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wǎng)絡中的信息分享和過濾
導讀: 信息的分享和過濾是社交網(wǎng)絡中的兩個重要機制,在具體的場景,具體的應用中,又是分別怎樣體現(xiàn)的呢? 社交網(wǎng)絡,通過信息的傳播認識更多的人,形成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通過信息的互動,增強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使得關系更加緊密和牢固。所以說信息的傳播和流動(分享),是社交網(wǎng)絡的血液,一旦信息分享出現(xiàn)了障礙,就會導致整個系統(tǒng)癱瘓。 社交網(wǎng)絡中,人與人(用戶與用戶)之間的關系,形成了信息流動的管道,同時也成為信息過濾的一個重要條件。只要人與人之間建立了關系,社交網(wǎng)絡就可以讓信息在依賴“關系”建立的管道中流動,什么樣的關系建立什么樣的管道。單向的關系形成了單向流動的管道,雙向的關系形成了雙向流動的管道;只有在建立了關系的基礎上才能夠讓信息進行流動,在社交網(wǎng)絡系統(tǒng)中沒有關系的人與人之間無法形成信息流動的管道。從信息傳播的角度來講,就是一種信息過濾。 信息的分享和過濾是社交網(wǎng)絡中的兩個重要機制,信息分享是為了讓信息能夠傳播和流動的重要手段,但是過度的分享,就會造成信息泛濫,因此也就有了信息過濾這一與之對應的機制。在社交網(wǎng)絡中的過濾手段主要依賴于關系過濾。 在社交網(wǎng)絡中,我們都假設用戶之間建立“好友”關系的基礎是有共同的愛好、興趣,認為具有好友關系的兩個用戶會關注同樣一個話題,即好友關注的話題也是我所關注的,這個假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作為每個用戶來講都可能會有好幾個興趣取向,或者說關注的話題,這些興趣點即使兩個好友,也不可能完全重合,可以說基本上是不可能完全重合。好友間的信息分享必然會導致一些無用的、無聊的,甚至厭惡的信息肆意展現(xiàn)在用戶的眼前。 2010 年以新浪微博為標志的微博元年開始,受到了中國人的熱捧,這種關注與被關注的單向關系模式,更容易讓中國網(wǎng)民接受,中國人終于有了一個可以隨意發(fā)表意見的平臺了,并且很容易受到別人的關注,激發(fā)了用戶積極發(fā)言的熱情。但是隨著微博的發(fā)展,微博用戶也逐漸認識到很多問題,與自己無關的信息充斥這屏幕,重復的信息不斷瀏覽,信息的關聯(lián)度很低,說法也不盡相同,無法辨別事情的真?zhèn)?,擾亂了自己的視聽,甚至擾亂了判斷和思維。2011 年的微信朋友圈成為下一代的信息傳播機制,吸引了大量的用戶,為了防止信息的同質化,微信朋友圈禁止了轉發(fā)機制,但我們可以看出很多從其他網(wǎng)站轉發(fā)的信息,仍然能夠被轉發(fā),但不管怎么說,重復的內(nèi)容降低了不少,但是垃圾信息的問題仍然無法過濾。 這是什么問題造成的呢?我們的信息過濾機制僅僅簡單地依賴于人與人之間的“好友”關系,把父母、兄弟姊妹、同事、朋友等等關系統(tǒng)一簡單地歸類為“好友”關系。“關系”過濾是社交網(wǎng)絡的主要過濾方式。微博就是一種明顯的人對人的迷戀,明星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粉絲,這就是微博的最大市場,也是微博當時在快速發(fā)展期是用的一個最有效的噱頭。那是一種無條件的迷戀,這種虛幻的迷戀滿足了粉絲的精神需求,但是對大多數(shù)理智的人,對明星的關注只是對明星在本行業(yè)內(nèi)的行為感興趣,對他的生活起居并不感興趣,因為這些人的生活起居根本不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微信的做法是利用“公共賬號”和朋友圈將用戶關系進行了分類,朋友圈僅僅顯示了朋友分享的信息,可以看到周圍的人的最近動態(tài),因為這些人有可能會影響到你的生活和工作。 但是正因為這一點,很多人在朋友圈分享的都是一些不疼不癢,沒有價值的公知信息。因為中國人都是在為別人活著,很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甚至還會擔心影響到別人。 無論是微信還是微博,就有點類似于一次大型的聚會,大家在一起閑聊,如果有人提起了感興趣的話題,就湊個熱鬧聊一聊(評論或者贊),如果提起的話題沒人感興趣,就會隨著時間淹沒。微博是一個全民性的聚會,微信只是好友之間的聚會。無論怎樣,這種場景下也只能是一種閑聊的場景,不是一個談正事的場景,所談之事大都是不疼不癢,價值不高的話題,或者說微博和微信就是一個新聞、娛樂、休閑性更強平臺。 