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焦慮的背后,是數百億的藍海市場

6 評論 6425 瀏覽 19 收藏 12 分鐘

隨著經濟的發展站,人們的焦慮感也越來越明顯,而火爆的知識付費,只是緩解焦慮的第一步。

200多年前,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里提出質疑:“我們在這個世界辛苦勞作到底是為了什么?對財富、權力、名聲的追求,目的是什么?”“被他人關懷,得到他人同情,贊美,支持,這就是我們想要的一切行為的價值?!?/p>

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加快,物質條件空前繁榮,越來越多的人發現,和物質財富的渴望比起來,人們心里底層更需要的是安全感、肯定與贊美,當這一切無法實現時,就會帶來身份上的焦慮感。而這種焦慮感現象,正變得越來越普遍。而這種痛點的背后,帶來的就是百億級別的商業機會。

1.火爆的知識付費,只是緩解焦慮的第一步

在這兩年,羅振宇創辦的得到火了,這個利用大多數人年輕人和職場小白的知識焦慮感,而聚合而成的知識APP,自成立以來,利潤一路狂奔: 2017年1季度,營收就達1.51億元,利潤超過3805萬元,計劃于2018年下半年提交A股IPO申請。在得到的帶動下,千聊、飯團、小密圈、小鵝通等等相關的平臺和工具也火了。多數平臺已經完成了數輪融資。

按照羅振宇的說法,知識付費之所以火爆,“社會發展到了今天,這個焦慮已經不是謀生的問題了,它是一個“求存”的問題。換句話說,如果你對社會環境的信息感知能力下降,你原來的生存方式是無法維持的?!睆倪@個角度來看,知識付費更多是解決的是用戶職場上、生活、學習上等一些實踐性的解決方案。

但是現在的知識付費,有兩個明顯的問題,一個是內容比較淺,更多是偏職場技能型的類似如何讓你當一名幸福生活家這樣的內容大行其道。各種小白型、魚龍混雜型的內容大行其道。在某些APP里,甚至能看到如何教你電信詐騙這樣黑產的內容大行其道。另外一個就是知識覆蓋面比較窄,針對一些大學生、職場的小白和年輕人。甚至有部分人用一些看上裝神弄鬼的概念去忽悠用戶,讓他們沉浸在一種虛無的假大空概念里,從而獲得精神上的一種安撫。但是,知識付費并沒有讓焦慮感有實質上改善。

2.真正的焦慮,是心里底層的情感焦慮

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學原理》提到:“給一個人最大的懲罰,就是給一個人自由,但是不給他絲毫的關注和尊重。”(大意)。除了職場的知識學習之外,包括情感、被愛、尊重等多個方面的危機和焦慮感,才是人類底層的心理需求。

現在的網絡關系,其實是游離在現實和虛擬之間。從好的方面看,一個即使在現實中在孤獨的人,也有可能在社交媒體,游戲,旅游或美食社區,獲得數百甚至上萬人的關注和互動。

但是,另一方面現實的情況是,網絡的熱鬧并不能解決現實中的困頓和麻煩。你在網絡上認識上百個網友,但在你感冒生病時,在你家自來水管爆裂時,在你工作中遇到麻煩與爭議時,能幫助和解決你問題的,絕大部分還是來自你現實生活中的親人和朋友。而不是網絡上的某一個虛擬賬號背后的人。

于是,網絡上的熱鬧反而會加劇網民們現實中的孤獨感。從而由于對于網絡的熱鬧和上癮,會加劇現實生活中的孤獨感,于是,如何讓用戶的心理獲得慰藉就成了一個剛性的需求。

YouTube上曾經有一首歌:“你想和我虛擬的化身約會嗎?”“如果你對我不滿意,下線吧,下線我們就兩清了?!痹诰W絡時代,微信拉黑,微博取關,朋友圈屏蔽,我們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像一個像是高高在上的國王一樣,只要動一動手指,所有的不想看見的人和事都會消失。但是在現實的生活中,每個人的生活要面對的困難和尷尬并不會因此減少。

美國學者FURTICK曾做過一個關于友誼的調查,結果表明,相比起美麗閃耀的時刻,脆弱和尷尬才是催化友誼的重要契機,因為暴露弱點這一行為體現了信任,而彼此信任是友誼的基礎。

一個人在社交網絡上展現的形象,已經某種程度上變成個人的品牌形象。社交媒體上的生活對真實生活的影響,已經從個人生活領域拓展到工作領域。這讓人更加重視對社交網絡的個人印象管理,而且在被動消費的情況下,看到更多其他人精心展現的形象之后,下意識地以更高的標準來評估和改造自己。

社交網絡讓每個人都更加完美了,但也更加孤獨了。在這種情況下,每個人都會有比較強烈的傾訴欲望。但受制于安全、面子等因素。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人們越來越重視自我,更愿意通過付費的形式來解決問題。

