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分享向左,在線教育向右
知識經濟時代,來了。
最近,高曉松又火了一把。一檔《矮大緊指北》放肆侃“詩和遠方”,妙在同時賺錢,兼顧“茍且”。當然,春風得意馬蹄疾的不只高員外。
“互聯網+”與各個行業頻頻閃婚組CP,世界日新月異,眨眼間就要七十二變,與此同時,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點信息焦慮和知識焦慮。于是,“需求=市場”的萬能定律作用,知識經濟這池春水被吹得熱乎了,沸騰了。從喜馬拉雅、知乎、得到、分答、微博、微信,到滬江CCtalk、36 氪、小密圈、千聊,一大批創業者殺入知識經濟領域,一票的專欄訂閱、付費課程、內容打賞、有償問答、知識社群都開始賣內容。
知識經濟時代,來了。
一、知識變現內容PK ——臺上“錢途”無量,臺下誰掏腰包
當吃穿住行這些淺層分享經濟的浪潮退去時,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顯靈”開始讓知識付費成為可能,進入有償分享經濟模式。時代的快速發展和自身配置的不給力不斷沖突。諸如“基友們聊天的梗要聽不懂了”、“風口又要變,紅利期千萬別趕不上了”、“再不努力新來的小張就要超過你”的憂慮在顱內24小時刷屏,使人們常感覺“不知道為了什么,迷茫和焦慮總圍繞著我”,于是跨界、隨時性、碎片化的學習需求,加之便捷的移動端支付,喚醒了“內容付費”或“知識服務”這一潛在市場。
以知乎 Live 為例,根據知乎的統計數據,一場時長約 1 小時的在線語音講座,能為講者帶來單場上萬元的收入。而在滬江CCtalk,有的“網師”僅1節課收入35萬,剛開課一年就能年薪過百萬。
知識經濟App們的商業模式可以被理解為一個“知識電商超市”,他們帶著優質的頭部內容,以及各類兼具人格魅力和專業知識的“草根素人”、“知識網紅”,建立了各式各樣的知識商場,在多樣、有序、自成體系的模式下銀貨兩訖。
從知識付費的商業模式上,我們可以簡單地進行分類。
專欄付費訂閱模式
代表App:得到、喜馬拉雅
特點:平臺聯手大咖自制,精品專欄,錄制內容可重復
得到的商業模式是,平臺方尋找優秀的合作伙伴搭伙,找人和資源策劃制作高質量專欄售賣,然后按比例分成。由于是固定內容,這個模式不需要太依賴大V、大咖等資源,保持專欄的持續更新即可,且內容可以重復售賣,邊際成本較低。對于高知識、高追求的精英用戶來說,其199元/每年的價格在接受范圍內。
同樣模式的還有喜馬拉雅,但是平臺上除了付費節目,也有免費內容。
線上沙龍內容付費模式
代表App:知乎Live
特點:大V自主發起,語音直播,可實時互動
對于內容付費,知乎與得到明顯走了完全不同的兩條路。
知乎Live的主要商業模式是,各行業達人入駐平臺后,可以自主就某一話題發起一場live,設置簡介和內容大綱,以及開始時間、參與票價。感興趣的用戶自行支付報名。Live開始后,是通過語音直播的形式進行,主講人可以發布語音、文字、圖片等內容,并與用戶實時互動。參與門檻較低。
課程付費模式
代表App:滬江CCtalk
特點:教育名師授課,音視頻直播,可實時互動
CCtalk 看起來有點像是一個大型的“一站式教育平臺”,只不過售貨架上放置的商品全部為直播課程。授課主體是離退教師、網紅教師、大V名師等權威教育人士,內容較專業,用戶在上課中可以查看實時課件,進行雙向白板互動和舉手提問。有免費課程,也有高端的收費課程,課程體系化程度較高。
付費問答模式
代表App:分答、微博問答
特點:行業專業人士入駐,快問快答,內容碎片化、簡單化
分答的商業模式,主要是行業專業人士入駐平臺,由他們自主設置回答問題的費用,然后用戶付費向想咨詢的人文字提問,獲得語音回答。
二、爆款的邏輯——知識經濟為什么那樣紅
從喜馬拉雅馬東“奇葩天團”的《好好說話》、衛哲的《百億CEO密談實錄》,到因“得到”而“升天”的《李翔商業內參》,到知乎live的《李開復分享》,滬江CCtalk“王者不修圖”的《大攝影師精品分享課》,各家都有了當紅爆款、當家花旦和小生團。
而他們的背后,是一群義無反顧去氪金的“票友”。
世界變化太快,時間碎片化,淘汰無處不在,而在社會里又層出不窮掌握了各種技能的專家,要想拿到高收入、要想找到好工作、不被淘汰,就需要不斷地進行碎片化的學習,所以各種線上付費分享應運而生。同時,在新思維、新技術、新環境下,中產白領們能否有足夠的思維認知和趨勢把握,決定著是否有新的發展機會。所以,普通人之外,中產白領們對學習就有著強烈的求知欲望,也在用“知識付費”尋找新的出路、新的方向。
因此,有人成了“奇葩”的弟子,為的是知道“相親應該問什么”、“如何向上司匯報”;有的人認真聽了lucky dog的英語課,為的是與國外合作伙伴洽談,拿下一個漂亮的合作;有的人對李開復“狂轟亂炸”,只想知道創業怎么少走彎路……
與此同時,“爆款”也在吸引更多人走入江湖,但“知識分享”真的是你的星辰大海嗎?
