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最大的缺位——95后、00后群體被忽視

1 評論 7257 瀏覽 22 收藏 14 分鐘

如何洞察95后、00后群體的喜好、風格,把書齋的知識傳播開去、在作品中認真為用戶帶來更多腦洞,這樣用心的作品和內容創業者,是不會被時代辜負的…….

有風口的地方就會“泡沫”,當人們都在談論“內容創業”并為各種內容付費時,這是一個碼字人、公號狗、剪片師、知識網紅、名不經傳的專家、神棍們最好的時代。

“內容”變得和“產品”一樣重要,連QQ瀏覽器、萬能WiFi鑰匙、支付寶等產品在做內容,平臺對自媒體們說:只要你敢做出好內容,我就敢給你好的流量位置。

但是,除少數頭部大咖被當做榜樣反復論及外,更多的自媒體處在流量低、模式不清晰、政策風險大的被動局面中掙扎。突如其來,蘋果對App內用戶打賞的管制,以及山呼海嘯般的嚴厲監管,讓內容創業前途未定。

“知識經濟”只有內容創業隊伍之中排頭兵才有資格觸及,上了岸自媒體大V抱團結成了新的利益團體。無數有才華的內容創業者徘徊在廣告的流量模式與用戶付費模式之間,終日在多平臺分發之中勞作;忍受漫長的黎明前黑暗。那么當前“知識經濟”對于草根來說,是否還存在新的增量機會?,

一、知識經濟最大的缺位是95后、00后群體被忽視

“知識經濟”的重點不在“知識”而是“經濟”,它既不是“互聯網教育”,也不是“網紅經濟”,又是二者奇妙的混合,既有上班族求知上進,又帶著粉絲奉養崇拜者的烙印。

以喜馬拉雅、知乎、得到、分答等主要知識付費平臺為例, 25-30歲、31-35歲兩個年齡段用戶均占據29%左右,即92年以上職場人士占據近6成至8成,當前95后甚至00后不是知識經濟平臺所考慮的范疇。

多數付費爆款產品是為“新中產”或屌絲奮斗者量身定制的。公號“小鹿覓食”在《知識付費這兩年,我花5000元買的4個教訓》反映大多數課程標題類似“一小時或一周建立XX系統”、“快速逆襲”、“秒變大神”、“賺到十倍”、“爆發式成長”、“改變命運”等話術,而課程里的新名詞多是“新瓶裝舊酒”,用戶在付費過程中成為囤積者,平臺運營都是強成交導向。

95后、00卻直接把握移動互聯網脈搏,無需再學習這些“干貨”,他們歡欣地沉迷于游戲、動漫(小說)、動畫的世界之中,不愛就自動屏蔽,愛則為其買單,并想辦法替原創者維權。

(QQ瀏覽器團隊發布的95后興趣報告)

很多內容創業者對95后、00后有著某種隔膜甚至標簽化、臉譜化的理解,站在“前喻時代”視角上去解釋新生代。這已成為他們打磨出創新內容的最大障礙。

二次元文化的發祥地——B站的董事長陳睿認為,實際上95后、00后從小浸潤在互聯網文化土壤下使他們思考更加多元而獨立,更優越的生活和教育條件也讓他們更加自信。當前知識經濟創業者還沒有生產出被屬于新生代的現象界內容。

(兩個不同世界的畫風,左圖是喜馬拉雅付費課,右圖為B站分區)

二、新生代也愛追“硬核”知識,如何以短視頻呈現是一門藝術

移動互聯網把一些表達力欠缺的人、一些復雜內容快速邊緣化,白領對藍領人群娛樂方式的低估,新媒體傳播環境下文科生對理科生的碾壓,造成數學或物理等知識如空谷足音。

智能手機還深刻地改造知識傳播方式,前段時間和某得到用戶深入交流,他告訴我在得到上活躍時間主要在洗漱或馬桶上,“聽”取代了“看”,喜馬拉雅主要使用場景也是上下班的車上或地鐵上。

今年短視頻徹底取代長視頻、直播成為流量重地,就內容創作而言,短視頻比去年火爆的直播更有“作品感”,很大胸美女開一天的直播,并沒有傳遞出什么有價值內容。那么,被忽視了的硬核知識能否以短視頻進行生動解讀呢?

這涉及“內容創作成本”問題,長期教育訓練讓人們更擅長以文字詮釋知識、觀點、態度為主,在得到專欄很多大咖是寫成文章,由平臺音頻師進行轉述,在傳播硬核知識方面,得到比喜馬拉雅更有功勞,萬維鋼、Dr.魏、薛兆豐、吳軍、徐來、卓克等均帶有科普性質。

而制作為“知識動畫短視頻”的創作成本最高,既要主創者徹底充分消化內容并以簡短的口語表述,還需創作者熟練掌握動畫、動漫、電影剪輯等技巧,讓95后、00后愛上腦洞內容,還得牢牢抓住他們的興奮點,挑戰相當大。

