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們喜歡在社交網絡上裸露?

0 評論 9996 瀏覽 0 收藏 12 分鐘

[核心提示] 為何我們有分享的沖動?隱私又有哪些特征?我們應該如何評判隱私?

社交網絡有兩個主要功能:一方面是認識更多的人;另一方面就是維系當前的熟人關系。沒有分享就沒有社交,這里的分享就是信息的分享,就是公開自己的相關信息,包括自己的想法、經歷、個人描述等等。在社交網絡中,如果沒有信息分享,就不會讓更多的人了解你,也就不會認識更多的人;如果沒有信息分享,已經建立起來關系的熟人也不能看到你的信息,無法形成溝通的基礎。分享是社交的根本。

分享的動機

我們為什么要把我們的信息分享給大家呢?筆者認為第一個動機是分享信息就是讓大家能夠了解自己,把自己通過網絡介紹給大家,也是一個自我描述的過程和樹立個人形象的過程;用戶在網絡上公開的用戶資料,就是想描述自己是怎樣一個人;用戶在網絡上分享信息,能夠表達出自己關注什么,對什么感興趣,讓更多地人從內心世界了解自己。

分享的第二個動機就是分享信息是為了尋找大家的認同,希望能夠達到一致的認知。對信息表達的觀點比較認同,讓周圍的人能夠了解你的價值觀,用戶也期望能夠得到他人的認同。每個人交友都希望能夠有趨同的價值觀,能夠達到對很多事情的認知統一。用戶在轉發社會新聞時,總是帶著贊同或者批判的情緒,有些人還會在轉發時,做一個簡單的評價,描述一下對該條新聞的看法,希望能夠得到大家的認同。這是人具有社會性的本能,一個社會總會形成一種趨同的文化、道德和行為水準。

分享的第三個動機就是記錄生活。記錄自己生活上有趣的事情,有意義的事情,快樂的事情,還有自己的心情等等。生活積極的人分享生活中的快樂,讓大家分享自己的快樂,生活消極的人,發泄一下自己的情緒。

分享是社交網絡的根本,但并不是在社交網絡上的用戶就沒有隱私,反而社交網絡中用戶最為擔心的就是隱私泄露。隱私信息是指不允許分享的信息。任何“人”或者“群體”都有自己的隱私,但這種隱私信息,并不是完全不能分享,是一種與可公開信息相對的隱私。我們在這里不討論法律意義上的隱私權問題,隱私權的法律解釋是隨著社會發展不斷變化的,在這里我們只討論隱私的特征和形成隱私的成因。

隱私的特征

隱私的第一個特征是范圍的相對性。隱私相對于分享的人群而言的,在一定的人群內隱私是可以成為公開信息,公開信息也可能會轉換為隱私信息。按照其范圍可以依次分為:個人隱私、夫妻隱私、家庭隱私、公司隱私、國家隱私… …可以看出個人隱私,只能讓自己知道,不能讓第二個人知道;夫妻隱私,在夫妻二人之間是可以公開的信息,但是出此之外就成為了隱私信息;公司隱私是在公司內部公開,但是對公司外的人是屬于隱私信息;“棱鏡門”事件就是暴露了美國的國家隱私,在此之前,政府內部已經是一件公開的事情。由此可見,隱私具有公開人群對象的相對性。

隱私的第二個特征是具有唯一的歸屬性。隱私總是歸屬于某一個唯一的人或者人群,脫離了隱私的唯一歸屬性,也就沒有隱私可言了。當我們處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中時,人會完全放松下來,可更容易暴露自己的隱私,在長期生活的環境中,要顧忌自己的地位、身份,但是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不會對自己造成任何影響,因為對方并不知道我是誰?在新聞報道中,既想體現國家實力,又想保證其隱私性,一般的引述都采用“我某集團軍… …”等等的用詞,就是為了規避其隱私的歸屬性?,F在流行的大數據分析規避個人隱私的方法就是屏蔽其歸屬性的方式,即使隱私公開了,也無法確定到特指的哪些人或者人群。陌生人社交應用就是利用了這一個特點。