有價值的信息分享和傳播,一定是在一定的范圍內(nèi)的分享,或者是可控范圍內(nèi)的分享,這種范圍本身也是一種過濾。在中國人的文化中,講話或者閑聊都要注意場合,在一定的場合下,有些話可以講,有些話就是不能講。場合是什么呢,這里所說的場合就是互聯(lián)網(wǎng)屬于中所說的“場景”,就是在一定的時間、地點,和一定的人群在一起做一件“事情”,形成了“場景”。微博形成的一個場景是全民參與的場景,微信朋友圈的場景是好友參與的場景,Pair?形成的是情侶參與的場景。 不同的場景下,參與人會分享不同價值的信息;信息的價值是針對不同個體而言的,某些信息對一個人有價值,對另一個人可能就是無價值的,甚至讓人生厭。只有看到有價值的信息,用戶才會感興趣,才有可能互動。分享后的價值能夠得到認可,才會有分享的動力。 我們的父母只有我們做孩子的關心,我們的孩子只有我們做父母的關心,我們的愛情只有愛人才會關心,我們的友情只有珍惜這份友情的人關心,其他人并不關心。如果我們能夠為我們的親情創(chuàng)建一個信息分享的應用,那么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對我們都是有價值的。 子女可以創(chuàng)建一件“事情”,邀請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員參與,共同記錄下我們的父母生活瞬間,每個人用“花絮”記錄下父母的微笑,記錄下父母的歡樂時刻,記錄下父母忙碌的身影,記錄下父母和我們在一起的日子,讓遠在異鄉(xiāng)的子女也能看到父母的近況,也為我們逐漸老去的父母留下更多的記憶。 父母可以創(chuàng)建一件“事情”,可以邀請爺爺奶奶、姥爺姥姥共同用“花絮”記錄孩子的第一次微笑、第一次爬行、第一次走路… …我們生活都十分繁忙,大家一起帶孩子的時間不多,甚至于孩子都不在身邊,任何參與人都可以把孩子的動態(tài)分享給“事情”的參與人。 情侶可以創(chuàng)建一件“事情”,兩個人之間分享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共同用“花絮”記錄下我們的愛情。愛情的獨占性,也要求這類信息不能隨意分享給其他人。 這些“事情”對參與人來講都是十分有價值的信息,然而對其他人并沒有什么價值和意義,我們不愿意分享在微信的朋友圈,更不愿意分享在微博上。 幾位好友出去郊游,每個人都用手機記錄下很多有趣的事情,互相拍攝了一大堆的照片,最后發(fā)現(xiàn)我的手機中拍的照片中沒有一張有“我”的,而在其他人拍的照片才會有“我”。如果能夠創(chuàng)建一件“事情”,每個人都能夠參與記錄和分享郊游過程中的“花絮”,而這些“花絮”只有我們的一起郊游的人才能夠看到。 當下這個社會受到互聯(lián)網(wǎng)文化的沖擊,很多人其實都很茫然,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做什么。時間的碎片化,讓我們無法專注某思考某一件“事情”(問題),有些“事情”也不是一時半會兒能夠考慮清楚,我們經(jīng)常會在有空的時間(碎片化時間)突然靈光一現(xiàn),產(chǎn)生一些零散的想法,當這些想法聚集在一起時,會有助于我們深度思維。也就是說,我們會經(jīng)常需要將一個碎片思維串成一條線,也能夠充分利用我們的碎片時間。這就需要我們創(chuàng)建一件“事情”,用“花絮”的方式將碎片思維記錄下來,這種“事情”并不需要我們分享給其他人,只要能夠在多個設備間共享即可。 有些人有記日記的習慣,我們知道日記并不需要分享給別人,只是自己對生活、工作和思維的一種記錄而已,同樣只要能夠在設備間分享即可,不需要和其他人分享。我們可以把記日記作為一件“事情”,每天發(fā)表一個“花絮”作為一篇日記,只限于自己參與即可。 對于信息的接受方來講,很多信息脫離了場景,對信息的理解也是不利的,甚至會曲解,只有“事情”的參與人才會真正理解信息的價值。在創(chuàng)建一件“事情”時,我們也就創(chuàng)建了一個“場景”,在這個場景下的參與人之間,信息可以任意分享?;凇笆虑椤钡姆窒?,才是有意義的分享,因為“事情”本身就具有嚴格的過濾作用。 如果說“微博”、“微信”分享的信息以新聞性、娛樂性和休閑性為特征的信息分享;而?Path、Pair、Between 這類應用屬于單一場景、特定人群的私密、單一價值性為特征的信息分享;那么“微秘”應用就是一個以可變場景性、私密性、價值性為特征的信息分享應用?!拔⒚亍睉每梢栽谥付ㄈ巳悍秶鷥?nèi)創(chuàng)建“事情”,參與人均可以通過創(chuàng)建“花絮”的方式分享整個“事情”的過程。每件“事情”只是在指定的人群內(nèi)分享,會讓用戶分享信息時,不會有太多的顧慮隱私的泄露,勢必會產(chǎn)生更有價值的信息。 來源:極客公園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