于是,解決孤獨和焦慮感就成了一門大生意,誕生了各種商業模式。如果說得到主打的是知識付費,那么松果傾訴主打的就是陌生人之間的傾訴、交流和陪伴。用戶通過平臺上入駐的傾聽者的標簽、簡介、評價等,找到合適的人,去傾訴包括情感、家庭、職場、校園等各種話題。鏈接需要傾訴的和愿意傾聽的人,幫助用戶緩解心理上的壓力和焦慮感,同時幫助某個過來人或有專業資質的人獲得變現和價值肯定。

(數據來源:iiMedia Research)

3.精神服務類的生活方式將會普及

由于網絡與現實的巨大差異和落差,讓人的焦慮感越來越嚴重。從而越來越不快樂。對年輕人來說,社交媒體的可怕之處在于,它基本統治了年輕人的生活。數據統計顯示,有超過20%的人每天查看微信50次以上。

日本曾經做過一個調查,受訪人群中最討厭的三件事中,得票最高的,就是生病了自拍的照片。這種情況在中國的微信朋友圈和微博中更加突出,有些女生連切水果削到手指,買了一盒感冒藥都會拍照發出去。其實在這些令人不太愉悅的照片背后,她們想要的只是被關心和被關注到,需要愛。但是,城市化節奏的加快和競爭激烈化,現實生活中的朋友的距離卻越來越遠。于是,通過便捷的互聯網獲得情感和心理上的慰藉就成了痛點和剛需。

通過社交媒體,年輕人可以隨時同步朋友的狀態,就算每年只見一次面,也可以成為所謂的熟人和好朋友。很多人和朋友在線上相處的時間遠遠超過了線下。人們開始分不清,哪個才是他們真正的朋友,是社交網站上穿著高跟鞋喝下午茶的一面之緣的“朋友”,還是穿著人字拖和自己吃燒烤的鄰居?

物質的發達,和互聯網對現實的割裂,在這種大背景下,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的慰藉,將會轉移到網上去尋求。包括情感在內的精神類的服務類的在線交易,以及相關的生活方式將會需求越來越大。根據美國新聞周刊的報道,在美國,僅僅是2014年,接受付費心理、情感溝通的人數多達4250萬人,占到了美國人的13%(美國總人口約為3.1億)。

在中國,這更是一片尚待開發的巨大的藍海市場。而這個過程中,會有各種各樣的創新模式出現,得到走的是一對多的知識路線,更多是教程和知識的單項輸出,這種需求將長期存在。松果傾訴走的是一對一的陪護和交流,從人性需求的層面來說,更加私密和有效。也更容易被用戶所接受。這種需求從未來看是更大的趨勢。成立兩年用戶就突破100萬,連續獲得多輪融資。70億的得到只是精神服務的第一個走出來的大IP,毫無建議,在這個數百億乃至更大的市場里,還會有更多百億級別的公司產生。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我們從未像現在如此便捷的,獲得更重信息和服務,這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我們和朋友同事的心靈距離從未如此遙遠,哪怕是近在咫尺?;ヂ摼W產生的問題,最終還是要回歸到互聯網來解決。

#專欄作家#

南七道,微信公眾號:南七道,人人都是產品專欄作家。南七道新媒創始人&CEO,虎嗅等年度作者,互聯網明星創業公司臉萌、FaceU等品牌操盤手,關注互聯網和科技創業。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松果傾訴這個軟件很好用,方便簡單,能馬上解決我的需求,我經常情緒化很嚴重,就很想找個人聽我說說話,或者給我安慰,或者給我建議。希望越做越好,能幫助更多像我一樣被情緒困擾的人。

    來自廣東 回復
  2. 個人特別贊同您的觀點,細分之后的市場將迎來大發展,雖然時間有點長,但絕對能引爆一個前所未有的增長點

    來自上海 回復
  3. 又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不覺得很low嗎

    來自山東 回復
  4. 知識付費1.0“景觀式知識”,“游覽式知識”,“概念式知識”好比信息高速延伸的“地理景觀”,可指引用戶下一站,明天,后天的行程目的地,中間一天或半天時間即“游覽完成”,有個基本概念,好比北上廣小白領在與人聚會聊天(或上非誠勿擾聊天對話)的時候,可以把“我去過布達佩斯~“,”我在新西蘭呆過“等臺詞對應地換成“我學習過區塊鏈”“我參與過AI場景搭建”隨時隨地掛在口頭上,以證明自己不是土鱉,緊跟時代前沿。 ??

    來自江蘇 回復
  5. 個人總結下來,這個焦慮來自于信息超載與快節奏,形成多元化離散性價值觀。好比開一輛寶馬在高速上狂奔,2小時最多1天,我就可以到達現在想去的地方;而后又需要思考下一站該去哪兒——我們只知道一天之后可以到達哪兒,但我們不知道一年之后又該到達哪兒?缺失一個長時間指引的宏觀燈塔! ??

    來自江蘇 回復
    1. 說得好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