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替代相加:互聯網金融黎明困境的破解之法
聯網金融正在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
進入到互聯網金融下半場,對于金融概念的創新,對于應用領域的拓展,對于技術工具的深化都在改變著我們對于互聯網金融的原有認知。出現這種改變的一個很大原因在于互聯網金融面臨著內外交困的情況,必須通過主動的求變創新才能改變當前這樣一種狀態。
以普惠金融、金融生態為代表的金融新概念的出現,以區塊鏈、虛擬貨幣為代表的金融新物種的萌發,以VR、AR、人臉識別等黑科技為代表的新技術的不斷應用都在說明互聯網金融正在通過主動變革來迎接即將到來的新變化。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有關互聯網金融的一些新的發展趨勢的探索似乎有些太過快速的味道,真正能夠將某一個概念進行深度剖析和發展的并不是太多。
這個時刻與互聯網金融井噴期以P2P、眾籌、信貸為代表的平臺不斷出現的時期有些相似,那個時期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率先介入其中,中小型的互金平臺則通過更加細化的市場門類介入,從而讓金融市場變成了一個非?;钴S的存在。當下,以阿里、騰訊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同樣在進行新金融的諸多探索,而早已嗅到市場氣息的中小型平臺則早早便開始調頭,開始了新的探索。
深度調整時刻,互聯網金融的黎明之困
黎明之前往往是一天當中最為黑暗的時刻,而互聯網金融當前所面臨的市場狀態與此刻有著一些相似之處。在政策監管壓力不斷增大的情況下,互聯網金融應當且必須變革才能應對市場變化,贏得繼續發展的機會。在這樣一個時刻,深度調整或許是破解當前互聯網金融發展困局的關鍵所在。
以概念為切入點的時代已經過去,互聯網金融需要真正改變。在互聯網金融發展初期,由于流量的極大豐富化,只需要提出創新的概念和玩法就能夠獲得不大不小的一批擁躉。所以,我們可以將那個時期稱之為“概念至上”的時期,實質意義上的改變沒有太多涉及。
進入到深耕時期,互聯網金融早已過了那個單單依靠一個概念就能夠吃遍天下的階段,必須對用戶進行更加深度的運營,對行業進行更加貼切的了解,才能在維持現有用戶的基礎上做出改變?;ヂ摼W時代出現的P2P、眾籌、信貸等互聯網金融的概念變成的一個個被實驗的樣本,而這個外部手術刀則來自于互聯網金融的真正改變。
無論是阿里、百度的人臉支付,還是風靡大街小巷的無人便利店,他們都在用能夠直接與用戶產生聯系的方式來給這個行業帶來改變?;ヂ摼W金融同樣如此。很多平臺現在不再將目光僅僅局限在流量的獲取上,而是如何在用戶習慣已經轉移到互聯網端的當下,借助新的模式和手段獲得新的增長。同單純地依靠打概念牌不同,這個時期更像是一種深耕,一種全面介入。大數據加入風控環節、區塊鏈技術優化支付流程、黑科技提升支付體驗……這些新的改變無一不是在通過深度介入來給互聯網金融帶來改變。
當金融產品足夠豐富,太多的金融產品對用戶來講將會是一種負擔。經過互聯網金融時代的井噴式發展之后,當前市場當中的互聯網金融產品已經相當豐富,從某種意義上來看,用戶不是擔心沒有金融產品,而是擔心沒有真正適合自己的金融產品。因此,在金融產品足夠豐富的當下,如何從海量的金融產品當中找到真正適合用戶的那一款成為用戶真正需要的。以眾籌為例,以京東眾籌、聚米眾籌、蘇寧眾籌為代表的眾籌平臺正在通過讓用戶真正參與到項目的運作、風控、兌付等流程當中試圖找到用戶真正需要的金融產品,在保證資源利用最大化的同時,同樣帶給用戶別樣的體驗。
通過將項目回報與用戶日常的生活聯系在一起,用戶參與項目的過程就是一個獲取回報的過程,用戶投資項目的過程就是一個對項目進行再度考察的過程。以精準、精細化的運營來改變粗放式發展帶來的資源浪費與體驗低下,即使是在金融產品足夠豐富的時刻,用戶同樣能夠較為便捷地找到心儀的金融產品。
因此,當金融產品足夠豐富的時候,如何對金融產品進行精細化的運營成為互聯網金融行業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這對于當前的互聯網金融來講同樣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貓蠓绞降亩鄻踊⒔鹑诋a品的精準化、參與當時的多樣化都在試圖破解這樣一個難題,并為互聯網金融未來的發展找到方向。
互聯網僅僅只是外部渠道,金融本質同樣需要發生變革。其實,互聯網金融之所以受到政策監管層面的限制,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互聯網金融僅僅只是將互聯網看作是一種渠道,對于金融行業本身來講并沒有太多創新。而在這樣一個階段,金融的本質如果不發生改變的話,就無法解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之困,因此,只有深度調整才能實現破局。
區塊鏈技術、ICO、虛擬貨幣等新生的概念其實都是基于金融本身衍生而來的,它們本身就具有金融的相關屬性。在這個時刻產生的金融相關產品才是能夠真正豐富并發展金融本身的力量,才能推動金融本身有所改進,而不僅僅只是通過渠道的方式來實現金融端的增長。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在互聯網金融時代并不能給金融行業本身帶來太多改變,而只有在新的技術不斷與金融行業產生化學反應的當下,新生的金融類型才能成為豐富金融門類的一份子,并能夠推動金融行業真正意義上的進步。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那樣,互聯網金融本身固有的這些問題注定了其將會遭遇到黎明之困。而在最黑暗的時候,同樣是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的時刻。在這個時刻,有關互聯網金融的新嘗試、新探索會層出不窮,主動變革的愿望將會空前強烈。但是,想要做好這個時刻的改變并不是一件易事,只有牢牢抓住一個要素才能實現真正破局。
