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運營實戰(四):似是而非的數據悖論

0 評論 9024 瀏覽 60 收藏 7 分鐘

數據顯示,產品A和B的購買成交率男性>女性,可產品A與產品B之和,成交率卻是女性>男性。你信嗎?

精細化運營能夠幫助我們在數據的指導下進行產品路線、戰略的調整,讓產品改進的過程有章可循。

但有時候,我們也會遇到一些看起來有些詭異的數據陷阱。

案例數據

我們先看問題的描述:

在產品A和產品B中,男性的購買成交率都是男性>女性,可在合計中,卻是女性>男性。那么,這就有點懵了。

所以,到底應該拓展男性用戶,還是女性用戶呢??


可能我們的第一反應都是:是不是數據不準確?。坑谑俏覀兙陀辛诉@個案例……

原因定位

我們來追溯一下問題的來源:

*此處數據已做了模糊處理,非真實數據

從數據上我們可以看到,實際上,在產品A和產品B上,確實都是男性轉化率高于女性,但由于產品B的轉化率明顯低于A,且男性群體大量被引導去了產品B,所以整體數據的轉化率反而要低于A。

這在統計學上稱為:辛普森悖論(Simpson’s Paradox)

在分組比較中都占優勢的一方,在總評中有時反而是失勢的一方。該現象于20世紀初就有人討論,但一直到1951年,E.H.辛普森在他發表的論文中闡述這一現象后,該現象才算正式被描述解釋。 后來就以他的名字命名此悖論,即辛普森悖論。

優化方案

回到這里的題目中,數據向我們展現了兩個結論:

  1. 對于產品A和產品B,男性的購買成交率都大于女性;
  2. 產品B的平均成交率要明顯低于產品A。

那么對于投放決策來說,我們還是偏好男性用戶。在引流成本相同的條件下,男性的購買轉化率較高。而針對產品A和產品B的分流推薦方式,可能還需要考慮兩個產品的客單價與利潤率。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產品A屬于低單價、低利潤、成交率高的產品,產品B屬于高單價、高利潤、成交率低的產品。那么如果在電商開拓期,希望引入更多用戶,我們可能會側重于推廣產品A;如果平臺已經有一定規模,希望能夠提高人均利潤率,降低百元成交量的獲客成本,我們可能可以考慮多推廣產品B。

(大概就是像這樣的兩個產品↑)

當然,這些的前提是在,引流成本相同的情況下。而往往實際問題的考慮中,我們還會需要考慮投放成本、投放效果、轉化效果等問題,這一部分在我們的第一章《數據運營實戰(一):細分目標人群,結合用戶畫像的實踐》中也探討過,歡迎移步討論!

案例總結

在數據運營的實戰中,可能常常會遇到一些讓我們覺得有點別扭的數據。

而在這些數據背后,其實蘊藏著很多的細節與能量。因此,建立詳細的數據分析運營體系,理解用戶群分離與歸并的思路,讓數據為你所用,這是很重要的。

回顧我們上一期講過的數據運營微笑模型~


這一期我們講的是在定位原因的過程中,對用戶群拆分解析之后發現了其中的運營價值。

我們可以先通過自定義事件埋點,監測購買事件,同時上報購買商品的參數;然后通過用戶分群設置篩選出購買事件中,購買參數等于產品A的人群,來得到我們想要的細分用戶群體:

然后通過用戶群體的計算與分析,得到該群體的人群特征,展開我們的數據分析工作。

今天的運營實戰分享就先到這里,客官們有啥建議或意見歡迎在留言區評論哦~

相關閱讀

數據運營實戰(一):細分目標人群,結合用戶畫像的實踐

數據運營實戰(二):細分漏斗畫像,改善關鍵節點

數據運營實戰(三):用數據說話,從埋點開始

 

本文由 @騰訊大數據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