢,QQ音樂吸引了大量的年輕用戶,從小學生到剛開始工作的年輕人,群體之廣,其受追捧程度不亞于現在的“TFboys”。

但當時國內音樂平臺仍舊把下載、試聽作為主要功能,未能將音樂和人有效的連接起來,用戶最多也只能在貼吧里討論,但貼吧和音樂又顯得單調乏味。

在過去10年PC時代,大部分音樂產品屬于工具類產品,由于當時智能手機還未普及,用戶參與在線討論、分享門檻極高,當時的背景和門檻,使得用戶的需求也很簡單,只需要滿足簡單的下載及試聽服務即可。

到了2011年,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各大平臺紛紛轉戰客戶端,這其中網易云音樂抓住了重要的。

通過個性推薦,音樂社群,將音樂和用戶情感以UGC的方式最終沉淀在一個音樂社區網絡,形成其產品特色。

一個有趣的現象,最早之前喜歡QQ音樂三巨頭的那一批人,如今正是在網易云音樂活躍的同一群人,只是因為他們長大了。

2、網易跟貼與云音樂評論

過去四年時間里,網易云音樂以其廣受好評的歌單、個性化推薦、用戶評論受到用戶的喜愛,可以說是網易目前口碑和用戶量雙贏的一款產品。

從最開始拒絕成為一款播放工具,專心做音樂社區的定位,硬是讓網易云音樂在互聯網音樂的一片紅海中,在“懶人時代”殺出一條血路。

2008年唐巖和團隊推出了一支 5 分鐘的 Flash 短片作為網易新聞年終盤點。這條短片從那一年 2397339 條新聞里的 41658635 條跟貼中篩選的,片中醒目地出現了“無跟貼,不新聞”的口號。

2017年杭州地鐵1號線營銷活動,網易云音樂從點贊最高的5000條精彩樂評中人工篩選出最終的85條。

從網易云音樂的評論、今年地鐵線營銷活動都能找出當年網易“跟貼”發展的影子,可以說云音樂繼承了部分網易跟貼的基因

(1)評論背后——愛現與孤獨的對立今年是文杰北漂的第三年,當初大學剛畢業的他為了追求理想獨自一人來到北京,每天擠著地鐵上下班,大步流星穿梭在人海之中,過著枯燥但又不得不面對的生活。

文杰說,他在上下班的時候會聽聽音樂,但不看評論,因為趕時間。一次下班坐地鐵,無意間聽到一首《一個人的北京》,當時就很觸動,點開歌曲信息看下面的評論,從評論里他看到了太多和他一樣的經歷,很有共鳴。

他說當時看了評論后,立即聯想到當初一個人來北京,從南到北,一路上經過陌生的城市和無數村莊的場景。

來到北京之后,藍天、陰天、霧霾盡在眼前,雖然空氣沒有家鄉好,但是為了追求自己的夢想,他也只能這樣。

最開始來北京的時候,沒有朋友,周末宅在家里也不出去玩,就只好聽聽音樂,有時候一刷就是一下午,時間也過的很快,文杰繼續說道。

網易云音樂評論的人遠不止上述的王妮、文杰兩類人,但對評論觸動最深的很大一部分年輕群體都可以被歸結為——愛現、渴望表達被認可同時缺愛、缺安全感、凝聚著迷茫與焦慮的“孤獨患者”。

活躍在網易云音樂的用戶,主要存在三類心理訴求。一類是樂于評論,渴望表達自己心中的想法,無所謂是否有人點贊,而另一類既喜歡評論,也渴望評論之后被人點贊、認可,還有一類是從不評論,但能從評論中得到的共鳴。

評論代表著年輕人的一種態度,渴望表達來建立形象。

點贊、認可代表著愛現心理。在形成自己人格的過程中,需要通過周圍的人、環境、事物來塑造自己,通過自身行為獲得榮譽感,成就感,甚至是通過愛現滿足心理的虛榮心。

新世相曾經有一句話:一個創造力突然爆發的時代前面,一定跟著一個物質或思想特別匱乏的時代,人只有知道自己缺什么,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理解了他們的心理,也就理解了他們為什么喜歡評論,乃至理解了這個時代學生、白領、屌絲、北漂不同群體的精神需求和心理寄托了。

(2)跟貼評論——個體與群體的交織

網易上的跟貼,很大一部分都是70后、80后,這些人具有鮮明的特點——關心時政、關心社會,喜歡評論,但是整體上素質并不高,他們不在乎評論是否得到他人認可。

他們有時幽默風趣,靠詩句來諷刺社會,有時言辭激烈、我行我素,想通過跟貼,評論表達對社會的偏見,甚至憤怒與不滿。

而網易云音樂上的評論,很大一部分都來自90后、00后,他們不吐不快,渴望自我表達來建立形象,樹立態度,而通過點贊、認可透露出一種愛現心理即通過自身行為獲得榮譽感,成就感,甚至是通過愛現滿足心理的虛榮心。

除了網易跟貼(云音樂評論)之外,還有極大部分用戶屬于吃瓜群眾,他們很少跟貼(評論),只是單純喜歡看每條新聞(音樂)下的評論。

如果覺得很有意思偶爾點個贊,當然這不完全代表對于跟貼人(評論人)觀點的贊同,只是結合當時的場景,隨手點個贊,意思意思。

某種程度上,網易跟貼(云音樂社區)文化,培養了一批愛看跟貼(評論)的網民。

勒龐在他的著作《烏合之眾》提出,

人一旦加入群體,原先的個性便會消失,他們不再獨立思考,不再理性,而是隨大流,無意識占上風,束縛個人的行為的責任感一旦消失,人便會隨心所欲,肆意妄為,一人獨處時,他可能是很有教養的人,一旦加入群體,變成為一個野蠻人,兇殘、易怒,充滿暴力。

