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已經被玩壞了,人工智能會重蹈覆轍嗎?

0 評論 5397 瀏覽 10 收藏 15 分鐘

VR已被玩壞,需要休養一段時間才有重新崛起的機會,希望人工智能不要重蹈覆轍。

人工智能概念誕生伊始,就承載了人類對未來世界的無限遐想,這個以智慧和思維為模型的類人智能體從淺層次講是人類的影子,就像皮影戲中的傀儡,動靜皆由人類掌控。

但從深層次講,人工智能的方方面面必然會越加趨近人類,就像三體中的智子一樣,是一個能讓人類忘卻仇恨和侵略的完美存在,那時它在社會中甚至是在整個自然界中的界定,必然會隨著人類的感情發生難以預料的轉變,所謂的人機關系可能會發生聚變。

不過正是這種類似于創造新生命體的感覺,使得我們人類的野心和榮譽感無限膨脹。尤其在近幾年資本熱捧和概念營銷的氛圍中,營造了一種人工智能觸手可及的錯覺。這與去年超級火爆的VR技術幾乎如出一轍。

但事實是,縱觀被稱為VR元年的2016,在無數雞血狂熱之后,到頭來才發現那是一場殘酷的泡沫破滅之旅。

隨著阿爾法狗的頻頻出手,乃至百度人工智能的各種消息,目前的行業狀態正在獲得全民的關注。但需要警惕的是,也許現在的人工智能就像是沙漠中的海市蜃樓,狂奔的同時必將有一大批追隨者倒地而亡。就如人工智能科學家李飛飛擔心的那樣,過多的泡沫只會帶來實現不了的承諾和目標。

而不出意外,資本寒冬在未來一年還會持續,但人工智能的熱度可能也會繼續高漲,這種現實和理想的沖突,是否會讓眾多初創公司面臨更大的困境?人工智能的泡沫是否會從隱現轉為大規模浮出水面?

創業者與公眾對人工智能懷有過分期待

人工智能進入普通大眾視野,歸功于兩次全球矚目的巔峰對決。去年年初阿法狗完虐李世石,維護人類在圍棋界的最后尊嚴似乎成了一件火燒眉毛的事情,而不到一年后,阿爾法狗搖身一變以“Master”的名義橫掃國手取得60連勝,引起軒然大波。不明所以的圍觀群眾在贊嘆之余,對人工智能更多了莫名的期待。

其實說到底,這并不是什么顛覆性技術突破,因為在算法上,人類早就難以和計算機抗衡,而圍棋恰恰是依據固定規則可以窮盡算法的,所以從本質上講,這可能并不是智力和布局的比拼,也就無所謂圍棋界尊嚴這種說法。

不可否認的是,谷歌的這兩次廣告營銷做得無比出彩,不但完美地展示了自己高人一等的人工智能程序,而且影響了全世界對人工智能的輿論導向。此后在互聯網巨頭公司樂不知彼的推動下,這個行業似乎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繁盛景象。

據《烏鎮指數:全球人工智能發展報告2016》顯示,全球每10.9個小時誕生一家人工智能企業,而中國人工智能企業達到709家,雖然相比美國的2905還差很多,但這個數字足以令人觸目驚心。遙想去年盛極一時的互聯網直播平臺,鼎盛時期也就達到200家左右,而技術門檻高很多的人工智能企業短時間內居然能達到如此規模,足見涌入該領域的人群之多。

只是在這個數字背后真的能承載相應的商業價值嗎?

據融資總額的相關數據來看,過去一年中國大陸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規模大約為1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8億元)。但是有自媒體統計了融資排名前一百的公司發現,排名前十的人工智能企業融資總額都達到了2億人民幣以上,超過1億人民幣的公司則多達18家,例如思必馳僅C輪融資就達2億人民幣,云知聲B輪融資為5000萬美元,出門問問累計融資7500萬美元。

從這些數字不難看出,融資金額多數集中于頭部,而基數龐大的尾部企業實際上所得資金支持不多。從這個角度來講,所有人工智能企業中必然存在著大部分盲目跟進的追隨者,他們就像這場熱潮產生的泡沫一樣,看似絢爛卻只能隨風而去、飄搖度日。

其實不管這場人工智能的盛宴是否名不副實,單單就資本和營銷造就的市場輿論來看,就未必是好事。創業者或是公眾如果受宣傳輿論指導,就極易產生不切實際的期待,而這種過度期待一旦不能盡快轉化為現實,就會對市場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也有可能引起眾多小公司走向滅亡。

創業門檻降低,但成功的門檻在提升

羅輯思維曾提到,原來做自動駕駛、圖形識別、語音識別的是不同的算法,但是由于深度學習算法的存在,底層被打通,導致了進入人工智能的門檻隨之降低,所以大量的初創企業開始往人工智能領域涌進。不過還有另一方面因素也激發了創業者進入的信心,那就是現在較為成熟的人工智能算法,更多的都是依賴于大數據時代的海量信息,而受益于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海量信息獲取似乎并不是太困難,所以這甚至成了國內初創企業的整體優勢。

