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羅永浩的得到專欄倒掉,看知識生產者服務的動機

0 評論 6373 瀏覽 13 收藏 9 分鐘

做一個知識生產者也不是那么好玩的。

羅永浩在本月25號宣布停止更新他的得到專欄《羅永浩創業課》,并發了一封道歉信。

我無法再完成后續的專欄更新了。我的身心狀態和公司的現實發展局面都不允許我再以這樣的狀態繼續下去了。

我是他的訂閱用戶。幾個月前開始感受專欄無法按期更新時,就預感這檔專欄可能要流產。

果然,這檔正在風口創業的直播創業課終止了。

在聽課時,就懷疑這些干貨輸出的質量,一個正在創業者的精力如何持續長達一年的創業直播指導?如果從商業運作上來看,老羅要是選擇出精品課(小課程)可能就穩妥很多。

正如,得到產品發布會邀請徐小平,讓他分享創業和風投的經驗,最后上線了一檔1元錢的《徐小平講創業基本功》。購買量超過10萬。

精品課(小課程),這類知識付費產品,小而精,精而美,而且這類一次性交付性產品,必然牽扯的精力是階段性的。比如幾周,幾個月,生產出來一套后,就可以休息了。

而大課,需要每周每天持續穩定的輸出,如果沒有工業化的生產流程,維系起來會非常痛苦。

顯然,每一個《得到》大課的背后,一定有一套工業化產出流程和服務團隊。老羅的創業課也不例外。

羅永浩嘗試了多種方法,試圖減輕自己的負擔。他談到:“搜集資料、整理內容的制作團隊嘗試了很多方法(一度有五個人接近全職幫我做內容,但不能代筆)。

像這類工業化的輸出,其他作者都如此。如專欄《關系攻略》的熊太行說過:

除了睡覺、來公司開會(一周一次)的時間,其他時間都做關系攻略。有的文章一氣呵成,三個小時寫完。也會有題寫了幾千字推翻重寫,最長拖到三天。

由于得到產品有相對“苛刻”的品控要求,在上面的專欄作者,要付出的努力要辛苦很多。

比如劉潤的專欄《5分鐘商學院》,雖然成品只有5分鐘,但有一次直播中,談到,他每天花在課程上的時間長達6個小時。

如此高強度的打磨(且不說有點夸大的嫌疑),可以窺測出這些知識生產者都是一群對自己知識產品較真的人。到底是得到產品平臺方的品控較真,還是生產者們本能的較真,這個就不得而知了。不過既然都是一群大咖,我會偏見的認為,必然是生產者們對產品本身較真了。

這個偏見的潛在邏輯是,這些大咖的知識分享,第一性原理是源自對知識分享效果本身的熱衷,而不是為了賺錢?;蛘哒f,為了品牌流量的賺錢服務。

在我訂閱羅永浩干貨日記時,本能的對干貨質量是產生懷疑的。但幾期下來,能真切感受到錘子科技的創業心路歷程,并且在歷程中有深刻的認知提煉。對我這個門外漢來說,真是打開了創業見識:原來風口里的創業是這么在玩。

然而,我熱衷的我將他的干貨日記分享過朋友們聽,卻從來沒收到回復和評論過。

我當時的感覺是,創業的分享價值可能不太大。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創業故事,每個故事都不同。別人成功的經歷,放在你的身上未必適用。

而這檔創業干貨日記的分享,似乎更多是老羅本人的創業歷程。雖然帶著創業課程交付感的味道,但更多像是一場創業直播,讓用戶打開見識,感受鼓舞,并產生接近風口的錯覺。

聽過幾期下來,越來越感覺創業的艱辛,以及錘子科技的偉大。于是,就有了圈粉的嫌疑。

仿佛,這檔專欄就要變成錘子科技創業的宣傳平臺。

然而,創業過程中大量故事都是剛發生的,或者還要發生下去。創業直播,是一件很大膽的嘗試,也是一件容易玩火自焚的嘗試。因為里邊大量的創業套路,被赤裸的揭露出來。

而老羅還是要不斷融資玩下去的。據說,在停更專欄期間,他帶著錘子科技,融資了10個億。

作為企業的負責人,我必須全身心到地投入到公司的運營和產品的設計、生產、推廣中來,這是我最重要的職責和義務?!_永浩

而10億之后,創業必然更加腥風血雨。

而這些,也要直播嗎?

我看很難。經商的人都明白一個道理:想悶頭發財,成功了再拿出來分享。

除非,知識分享本身就是一種職業,或者一件輔助主業的工具。

老羅曾表示為了拯救錘子獲得資金支持,與多家業內公司簽訂了“賣身協議”,包含定期在羅振宇的得到專欄當中發表創業內容以及在陌陌當中進行定期直播。

如此可見,老羅的知識分享,牽扯了太多商業運作的味道,或者資本快速變現的感覺。

比如他在得到專欄的分享,成功10億融資之后,選擇終止服務也就理所當然了。只是這樣中途終止,讓得到平臺稍顯尷尬。

創業過程,在成功之前忌諱高調,如果刻意高調一定有著潛在的商業動機。而負重著商業動機的知識生產,很難持續。

持續的知識生產,是一件人類智慧傳遞的變態服務。就像把一個人的大腦綁定在社會協同的大機器上,往大腦里不斷的貫通信息流,然后再抽取過濾后的信息,再包裝可供成分發的產品。這些產品不斷的滿足其他大腦升級需求。

滿足了用戶,作死了生產者們。

于是,上線這種持續性的知識服務,將會導致知識生產者們開始分化。一些賺一筆就走的人,會離開,那些專注分享的人,將會變得越來越專職化。

所以,做一個知識生產者也不是那么好玩的。從職業屬性來看,教師和培訓師可能更適合這份工作。而其他行業的人,恐怕更適合輸出階段性產品,精品課(小課程)。

我們看得到里邊的專欄作家已經越來越多是教師職業了。

如果真是如此,整個知識生產業態不見得是一件好事。

未來,在持續知識生產上面,應該還得有技術性的創新來打破這種職業趨勢。

-end-

 

作者:曹濤,產品經理,互聯網追風人。微信公眾號:互聯網追風人。

本文由 @曹濤CT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