在網易跟貼中,勒龐的觀點體現的淋漓盡致,這些群體愛跟貼,愛蓋樓,一旦意見矛盾的時候,不管事情真相如何,這些群體避免不了習慣性的站隊,只要出現不同意見,回擊抗議,誓死捍衛自己群體的觀點。

最諷刺的是關于新聞內容本身,幾乎沒有人在乎。

在網易云音樂,這些群體他們有共同的偶像、喜歡的主播、支持的獨立音樂人,在這些歌手下的評論,往往對于他們的贊揚與支持。

他們愿意把自己的人生經歷喜怒哀樂通過評論表達出來,可以說云音樂評論給他們提供宣泄個人情感的一種歸宿。

此外,對于評論里的故事,他們有著相似的經歷、這也是為什么他們容易被打動,情到深處,共鳴之深,并樂此不疲的“邊聽歌邊看評論”。

(3)跟貼、評論異與同

網易跟貼、云音樂評論共同的特點是讓用戶以評論的形式參與(UGC內容)進來,讓用戶真正沉浸在這樣一個新聞/音樂社區。

在社區不斷壯大之后,會出現各種問題,網易云音樂相對于網易跟貼帶來的負面影響,目前仍保持一個和諧的音樂社區,盡管仍存在不同粉絲為了各自偶像在評論下方互相爭論,但這和跟貼帶來的“地域攻擊”相比,影響微乎其微。

對于新聞來講,講究時效性,再多的跟貼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只不過是每天新的新聞出現新的評論。

但是音樂評論不一樣,一首歌,即使是一首十年前的老歌,現在依然有人聽,他是具有意識沉淀和時間積累的,只要歌曲在,評論一直都存在。

此外,網易云音樂對評論功能始終保持克制,沒有做其他復雜的功能。

簡簡單單“一個點贊、一個評論”功能,將用戶參與做到極簡,過去四年,網易云音樂也沒有做蓋樓功能,這和網易跟貼截然不同的選擇,使得社區更為和諧。

三、網易跟貼與云音樂面臨問題

如今網易新聞和網易云音樂很多為了上熱評,搬運段子,編故事等等,還有一些短短幾字以的隨性評論,雖增加評論區的活躍度,但也造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評論的質量下降

此外,從門戶時代到移動互聯網時代,作為中國最老的新聞社區,網易跟貼作為其核心優勢產生了大量的UGC, 但是由于跟貼帶來的負面影響,當年的70后、80后逐漸遠離。

而如今90后、00后已經活躍在中國互聯網時代,他們追求獨立自我,不吐不快,勇敢表達的自己的態度,而且正在創造最多的UGC、PGC內容。

如何吸引新一代90后、00后加入網易新聞,尤其是跟貼,網易新聞面臨極大的挑戰。

網易云音樂目前的問題是如何在已有的用戶評論下,在評論特點同質化現象嚴重環境下,繼續吸引更多的用戶UGC形式參與評論分享。

網易云評論因為時間的關系,大量評論被熱門評論淹沒,其中不乏一些優質的樂評。

使用過網易云音樂的都能看到每首歌曲下面的評論,少則幾千,多則幾萬點贊,但是你會發現很多熱門評論排名前例的都是幾年前發布的。

用戶評論如果被認可,則再次評論意愿會更強,但如果一首歌已經評論很多了,新用戶再評論基本上會被覆蓋,用戶評論的意愿也會下降。

其次,網易云音樂上評論的特點,任何和「青春」、「初戀」、「理想」、「戀愛」有關的歌曲下,幾乎都會有那年夏天、秋天,在某個地點,我和某人如何如何,初中,高中、大學多么美好、青春如此短暫,人生多么遺憾之類。

其中很大一部分歸結為平凡人的故事、經歷。

雖然真實的經歷會讓人產生極大共鳴,尤其是通過音樂表達情感,而且熱門評論往往出現地點,小物件,電影,照片等物,具有很強的代入感,但在評論同質化現象日益嚴重下,久而久之,用戶的共鳴會逐漸下降。

網易跟貼、網易新聞活躍UGC社區表象下,隱藏著被人們視而不見卻又直抵人性深處的運轉邏輯,目前仍然是人——評論,而不是人—人之間的交流。

這在網易跟貼上更為明顯,因為用戶只關心貼子是否有趣,如何和用戶進行更深一步的交流、用戶和用戶產生聯系,至少目前還未出現。

網易新聞的跟貼、云音樂的評論的本質是社交網絡通過個體與個體連接,這種連接將陌生的個體和互動形成反饋,形成了弱連接的整體,使得人們在弱關系中產生「同理心」。

時過境遷,歲月沉浮,從門戶時代到移動互聯網時代,如今網易新聞客戶端、網易云音樂每天依然有大量用戶在跟貼、評論、地域攻擊、轉發、點贊。

伴隨著中國互聯網一同成長的70后,80后,90后,00后,他們熱衷于此,并樂此不疲。

本文部分參考資料來自:

  1. 雷曉宇《李學凌:在騰訊的陰影下》
  2. 梁劍《網易跟帖的前世今生》
  3. 李學凌《我從網易辭職是對WEB1.0的背叛》
  4. 最后感謝梁劍老師、曲凱老師等人對本人寫作的幫助。

 

本文由 @德魯大叔?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對用戶評論、點贊的分析很精彩,棒~

    來自廣東 回復
  2. 網易云音樂的成功讓我深刻認識到做產品需要懂人性

    回復
  3. 網易當過主編的出去創業都混的不錯

    來自浙江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