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炒作周期”?從看熱鬧到看門道

0 評論 6016 瀏覽 9 收藏 7 分鐘

我們不要相信炒作,但我們可以利用“炒作周期”來為我們的決策做出更好的判斷。

如果經常關注科技新聞的同學,經常會聽到什么AI、共享、VR、AR等概念?;蛟S會發現一個現象:某一個科技概念特別火,然后過了一段新的概念冒出來了,熱點又轉移了。如果我們盲目的跟風追熱點,會覺得非?;靵y。這背后有什么規律呢?

咨詢機構Gartner早就發現了這個規律,提出了Hype Cycle (直接翻譯成中文是“炒作周期”,文雅一點是“技術成熟度曲線”)的理論:任何新的技術在出現后會迅速炒作并達到一個峰值,而在過高的期望達到時,一切會重歸幻滅,回到低谷期;但是市場最終是可以明辨哪些技術是好的,哪些技術可以提高生產力,因此會經歷一個緩慢上升的過程最終使得該產品市場成熟。如下圖:

Gartner總結了5個周期,定義如下:

  • 技術萌芽觸發期?(Technology Trigger):在此階段,隨著媒體大肆的報道過度,非理性的渲染,產品的知名度無所不在,然而隨著這個科技的缺點、問題、限制出現,失敗的案例大于成功的案例,例如:.com公司 1998~2000年之間的非理性瘋狂飆升期。
  • 期望膨脹頂峰期(Peak of Inflated Expectations):早期公眾的過分關注演繹出了一系列成功的故事——當然同時也有眾多失敗的例子。對于失敗,有些公司采取了補救措施,而大部分卻無動于衷。
  • 泡沫破裂期?(Trough of Disillusionment): 在歷經前面階段所存活的科技經過多方扎實有重點的試驗,而對此科技的適用范圍及限制是以客觀的并實際的了解,成功并能存活的經營模式逐漸成長。
  • 穩步爬升的復蘇期?(Slope of Enlightenment): 在此階段,有一新科技的誕生,在市面上受到主要媒體與業界高度的注意,例如:1996年的Internet ,Web。
  • 穩定生產的成熟期 (Plateau of Productivity):在此階段,新科技產生的利益與潛力被市場實際接受,實質支援此經營模式的工具、方法論經過數代的演進,進入了非常成熟的階段。

例如,比特幣價格變化情況,看上去就挺符合這個變化曲線的:

從1995年開始,Gartner每年都會對技術趨勢做出預測并發布新的Hype Cycle。 下圖是2017年的預測圖:

在圖中,Gartner 標出了一些技術在所處的位置,并且標識了每個技術在多少年后來才開始流行。比如,前兩年熱點的增強現實技術目前處于泡沫幻滅期,而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處于已經處于膨脹期的頂點。

說了那么那么多,那該怎么用?

如果你是投融資人,我們可以使用其中的規律幫助我們更好的做決策。如下圖:

如上圖所示綠色曲線,第一個投資機會是在“技術觸發期”至“期望膨脹期”之間,該科技概念處于不斷升溫的過程中,可以投資一些新興的小型企業。這也就是說,風險越高,回報越高,這適合做短線投資。第二次投資機會在“爬升復蘇期”。在這一領域的公司往往是規模較小的中型企業,它們的銷售已經確立。因此,隨著技術被廣泛的接受,他能夠保持更長遠的穩定增長趨勢,這適合做長線投資。在投資的過程中應當努力的避開紅色的“危險區域”,因為大規模的炒作無疑預示著一個糟糕的下跌。Facebook的早期股東就遇到了如此糟糕的問題。下圖這是2012年8月的新聞:

2012年,Facebook的炒作在公司上市時達到了高潮。在所有的炒作消散之前,股票已經下跌了61%,因為,投資者最終開始關注公司的基本面和真實的盈利潛力?;蛘?,你也可以將紅色的危險地帶視為一個積極的機會,通過賣空的方式,在生命周期內將利潤翻一番。

總之,技術接受程度與市場緊密關聯,這是可預測的。我們不要相信炒作,但我們可以利用“炒作周期”來為我們的決策做出更好的判斷。這才是Hype Cycle模型的價值所在。

 

本文由 @Gold3bear熊泳心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