成功破局關鍵,互聯網金融的重生之法
很多人對于即將到來的金融科技時代寄予厚望,之所以有這樣一個想法,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們對于金融行業將會與科技行業產生一場更加深度變革的判斷。想要獲得互聯網金融的成功破局,必須真正了解互聯網金融的重生之法,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互聯網金融的成功破局。
新技術與金融各環節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打通與融合。其實,科技與金融的融合絕不僅僅像我們看到的這么簡單,僅僅只是互聯網與金融的簡單相加,它具有更加深層次的意義和內涵。新技術應當與金融的每一個環節都產生了深度的聯系,并真正實現了用戶體驗的提升。
比如,我們人臉識別的技術可以和支付的環節相互聯系,減少了我們需要用手機掃碼支付的環節,只需要站在支付系統的前面進行人臉識別便能夠完成支付;比如,我們借助大數據的系統,打破了傳統的數據分析僅僅局限在某個行業或某個環節的限制,通過不同行業的數據的融合和整合,獲得一個更加全面的分析,從而為我們的風控提供更加精準科學的借鑒;比如,我們能夠借助數字化的協議來建立一種基于科技端口的貨幣表現形式,在當前的貨幣表現形式之外找到一種新的表現形式……
但是,僅僅有了這些改變還不夠,這些僅僅只是金融行業的某個環節和流程的改變,我們只有通過新的技術將這些已經發生改變的環節進行融合,形成一個新的事物,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改頭換面而不是淺層的概念的改變。以眾籌為例,在京東眾籌、聚米眾籌、蘇寧眾籌等眾籌平臺上,我們給用戶的回報可能依然是以收益為主,這其實并沒有給金融行業帶來太多本質的改變。如果我們能夠將收益的形式以另外一種形式表達出來,那么或許用戶在獲取收益的過程當中所獲得的是另外一種不同的體驗。
金融與科技的真正融合是金融不再是金融,科技不再是科技。互聯網金融之所以會面臨諸多的痛點和問題,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兩者在經歷了融合之后,互聯網依然是互聯網,金融依然是金融,兩者之間沒有真正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東西。在互聯網金融破局的關鍵階段,金融與科技的融合結果必須是金融不再是金融,科技不再是科技,這樣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改變。
金融不再是金融的意義是金融脫離了當下我們對于它的既定印象,轉而以一種新的方式表現出來。比如,傳統我們對于眾籌的理解可能僅僅只是一個另類的募集資金的渠道而已,而通過其與科技的融合之后,眾籌或許以眾籌科技的形式出現,借助它我們不僅能夠能夠募集資金,甚至還能獲得其他類型的資源。對于科技來講,它們在與金融行業融合之后,不再僅僅只是金融的一種支撐方式,而是產生了一種新的物種,這種新的物種可能是“大科技”,這種科技有金融屬性,又以科技的形式表現了出來。
因此,金融與科技融合的結果就是要金融不再是金融,科技不再是科技。只有這樣,互聯網金融才不會僅僅只是一種形式的改變,而是有新事物產生的改變,這種改變才能給行業注入新的活力,給用戶帶來新的體驗。
用戶體驗只是外在表現,金融本身的改變才是終極追求。互聯網金融想要破解當下的發展難題,其解決的根本不在于用戶體驗本身,更多的在于金融本身的改變上。有人可能會問,為什么當前P2P的跑路受傷的是用戶,難道我們不應該提升用戶的體驗嗎?其實,這僅僅只是一種外在表現而已,其實質是金融本身出現了問題。比如,項目運作不當、風控措施不嚴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都是由金融本身的問題造成的。
破解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難題絕不僅僅只是解決用戶體驗這么簡單,其實質依然是改變金融產品本身。同樣以眾籌行業為例,我們看到以京東眾籌、聚米眾籌、蘇寧眾籌為代表的眾籌平臺之所以能夠在如此多的眾籌平臺當中脫穎而出,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真正從金融產品本身著手,通過金融產品的優化來反向推動用戶體驗的提升。因為用戶真正關心的是自己的收益能不能真正得到保障,而真正能夠保證用戶收益的恰恰是金融產品本身。
贏得互聯網金融的破局必須要從金融本身上著手,通過改變金融本身上著手,通過金融本身的改變來反向推動用戶體驗的提升。因此,用戶體驗的改變僅僅只是一種表象,而金融本身的一些改變或許才是互聯網金融真正需要著手進行改變的。
結語
新概念、新技術、新應用不斷在互聯網金融市場發生和發展,說明互聯網金融正在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正如每一個變革都蘊藏著無限的機會一樣,互聯網金融的此輪變革值得關注。深度改變金融本身、強化金融與科技之間的聯系、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融通與整合或許將會成為正在深度轉型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在金融科技時代贏得市場的主要抓手。
#專欄作家#
孟永輝,微信公眾號:menglaoshi007,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資深撰稿人,媒體人,專欄作者。從事互聯網多年,長期關注行業研究。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