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下診所真的是移動醫療創業的救命稻草么?

1 評論 5031 瀏覽 19 收藏 12 分鐘

移動醫療在這幾年逐漸火熱,似乎醫療行業迎來了革命。而最近幾個移動醫療的獨角獸企業也都紛紛在線下進行布局,難道線下真的真的是移動醫療創業的救命稻草么?通過文章一起來一窺究竟。

移動醫療在2011年隨著微醫、春雨的上線成了移動互聯網創業風口上的豬,一時間各種移動醫療創業者如雨后春筍般誕生,恨不得把整個醫療的全流程做一次革命。經過幾年的大浪淘沙,面向用戶側的移動醫療創業者前赴后繼,長江后浪拍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

幾個移動醫療的獨角獸企業也都紛紛在線下進行布局,建立屬于自己的線下機構,包括丁香醫生、微醫、春雨醫生、企鵝醫生、健康阿鹿、平安萬家,以及筆者所了解到的本地化的一些公司。然而,不禁想問,線下診所真的是移動醫療創業的救命稻草么?

移動醫療企業做線下診所的初衷是什么?

首先,為什么要做線下?原因很簡單:線上不賺錢。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移動醫療線上產品如火如荼,資本市場打的不可開交可還是無法賺錢呢?BP上的故事講的很完美,面向用戶收費、面向藥企收費、面向保險公司收費,可到最后為什么沒有收到費呢?(當然,面向醫生和面向醫院收費的模式可以理解為to B的模式,本文不做重點討論)

靠信息不對稱而向用戶收費的時代已經結束

移動互聯網發展到今天,信息不對稱的時代在絕大部分行業已經結束,這其中就包括醫療行業。而以掛號、診中繳費為切入點的移動醫療創業者的確解決了用戶就醫過程中三長的問題,通過對接更多的醫院,從而聚集了一批線上用戶,然而通過此種方式向用戶收費是肯定行不通的。

首先,政策上的不允許;

其次,用戶不干,明明一個號100,憑什么要收我101?16年鬧得沸沸揚揚的黃牛事件就是一個證明。以在線問診切入的創業者,在前期國家監管的空窗期迅速發展,免費咨詢問診的春雨醫生為代表。

國家監管明確以后,以為輕問診。作為用戶來講,輕問診的確能夠解決用戶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問題,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用戶就醫過程中望聞問切的關鍵過程;無法解決信任度的問題;同時,在線解答的醫生水平也是用戶關心的關鍵問題。所以,通過在線輕問診的方式想到達到維持公司運轉的愿景實現起來有些難度。

藥企不會為無用的數據付錢

目前面向用戶的移動醫療企業,通過診前的預約掛號和診中的門診繳費以及正在試點的醫保繳費根本無法獲取用戶有效的臨床醫療信息。這種碎片式的數據對藥企是無用的,藥企需要的是臨床數據、深度患者社群以及與醫生關系的協助建立。從藥企來講,是迫切需要獲取這樣的數據,而恰巧這些數據目前移動醫療的創業公司是無法提供的。

目前的醫療體制還不適合保險公司的介入

在美國,經過了長期的發展與改革,已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醫療體制模式,比如HMO和現在的ACO,但是目前在我國現階段,保險公司能做的不外乎幾個方面:

  1. 通過移動醫療的手段獲取用戶的生理健康數據從而為用戶的保費提供數據支撐;
  2. 與移動醫療公司合作開創新的險種;
  3. 作為某類保險產品的贈送產品用來約束用戶的行為,從而降低出險率。

首先,作為移動醫療公司,無權隨意出售用戶的隱私數據;其次,新的險種對于保險公司來講風險太大,這也是為什么他們不喜歡介入的原因;第三,作為保險的附屬品是可以的,但是從使用場景來講,如何約束用戶值得深究,否則采購移動醫療產品的費用將會打水漂。

當然,除此之外,微醫也在建立中國的ACO模式,當然這也是為什么他們要發展線下的原因之一。

移動醫療企業做線下的邏輯是什么?

