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知識付費,都是為你的過去繳納智商稅

2 評論 7104 瀏覽 18 收藏 8 分鐘

重復的勞動過程對用戶的資金和作者的勞動時間都是浪費。在運營中早日脫離傳統的手工勞動早日進化到人工智能是制勝的秘鑰。

為知識付費構建了淺層名人社交和虛榮心

成天呆坐電腦前的你,工作越來越充實,給朋友推薦兩個簡歷,幫別人對接兩個合作,樓下取快遞,接幾個垃圾電話,寫了一條微博發了一個朋友圈,感覺快到下班時間了,一看手機才下午2點,你又失落了,打開了得到或者分答開始為知識付費。

在你呆坐的同時,知識付費上的成百上千的網紅們正在和知識付費平臺的運營們討論下期專欄出什么內容,熱火朝天的輸出逐字稿。他們掙得是辛苦錢。你在所謂的付費社群中為圈子付費在收繳虛榮心,你容易得多,比如分答。名人回復你,你轉發就是建立淺表層關系的證明。像我們出入外表金碧輝煌的樓宇,與各類牛人談笑風生一樣,此類平等交流對話的權利是一種虛榮心的滿足,盡管從那棟樓宇離開,與牛人揮手告別之后,你依然要投身擁擠的人潮,買一張地鐵票,回到你的出租房,關燈吃面,眼淚默默留到腮邊。

碎片化的社交網絡切割了中國年輕人的生活,他們看起來并沒有因為享受到宏利而愉悅,相反的他們在承受通貨膨脹的時候,媒體都在鼓吹消費升級,他們一邊排隊買奶茶一邊焦慮著如何賺更多的錢,而年長的一輩人們越來越不懂年輕人的焦慮,他們在離你加班方圓幾百米開外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愉快的跳著廣場舞。

壓縮時空的知識產品無法豐富你貧瘠的精神世界

中國的填鴨式教育讓每個人都沒有自學能力。一本完整的書,你也要別人看完了講給你。然后還一邊為“如何3年內讓自己年入百萬”的內容一鍵付費。這個時代唯一稀缺的資源就是人類專注于自身的注意力,個性化的內容篩選和提取這個過程更重要。因為每個人的思維方式不同,必須要通過自己的大腦進行加工,才能將知識化為自己所有。

而知識付費產品里的精品內容,更像是你小學班主任對你說,生活里看看精英們向他們學習總會對生活又點盼頭的。是什么支撐你走到今天?是我們對美好明天的憧憬,也許明天并沒有憧憬的那么美好,沒關系我們還可以憧憬后天,我們也必須這樣做。

知識碎片化,絕對是反人類進步的。

你知道那些梗的來源有什么意義?不過是增加談資罷了。增加談資有什么意義,你不能和偉人談笑風生的時候,只能在你同層級食物鏈的世界里插科打諢罷了。

人們放棄了探索的過程,失去了尋找本身的意義,也就是失去了成長及創新的可能性。只有實踐才能出真知。如同達爾文當年解刨人類尸體才發現血液循環一樣。

炒作之后,知識付費平臺如何給自己留安穩的后路

首先整體知識付費市場較窄,無法普及到全國人民。因為他們還都在吐槽中國版深夜食堂和歡樂頌,或許不用走到二線城市,一線城市會有很多文化水平偏低的人群。就目前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水平和普及程度以及經濟投入來說增量不會太大,國民受教育程度會在很長時間內維持較低的水平。

由此可見,只有三分之一的用戶較為滿意。

對于知識付費產品平臺來說營銷已經高過了內容本身就是頹敗的證明。人不可能總是像機器一樣不斷的保持一個速率做同樣的事情。朋友圈里更看到一些言論如下“購買了好多付費內容,硬逼著自己聽完看完,發現都是廢話,購買的可能都無法退款,全部差評!”

內容創業或者知識付費要和阿里,京東這些平臺方緊密掛鉤,比如直播,視頻這種形式的內容,結合度會更高。經久不衰如TED,講者聲情并茂更有感染力?,F在線上零售的大平臺方,裹挾著大量用戶對品牌方頤指氣使,如何跟平臺方搞好關系深度合作,獲得用戶增量和固定消費額是知識付費本身接下來要解決的問題。

開始運用人工智能,在教育賽道中遠超傳統教育才有突圍優勢

經歷過知識付費企業,也認識很多做運營的伙伴,從他們口中對公司架構和內容運營有些了解。運營程度極重,比作大煉鋼鐵都不為過。一個20分鐘的音頻內容,至少需要經歷20天的準備時間,從聯系內容出產商(知識大咖)到梳理知識結構再到輸出逐字稿。

人工智能將來能不能在這個領域有更大的用處呢?因為重復提問的問題也很多,學生時代,老師上課總會說:“這個題不是剛講過嗎?”所以人工智能對問題的分析,對內容的再整理分發,對用戶重復提問的問題可不可以用一個打折的費用讓他獲取,而不是讓他和作者同時去重復這個勞動過程,造成時間成本的浪費,重復的勞動過程對用戶的資金和作者的勞動時間都是浪費。在運營中早日脫離傳統的手工勞動早日進化到人工智能是制勝的秘鑰。

 

作者:崔書馨 分答前公關總監,科技專欄作家,廣告模特。

本文由 @崔書馨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中國的填鴨式教育讓每個人都沒有自學能力。一本完整的書,你也要別人看完了講給你。因為每個人的思維方式不同,必須要通過自己的大腦進行加工,才能將知識化為自己所有?!弊x完這句話以后突然被觸動了,因為在做知識付費方面的調研,尤其對得到進行精細分析,所以就一直在體驗,昨天他們開了例會,說了一本書是怎么加工到他們發布,他們經歷了206個小時,很多篩選才能篩選出來,現在回想發現,這就是“最后一口飯”,我們不可能只吃最后一口飯就能吃飽,需要一口一口的去吃,別人嚼好的飯已經沒有了味道,需要自己去體會。很贊

    來自四川 回復
  2. 你發表的觀點對知識付費這個細分領域的見解很獨到,如果你感興趣,歡迎加入我的創業團隊(qq:879676752)

    來自上海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