隱私的第三個特征是具有時間性。隱私在一定的時間段內是隱私信息,然而過了一定的時間后,一些隱私是可以成為公開信息,我們經??吹降摹按蠼饷堋钡墓澞烤褪菍儆诖祟愋畔ⅲ芏嗝嗽谌ナ篮?,他的隱私也公諸于世。很多事情我們在發生之前還是隱私,但發生之后,就可以公開分享了,成功的個人或者公司分享成功的經驗,也只有在成功之后才會給大家分享,在成功之前就是一個隱私的信息。

從隱私的上述三個特征來看,信息是否是隱私還是公開信息,并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屬性,而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屬性?!拔⑿拧钡呐笥讶褪翘峁┮环N在好友之間的分享—-分享的信息好友都能夠看到;“微博”就是一種廣播式的分享—-粉絲們都可以看到;“微秘”是一種可變場景下的信息分享—-創建不同的“事情”分享給不同的人群,有些類似于 google+。

人們為什么會如此擔心隱私信息泄露呢?這要從隱私的成因說起。形成隱私的主要因素就是安全感和價值。

隱私的評判標準

隱私的第一個評判標準就是是否對信息的擁有者(人和群體)是否有安全的威脅。就是人的安全感意識,當信息公開后,影響到自己的安全時,就會認為該信息是一條隱私信息,當公開信息后,不會造成安全問題時,就會覺得隱私公開也沒什么不可以。這里說的安全不僅僅是來自于對身體安全的考慮,也包括財產、精神、形象、地位等等安全的考慮,這種安全就是不能給自己造成負面的影響。越沒有安全感的人,越會注意個人的隱私。當一個社會環境下的人們缺乏安全感時,人們的分享意識也會隨之降低。當一個社交網絡建立時,讓用戶有安全感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因素,當一個用戶在沒有安全感的前提下,就會產生隱私泄露的擔憂。

這種安全感還體現在用戶的可控性,用戶如果能夠自己掌控信息的傳播范圍和傳播方式,同樣也會降低人們對隱私泄露的擔憂。微信的朋友圈可以屏蔽一些好友,實現其可控性,但這種簡單的可控性,無法滿足用戶的隱私分享需求。微秘是可控性很強的信息分享應用,用戶針對每一類信息都可以控制其分享范圍,讓用戶更加具有安全感。

隱私第二個評判標準是對隱私的擁有者是否具有價值。這是每個人或者群體判斷是否是隱私的判斷標準,認為有價值的信息大都不愿意分享,就會成為隱私。但是公平的隱私交換平臺,也會讓用戶在可控范圍內,分享隱私信息。也就是這種可控范圍內的隱私分享,才能夠體現出隱私信息的價值。

在社交網絡中本身就是個人信息的價值交換,其中一個重要規則就是想獲得其他人的信息同時,必須分享自己的信息。一般個人的當前位置信息,都會被認為是自己的隱私數據,但是 LBS 應用就是利用了在獲得位置附近的信息時,必須共享出自己的位置信息。網購時,用戶必須公開自己的收件人信息,比如地址、手機號碼等等。但這種隱私信息的公開都是用戶自愿,認為是一種合理范圍內的分享。

信息如果一直成為隱私,也體現不出信息的價值所在,但是隱私信息的價值會隨著范圍傳播,會迅速貶值。因此隱私信息的分享一定是在可控范圍內才能讓用戶分享。

中國目前正處在一種互聯網文化與傳統文化融合的時代,用戶也處在一種混沌迷茫的狀態,很多用戶在使用應用時,并不十分清楚自己所處的平臺環境是怎樣的一個場合,更多的用戶也不清晰信息是否會對自己的安全造成影響。索性就分享一些心靈雞湯、社會新聞等一些毫無價值的信息,無論是微博,還是微信的朋友圈都已經被大量的這類信息充斥。但這并不是社交軟件倡導的方向,任何一個平臺都提倡發布有價值的信息,有價值的信息才會提升整個平臺的價值,傳播有價值的信息才是信息平臺的最終目的。在文章開始就講述了社交應用的兩個作用—-建立新關系、維系老關系,用戶起碼將一個作用能夠作為使用社交軟件的目的,使用社交軟件才會有真正的意義。

來源:geekpark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