  • 線上有流量。通過幾年線上的深耕細作,積累了大量的線上用戶,寄希望于通過線下診所將線上的流量進行引導。導入線下診所。比如春雨醫生;
  • 線上有醫生。企業在前期的發展中簽約了大量的醫生,或者自建了醫生團隊,通過在線問診的方式積累用戶,建立品牌。同時,借助“醫生多點執業”的政策紅利,為醫生提供更多的機會,通過醫生,講醫生自帶的流量導入到線下診所。如丁香醫生、健康阿鹿。
  • 線上有醫生,線下有客戶。此類企業切入點比較明確,就是2B的方式為企業用戶提供福利,一般面向大型的企業或者集團。而非純粹的面向C端用戶的線下發展方式。

移動醫療企業做線下邏輯上有沒有問題?

線上流量不代表線下診所的流量。

比較有代表性的例子:用戶在網上進行了在線的問診,醫生建議到醫院檢查,然后用戶關掉問診平臺,通過預約掛號平臺預約了本地三甲醫院的號源。

自建線下診所,首先需要解決用戶的認可度問題,面臨的是傳統醫院的競爭,采用合作的方式共建診所,如何保證診所的服務質量?如何改變民營醫院在人民心中的地位需要解決。

其次,要盡量吸納線上的流量的導入,需要在全國各地進行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撐,為了快速回籠資金,線下診所必將走向中高端路線。然而,中國醫療的現狀恰恰是醫療資源分配不均,通過此種方式更加收窄了用戶群,在與傳統醫院的競爭中處于劣勢。同時,自建線下診所的快速復制必將是難以逾越的大山,如微醫目前有一家,丁香醫生有兩家。

線下醫生操作難度大。

醫生作為體制內的職業,如何解決醫生跳出體制后的焦慮感需要移動醫療創業者關注,同時醫生面臨的將會是失業的風險。如果簽約知名醫生而線下患者有限,勢必造成醫生收入的下降,最終會造成醫生的再次出走。

其次,若已兼職的方式來簽約線下醫生,如何避免公立醫院與線下診所之間的違規操作,以及之間的利益輸送需要關注。如患者在醫院就診,醫生通過二維碼將其引流到線下診所,到線下診所一看,診療費500。

第三,雖然國家在鼓勵醫生多點執業,但是有些知名醫院已經明令禁止院內醫生院外出診。

線下競爭激烈,是線上所未曾碰到的暗礁。

線下診所面臨的將會是:社區醫院、二等醫院、三等醫院的全面競爭和狙擊。

如何定位線下診所的規模和差異化?與社區醫院競爭,太過底層根部無法支撐運營費用,同時在支付方面有醫保的加持,社區醫院將完勝自建社區診所。

目前,政策方面正在推進家庭醫生簽約與分級診療,名醫下診所已經在不斷普及,這點也將是自建診所面臨的問題。主打高端市場的微醫全科中心或者丁香醫生,亦或是美中宜和綜合門診中心,雖然拉開了與三甲醫院就醫過程中的體驗感,但是對于用戶來講是無法接受的。在老百姓心中這樣的診所是:“這年頭,做廣告的醫院根本就不能信,進去沒病都能給看出病來,那么小的醫院看病你能放心?”聚焦高端醫療市場,看上去是做線下所不得不做的事情。

移動醫療做線下操作上有沒有問題?

  • 線下診所從注冊、資金籌措、選址每一步都是一個大學問。對于習慣了互聯網思維的線上移動醫療來講每一步都是艱難的。
  • 線下診所尤其涉及到醫療行業,并不想開餐館一樣簡單。醫療行業的壁壘是遠大于其他行業的。從醫藥到器械,沒個版塊都是具有很深的壁壘。
  • 診所具有地域性,具有服務半徑。寄希望于通過線上來擴大線下診所的服務半徑是不切實際的,絕大部分用戶不會因為線上服務好而飛來杭州到你的全科中心就診。
  • 線下診所作為整體商業模式的一部分,如微醫的全科中心。作為中國ACO服務模式的線下醫療機構的承接方出現,此種方式更大程度上負責解決用戶日常的疾病問題,在復制上可以通過合作的方式推進。整體成果需要我們拭目以待。

結語

或許,線下診所真的不是移動醫療的救命稻草,反而是加速死亡的催化劑。

 

本文由 @彼山大叔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厲害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