但不是沒有人做。得到專欄大咖萬維鋼老師、北大經濟學教授薛兆豐就向其付費粉絲推薦過《薛定餓了么》根據他們講課內容二次創作的“短視頻”。

《薛定餓了么》以二次元鬼畜風格為《致命的分身》,腦洞大開的演繹了萬維鋼的《量子力學的“人性”》;筆者在朋友圈也看到有95后分享B站上關于《逆轉商人》被起訴反敗為勝的短視頻來詮釋科斯定理,生動且準確。

(得到App硬核知識被《薛定餓了么》短視頻解讀案例)

也就說,《薛定餓了么》充當得到App老師與B站之間的代際翻譯工作,讓年輕一代可以通過“興趣”接觸到他們原本排斥的枯燥知識。筆者在B站觀看了《薛定餓了么》全部短視頻作品,發現除了轉述大咖現成的內容,他們還涉及物理學、數學、經濟學、法哲學、博弈論、化學等艱深領域的視頻。

這些“非流量驅動內容”在B站活躍度非常高,14多萬粉絲讓每條視頻平均播放量達20萬,每條視頻彈幕在千條左右,投幣打賞量也很驚人,這讓那些覺得95后、00后膚淺的人立刻刷新三觀。

(B站上的知識動畫節目活躍度考察)

從B站“原創科普節目”中,老牌科普欄目《飛碟說》絕對數據量大,而從平均每個視頻的相對活躍度來看,《薛定餓了么》有望成為新生代中的現象級知識型UP主(視頻上傳貢獻方)。

燒腦內容需要團隊消化很多專業書籍和資料,精品創作任務重,但必定導致生產頻次較低:《薛定餓了么》發布至今9個月僅推出20個視頻,粉絲主要聚集在B站和公眾號——與傳統“高頻次,追熱點,全網分發,追求流量”的短視頻模式完全不同,按傳統“流量變現”的商業模式肯定行不通,但擁有越來越多年輕一代高知識型的受眾,就看他們如何將“強粉絲的粘性”轉化為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在7月初,A站、B站的日劇、韓劇等因版權問題被“團滅”,但很多原創和非原創(大多是從國外youtube轉載搭配字幕)知識科普up主的內容并未受沖擊,也算是給那些熱愛學習和思考的年輕人些許慰籍!

三、95后即將成為主流,內容創業圈內“舊毛病”和“新現象”

中國目前有2億95后,00后在2020年也會快速成為主流網民,年輕人的亞文化很快會成為互聯網的主流,但內容創業和知識付費圈似乎并未做好充足的迎接準備,存在一些明顯的痛點問題:

  1. 人們付費內容太多看不過來,缺乏求知的饑渴感,知識厭食癥的副作用是為消除焦慮而付費,反而陷入到更大的焦慮。
  2. 以付費作為唯一的門檻實際上是“偽篩選”,以小密圈為例,即使增加了付費門檻,用戶活躍度并沒有想象之中高,還把無付費習慣的真粉絲拒之門外。
  3. 付費用戶流失率大,如何源源不斷獲取新生代用戶成為難點,95后、00后口味刁鉆,而ACG內容的創作門檻很高。

可喜的是,最近新推出的一些好內容不做付費訂閱,如《冬吳相對論》自6月初復播改名為更年輕化的《冬吳同學會》,目前14期節目在喜馬拉雅累計收聽量達1449.1萬,而筆者在打賞中總榜中發現,超1000元打賞費的粉絲有50人,打賞超1萬元以上有9人,最高打賞者費用12.7萬元,平均每期百萬級的播放量,后期引入貼片廣告或前段播音廣告,盈利模式依然相當可觀。

(喜馬拉雅上《東吳同學會》播放量及打賞,1喜點為1元錢)

短視頻是目前移動端泛娛樂化內容最好載體之一,而電影、電視劇、新聞、段子手搞怪等草根流量內容逐漸無法滿足人們追求腦洞、智力上的樂趣了,默片短視頻《辦公室小野》、武漢地方網紅《NG家的貓》等在微博爆紅,秒拍取代一直播成為微博的新王牌,而定位給新生代講燒腦硬核知識的《薛定餓了么》在微博上的爆款關于化學的短視頻《118種元素的118種死法》經微博各種轉發后,總播放量竟達4000多萬。

(秒拍中的辦公室小野、NG家的貓、薛定餓了么)

為打造自家IP,一些內容創業者試圖輸出獨斷或相對的價值觀,如得到App是“老師私授學生的模式”;而《奇葩說》是觀點平等交鋒的辯論賽(其延伸付費產品《好好說話》),得到更多是老師給結論無學員參與過程,后者只有過程無缺乏定論;如何引導用戶透過現象看本質,啟發粉絲思考而非盲從,依然是當前知識內容的難點。

結語

不管知識付費遭到什么樣的瓶頸,但終究提供了更尊重用戶智商的相對優質內容,知識擺脫教科書式的枯燥面孔,打扮成具有參與感、更開放多元的形態,從看圖文轉變為以說、聽、看為主的移動端學習模式,短音頻對話、短視頻動畫等受到熱捧,而如何洞察95后、00后群體的喜好、風格,把書齋的知識傳播開去、在作品中認真為用戶帶來更多腦洞,這樣用心的作品和內容創業者,是不會被時代辜負的…….

#專欄作家#

李星,公眾號:靠譜的阿星(ID:lixingo2o),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靠譜匯創始人。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無機物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