但是,數據畢竟不是人工智能的全部,歸根結底還要依賴算法上的重要突破,不然只會停留在人工智能的初級階段。而且即使是企圖依賴大數據積累資源和技術的初創企業,在2017年巨頭林立、資本寒冬的外部環境,再加上算法匱乏的內在劣勢情況下,是否會淪為大型企業進擊的炮灰,也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

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去年的VR行業,現在整個行業對人工智能的大肆宣傳,和去年年初對VR的集體看好極為雷同,并且人工智能所面臨的環境、所處的現狀也和那是的VR如出一轍,同樣的資本熱投、遍地開花,同樣的未來技術本質,同樣萬眾矚目的市場期待,然而如今半死不活的VR/AR行業很有可能會成為人工智能企業的前車之鑒。對于已成風口的人工智能,我們理應在虛火和熱潮中保持足夠的理性。

相比輿論造勢,其實人工資能領域的投入明顯開始愈加謹慎,這也印證了資本寒冬一說,并且這種趨勢可能還要長時間伴隨互聯網經濟的進程。從圖中可以看出,投資額度從2014年末起有了明顯的提升,這和初創企業涌現的時間一致,即使季度之間起伏很大,但每年總體數額確實在不斷上漲。

不過從融資階段分布來看,自2005年開始資本主要集中于種子輪,A、B、C階段占比呈整體縮小趨勢。而且有數據顯示,2011-2015的五年間全球有超過65%的融資發生在種子/天使輪或A輪,D輪及以后的融資僅有20家。這就說明雖然人工智能很火,但是投資卻正在漸趨理性,多數人工智能企業如果沒有明確實用價值或技術產物的話,很難再空口無憑地打動投資人的心,他們未來的融資前景實在不容樂觀。

所以說講故事、搞營銷實際上并不是人工智能的大行之道,在這個領域即使是科技巨頭,也沒能創造出一項性能完善、擁有極大用戶規模的人工智能產物,初創企業的人工智能之產物多數只能算是偽人工智能,與其過分投入到產品的營銷中,還不如關注巨頭們沒有觸及的一些垂直化細分領域,從中深耕,尋求機會。

人工智能技術轉化為商業價值還需時間

人工智能的應用涉及到專用應用和通用應用兩個方面,前者涵蓋了目前國內人工智能應用的大多數領域,包括人臉和語音識別以及服務型機器人等,而后者則側重于金融、醫療、智能家居等方面的通用解決方案。不管是哪個領域的應用其實都具備清晰的商業模式,例如依靠人工智能黑箱算法而強勢崛起的今日頭條,通過合適內容傳遞到合適人手里從而積累了海量用戶;蘋果的Siri、亞馬遜的Alexa等語音交互技術成功地和硬件產品結合,為其賺取了不少利潤。

但是,這也說明另一個嚴峻的事實:目前行業內較為成熟的人工智能產物幾乎都出自互聯網巨頭。

在這種壓力之下,初創企業為了快速獲取投資或者賺取眼球,往往利用偽智能產品作為講故事的資本,這種現象極為普遍,也造成了市場上“產品熱需求冷”的局面。這和最近兩年VR市場上所呈現的狀態極為相似,眾多廠商借助熱度紛紛推出自己的VR硬件或軟件程序,但是這些性能低劣的廉價商品非但沒能借勢而上,反而摧毀了大部分消費者的購買意愿。

人工智能領域也是如此,正如周鴻祎所說,“今天出來做一個公司,如果不說自己是用深度學習、人工智能,都不好意思出來混”、“基本上每一頭豬都在身上打上了人工智能的標記”。

大批的偽智能產品,他們僅僅是把普通的電子產品簡單地加入了聯網或者搜索功能,就能以大數據和深度學習的名義進行吹捧,例如部分可穿戴設備和智能機頂盒,更有甚者,一個水杯加上一個數字溫度計就敢號稱智能。這些商品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普通用戶對人工智能的誤解,對于未來該行業的應用普及也會形成負面影響。

而且即使是有了技術性突破,從技術轉化為極大的商業價值也需要很長時間。人工智能從概念誕生到現在已有60年,即使經歷這些年科技爆炸的時期,也缺乏席卷市場的現象級產品,各分支領域也都面臨著各自的技術桎梏。

即使突破了技術桎梏,也不意味著這款產品可以獲得成功。王小川說過:如果一開始沒有技術含量,就很難變成產品;進一步說,即使有技術也不一定有產品,不一定有用戶的規模;再進一步說的話,就算是有技術、有用戶規模,也不一定就能帶來大的商業價值??偠灾斯ぶ悄茴I域需要技術迸發的那一刻,更需要足夠的耐心等待天時、地利和人和的交接點。

那么,現在的人工智能已經天時地利人和了嗎?

以技術成熟驅動市場爆發,是最合理也是最健康的成長路線,就如同當年智能手機強勢秒殺功能機一般。尤其是人工智能這種帶有強烈科幻色彩的產物,更應循序漸進、步步為營,莫要因商業熱潮中產生的虛幻泡沫,而淪為科技浪潮中的犧牲品。

VR去年已經被玩壞了,需要休養一段時間才有重新崛起的機會。但愿人工人工智能的運氣不會這么差。

 

作者:歪道道

來源:微信公眾號:歪思妙想

本文由 @歪道道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