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車軟件之爭莫成價格戰

DT
0 評論 6601 瀏覽 0 收藏 6 分鐘

最近幾日,打車軟件的“血戰”不斷升級,越來越多的乘客享受到真金白銀的優惠,人們慶幸有多個主體在競爭的市場很美妙。當然,“騰訊+微信支付+嘀嘀打車”陣營與“阿里巴巴+支付寶+快的打車”陣營的“火并”也是所費不菲,據說雙方動用的資金總額有幾十億元。

2月17日,嘀嘀打車和快的打車分別將打車補貼調至10元和11元。18日,嘀嘀打車宣布將每單補貼額度比快的打車又提高一塊錢——使用嘀嘀打車并且微信支付每次能隨機獲得12到20元不等的高額補貼,每天3次??斓拇蜍囉謱⒀a貼額度調至最低13元,“永遠比對手多一元”。

這樣的市場競爭,目前形成了皆大歡喜的局面:乘客當然喜聞樂見,出租車司機奔走相告,兩大陣營也是客戶盈門。尤其是,兩大公司爭奪打車軟件的客戶,并不著眼于打車本身,而是培育和占領移動支付的市場。而這個市場的壯大,所帶來的好處也是全方位的,絕不局限于兩大公司,眾多行業也會受益。

不過,競爭也要講究策略和規則,目前兩大公司的競爭越來越像是“價格戰”,這未必是好事。中國此前有不少行業,比如家用電器、個人電腦、移動電話和汽車等領域都發起了多次價格戰,有些企業因此嚴重損傷了元氣,繼而讓全行業也蒙上陰影,繼而顧客也未必長期獲益。目前,打車軟件的競爭也在滋生一些弊端,靠補貼搶客戶恐怕也不是長遠之計。

首先,手機打車軟件對乘客而言是相對安全方便的,但對司機則未必,尤其是他們一邊開車,一邊留意手機,這可能分散注意力,進而釀成交通事故。尤其是,他們可能得同時安裝嘀嘀打車、快的打車兩個軟件,甚至還有第三個官方或公司指定的軟件。

如此,司機在兩三個手機屏幕或軟件之間切換,這會加劇事故隱患,讓駕乘人員都承受風險。當然,這可能會在技術上逐漸被解決,比如開發聲音識別操作的手機,讓司機能夠解放雙手和眼睛。但是,目前大量手機還沒有這樣的技術,如果司機剛好因為“搶單”發生交通事故,兩大打車軟件及其背后的公司恐怕也有一定的責任。

其次,手機打車軟件對于年輕人以及使用智能手機的用戶可能非常方便,但這會讓老年人和孩子們在打車時陷入無車愿載的困境。在打車軟件流行的城市,人們會發現揚招的成功率比過去低了不少。因為司機看重打車軟件的補貼——每天可以無成本地增加百元左右的收入,他們就很可能忽略不用手機打車的人群。

這樣司機的拒載率會提高,一些人群打車的體驗和好感就會下降。在國際化較高的城市,一些外國游客打車恐怕也會有所不便,他們不至于來到中國就得下載打車軟件和綁定銀行卡。長此以往,出租車所具備的一定公共服務職能就會被弱化,進而影響城市形象和效率。

再次,大面積的補貼雖然是賺取人氣、占領市場的利器,但它培育“補貼才使用”的習慣未必利好市場,尤其是長期價格戰會損耗行業的活力。目前兩大打車軟件的功能和服務差別并不大,一旦補貼停止,乘客會不會就此放棄使用這些軟件值得思考。當使用嘀嘀打車、快的打車以及不用軟件打車的差別不明顯時,就有可能形成“斷崖效應”,人們紛紛恢復傳統的消費習慣——用公交卡。

就像幾年前,有成百上千家團購網站,大量貼錢換取價格優勢,進而吸引網購人群。但大浪淘沙之后,如今沒有幾家團購網站笑到最后。現在,還有幾家團購網站可以憑借擁有龐大客戶群去與商家討價還價,但是打車軟件挾龐大客戶群去要求出租車公司給乘客降價的可能性似乎并不高。

所以,就目前打車軟件的“價格戰”,兩大陣營恐怕需要達成某種默契,防止愈演愈烈,這才是行業發展的長遠之計。另外,出租車公司和主管部門也需要及時查處出租車司機的拒載、挑客行為,需要給予那些不便用智能手機的老人與孩子公平享受公共服務的機會。

 

文章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