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衰落,中移動能從微信搶回用戶?

0 評論 2046 瀏覽 0 收藏 9 分鐘

 

 

十年前的2G時代,運營商的“短信包”給無數年輕人搭起了心靈鵲橋。十年后的4G時代,“加一下微信”成為新朋友初次認識時最常見的對白。有人說,離開短信,日子照樣過,可離開微信一天,女朋友就可能鬧分手。中移動不得不承認,短信這個傳統的通訊方式,已無法滿足用戶的通信需求。

春節過后,工信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春節期間短信發送量比2013年春節同比下降約42%。這也是歷年來首次出現春節短信同比下降。不久之后,在巴塞羅那通信展上,中移動正式宣布,他們將通過“融合通信”構建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新的業務入口。這一舉措被業內解讀為:放棄短信,擁抱融合通信。

移動這樣表述:用戶不用安裝任何應用,就可以直接像whatsApp、iMessage、微信等一樣發送文字、圖片、位置等富通信功能。在外界看來,傳統的手機短信將被完全替代。

短信會“死”嗎?

從1992年12月3日,22歲的英國工程師帕普沃斯通過電腦鍵盤向朋友發出人類歷史上第一條手機短信——圣誕快樂算起,短信已經有21年歷史了。

電信專家付亮表示,在2G時代,語音通話資費高,一分鐘要4-6毛錢,還有漫游費、長途費等,而短信不分地域,一毛一條。有的短信包還可實現幾分錢一條。所以大家選擇短信??涩F在語音資費已經降到一毛錢一分鐘的大環境下。短信價格仍然是一毛一條,承載的信息還和20年前差不多。

作為對比,微信即便按照1M流量1塊錢的高資費,1M可以發上千條文字消息,1M流量能發10多張圖,30M流量可以發上千條語音。

中移動的財報數字也顯示短信的命運走勢。2009年短信為中移動創收535億元,創下歷史高峰,隨后開始下滑。2010年下滑到526億元,2011年短信+彩信收入僅為464億元。這三年雖然短信發送條數增加,但短信業務占中移動總體收入比重也從2009年的11.9%,落到2011年8.8%。

此后中移動的財報里,沒有明確披露短彩信業務收入。但根據工信部披露的數據,2013年短信發送量同比下滑13.7%,而移動互聯網流量同比增加71.3%。

剛剛過去的馬年春節數據更能說明問題:微信、微博等新型移動互聯網業務成為流行的拜年方式,短信和語音業務量明顯下降。全國移動短信發送量累計達到182.1億條,同比縮水約42%。

付亮說,對于短信的命運,中移動早就明了。“短信在4G時代消失很正常?!备读练Q。

運營商利益遭互聯網“嚴重侵蝕”

2013年記者在華為總部看到一個講述移動互聯網沖擊通訊運營商的視頻。在這個視頻里,華為例舉了已發生在全球各地的案例,證明通訊產業正在受到互聯網公司的嚴重侵蝕,運營商花巨資鋪設的通訊網絡,最后“吃桃的”卻是互聯網公司。

業內流傳一個說法:2011年騰訊占用某運營商37%的網絡帶寬,但只貢獻了2%的收入。在此背景下,運營商幾度想要“革命”。

2013年4月,中國移動重新推出飛信;2013年6月,中國移動低調推出Jego(由中國移動自主開發的移動VoIP即時通訊應用);2013年12月,中國4G正式商用;2014年2月,中國移動宣布要用“融合通信”來跟微信等正面競爭。

所謂“融合通信”,就是為手機中原有的通話增加基于4G的高清音視頻通話功能,通話過程中可進行文字圖片等其他內容的分享,能夠一鍵發起多方通話等。在手機原有的消息界面中,提供多種媒體格式的消息交互和群組通信,同時還能兼容傳統短彩信功能。此外,運營商直接為用戶提供更便捷的聯系人管理,包括群組、個人名片、網絡地址本等功能。中移動宣布,他們將通過“融合通信”構建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新的業務入口。時間表是2014年第四季度實現試商用。

中移動期望將下一代融合通信打造成為每個終端都支持、每個用戶都可使用的普適電信服務。

這個改變并不能把微信拉下馬,只能讓運營商的日子沒那么難過?!皩σ苿觼碇v,也許短期內業績會受到影響,但長期來看,可以借此把用戶黏住,然后在別的領域帶來收益,還是很劃算的?!备读练Q,移動可以像微信一樣,在這個平臺上推別的東西。

能否將用戶從微信拉回來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做平臺,微信已經甩開中移動好幾條街。如果在微信剛起步的時候,中移動這個舉措很容易就把微信“滅”了,但現在微信已經完成了原始的用戶積累階段。

微信已不僅僅是一個即時通信應用,騰訊正在這個平臺上提供更多本地生活服務,比如支付、購物、打車、娛樂等,打通各個關節,形成一個閉環服務,讓用戶在吃穿住行玩等各方面都離不開微信。

中移動目前的訴求在于把用戶從微信上拉回來,而且用的武器是和微信一樣的產品——并不比微信更便宜,也不見得會更好用。正如奇虎360所說,打敗微博的一定不是微博,打敗微信的一定不是微信,必須是另一種更先進的產品。

從中移動公司本身看,此前中移動在互聯網領域曾做過很多嘗試。從眾多的“基地”到飛信、靈犀、Jego等產品,中移動的“互聯網”感覺并不算差,但最后的結果總是“起個大早,趕個晚集”。

付亮認為,這與運營商本身的內部文化和流程有關。比如,互聯網公司是快速迭代的方式,第一代產品往往有很多不足,但公司可以根據用戶反饋,迅速升級。而且互聯網公司開放,愿意讓更多合作伙伴加入。而運營商的流程是:立項-計劃書-招標-投標-驗收,然后按部就班展開,這個節奏完全跟不上互聯網公司。而且公司內部意見多,用戶的反饋也沒有辦法很快落實。

“融合通信”成功的關鍵不是預裝了多少手機,而是搭起了多大的舞臺,吸引了多少互聯網公司參與。吃獨食的時代已經過去,吃獨食意味著速度慢,而慢就會被動。

文章來源:新京報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