三、知識分享vs在線教育——你的最佳選項是哪個
如果想掌握一門技能或者學好一門語言,知識分享App也許會相悖于其學習方式,因知識分享的最大特征是碎片化、非系統化,而在此學到的都是已經被過濾、刪減和簡單化的二手知識。
學習技能或者語言,還是應該歸類于“在線教育”的范疇。盡管兩者都在“知識經濟”的筐子里,但是“知識分享”和我們所說的“在線教育”仍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相比當前興起的知識分享,教育是更系統、全面地傳授知識。
知識分享類,或泛知識類App(如知乎Live、得到、分答),大多數情況下是針對某個主題的一次性分享。在內容上追求簡單易用,理解更淺層,獲得更迅速。同時,這類App的門檻較低,受眾面廣,更加追求普適性。實際上,這些碎片化內容比起知識本身,更像是一種方法論的輸出。主講嘉賓基本都有一張能說出“千言萬語“的”鐵齒銅牙“,具備降低受眾理解門檻的能力,可以使”所有知識變得簡單無痛易于接受“。而某種程度上來說,主講者語言能力決定了同樣的內容在不同的表達方式下所能達到的輸出效果——換成大白話就是,個人魅力很重要。而同時,因為追求”眾樂樂“,專烹“大鍋飯”無法滿足個性化需求。
而在線教育(如CCtalk、網易公開課)App,則是更加復合的專業知識分享,屬于重平臺。通常涵蓋一部分泛知識內容,又有明確的門類科目劃分。學習采用體系化教學,有明確的教學大綱和目標,用戶需要制定較明確的學習計劃。又由于學習需求和場景的復雜,相應的工具形式也復雜。比如以CCtalk為例的教學直播平臺,有雙向白板、舉手提問等設置,更加貼近線下教學場景,而且互動性強,用戶可以隨時提問、獻花、討論。
最重要的是,專門做“小炒”的在線教育能夠滿足個性化需求,根據用戶的狀態因材施教。在費用方面,有免費課,也有高端課,但課程費用相對較高。
但很多時候,兩者的界限并非涇渭分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們是知識經濟延伸出的兩條支流,并時而交匯。例子俯拾皆是,在喜馬拉雅上你可以找到名師luckydog 的《十天突破零基礎口語》的英語課程,一節課程3-5分鐘。而打開CCtalk的App,同樣能搜索到這位老師《10小時突破英語零基礎》的課程,一節課程50-70分鐘。在諸如此類的泛知識領域,兩者重合交叉,并不能十分精確地劃分出“楚河漢界“來。
而從知識經濟近幾年的發展走向可以發現,持久性的消費機制或許能讓知識經濟擺脫“閱后即用,用完即走”的窘境,讓知識經濟形成一種正向循環。
四、孵化產品、營養受眾——知識經濟是個“雙黃蛋“
知識經濟的春天,讓知識的價值前所未有的放大,引爆一場線上的知識狂歡,吹綠了不少高曉松這樣的知識分享者的江南岸,并讓”知識草根“、”知識素人“變身”知識網紅“,掌握吸金大法。
時至今日,知乎Live上葛巾憑《正裝入門:先穿對,再穿貴》單篇課程收入高達15萬;喜馬拉雅上田藝苗憑借《古典音樂很難嗎?》系列課程年收入近千萬、聲音教練徐潔《如何練就好聲音》付費播放總量超過760萬;滬江CCtalk上,luckydog在一場英語課程預售會中,一小時入賬10萬元,當日營收達25萬元。與去年“王思聰“們熟能生巧的熱鬧,相比,如今這些并不出名的素人們創作的知識產品,無論單場還是總收入,其規模已超過去年最吸金的明星、網紅,儼然一場線上的知識經濟狂歡。
與此同時,受眾也在這場狂歡之中獲得了更加便捷的知識獲取通道。無論是想知道“怎樣鑒別白蓮花和綠茶婊”,還是糾結“怎樣說套話”,或者“畢業先工作再出國or先出國再工作?”,去應用商店里面下載一個APP,搜索框中啪啪啪輸入一串字,各種順滑到你根本就感覺不到付費痛楚的付費渠道帶來的短短一瞬間,你的答案有了。
那么,泛知識類平臺(知識分享)VS在線教育,哪一個才是受眾的最佳選擇?這個問題需要套用的哲學原理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碎片化的知識獲取適合泛知識,而深度、體系化的知識建設則需要選擇在線教育。畢竟,僅僅依靠高曉松的《矮大緊指北》,你成不了真正的文青。
我們猶記得歷史書上提到的那場書籍出版帶來的“古登堡革命”,今天,我們終于有機會親自經歷。只不過我們身后的背景,從地中海城邦的人頭攢動,變幻成了今天手機、平板上那些五彩斑斕的APP小圖標的鱗次櫛比。
我們也需要給自己的知識儲備來次“革命”了。
作者:曉楓說,新浪、百度百家、虎嗅、搜狐、品途等作者
本文由 @曉楓說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
??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