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余額寶升格為商業銀行
余額寶又一次火了。日前央視評論員鈕文新的文章《取締余額寶》一出來就被群毆:一是被指不專業,如余額寶怎么可能推高市場利率;二是被解讀為代表“傳統銀行業利益”,阻撓“互聯網金融創新”,三是誰叫你是央視的……元芳,你怎么看?
余額寶打出的廣告詞是“會賺錢的支付寶”。行內人知道,支付寶學的是PayPal,全球在線支付巨頭美國PayPal公司早在1999年推出了將PayPal賬戶余額投資于貨幣市場基金的模式,阿里2013年余額寶上線,誰學誰不言而喻吧?
至于這個美國余額寶,2011年6月清盤關閉了,原因是收益率過低,引發了大規模贖回,即擠兌。要知道,該產品推出次年即2000年,年化收益率達到5.56%。2014年亦是余額寶推出的第二年,年化收益率6%-7%,完勝美國余額寶。我們當然支持金融創新,但在樂觀爆棚時,有必要分析一下余額寶可能的風險。
行內人都知曉余額寶的貨幣基金屬性,不過余額寶可不能直接等同于貨幣基金。這是一個兩層結構:一是阿里的余額寶,相當于活期儲蓄賬戶,但收益率遠遠高于銀行活期存款,查閱余額寶官網,2014年2月24日七日年化收益率6.1360%,二是阿里控股的天弘基金,余額寶的錢流入其增利寶基金,余額寶的收益率實際上是該基金的收益率,該基金把90%以上的錢投入了銀行協議存款。
在高收益率吸引下,余額寶規模呈指數級增長。截至2013年12月31日,余額寶客戶數4303萬人,規模1853億元;截至2014年2月14日,規模進一步增加至4000億元。目前余額寶官網稱客戶數超過5000萬人。短短一個半月,規模翻番還不止!如果余額寶保持這個增長態勢,將很快達到“大而不能倒”(Too Big To Fail)的境界。里面關涉的系統風險不可不察。
其一:吸儲與運營能力差的小銀行倒閉與擠兌的概率及風險上升?;蛴袑<艺f,余額寶把銀行活期存款吸引過來,最后90%以上的錢又投資于銀行協議存款,不會導致商業銀行缺錢與系統風險上升。問題在于,商業銀行不是整體核算,每家銀行都獨立核算、自負盈虧。增利寶是投資于十幾家商業銀行,但中國有幾百家商業銀行呢。
其二:余額寶內蘊的金融系統風險。余額寶已享受了商業銀行的待遇:向超過5000萬的客戶“高息吸儲”,并把客戶存在余額寶賬戶上的錢投資于基金。但無需理會商業銀行在資本充足率、核心資本充足率、準備金計提與存貸比等方面的監管要求,及在賬戶、結算與反洗錢等業務操作中的合規要求。余額寶能在極短時間內滾雪球般坐大,說到底就是存在監管套利,商業銀行的好處我要、“壞處”我不要,這樣的“互聯網金融創新”有可持續性嗎?
余額寶自有資金才一個億,一個億撬動4000億存款,杠桿率太高了;商業銀行注冊資本少則幾十億、多則幾百億。目前銀行存款準備金率是20%,如果余額寶是商業銀行,就得從4000億存款中計提800億,以管控擠兌風險,但這樣一來,其收益必然受到影響。
群眾智慧是無窮的。信用卡套現投余額寶早已不在話下,申請一大把信用卡搞個POS的招都有人想出來,還有賣房的……那么多人追捧余額寶,是因為其提供的高收息率和隨時提現的承諾。不過往余額寶上轉錢時,你知道自己實際上買的是基金嗎?買基金是投資,投資有風險。
現在銀行缺錢,所以支付寶能把幾乎所有的錢通過增利寶投資協議存款,獲得高息。銀行一旦不缺錢,這種高息就很難維持。
當下余額寶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吸引更多的人投資余額寶,在三個月到半年內將存儲規模搞到一萬億、兩萬億甚至更大,達到占廣義貨幣M2規模1%-2%甚至更高比例,“大而不能倒”,用別人的錢豪賭。這樣擠兌事件發生,央行作為最后貸款人不得不救。
二是見好就收、適可而止,阿里拿出真金白銀來,用自己的錢而不是別人的錢把余額寶升格為商業銀行。現在全世界商業銀行都在逐步推進巴塞爾協議Ⅲ,中國已在資本充足率、撥備率、杠桿率與流動性等方面跟進出臺了新的商業銀行監管工具,大家都遵守國際規則,玩文明人的游戲。
說句掏心窩子的話,金融需要的“創新”,主要是回歸,向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本質回歸。美國2008年金融危機的一大根源,是在混業經營基礎上搞的所謂金融創新。其實,幾大金融門類商業銀行、保險、信托與證券等就應該分業經營,以在不同門類之間建立金融防火墻,就像巨輪的隔水艙一樣。在這一點上,阿里與平安不一定是好榜樣。
文章來源:南方周末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