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讓“大V”們賺錢還是賺聲望? 在知乎這是一個兩難選擇

1 評論 9123 瀏覽 12 收藏 16 分鐘

對于那些想成為大V并通過影響力獲利的用戶,知乎的運營策略并不十分友好。但內容戰場已經硝煙四起,大公司紛紛攜著資本闖入陣地,知乎未來面臨的競爭會愈加艱難。

在中文互聯網圈里,知乎大V是一批獨特的存在。

在知乎,他們擁有著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占據著絕大多數用戶的時間線。但走出知乎,他們的名氣可能還比不上一個微博小V。

按照知乎用戶路人甲爬到的數據,截至目前,知乎用戶粉絲數排名前十的依次是張佳瑋,李開復,黃繼新,周源,yolfilm,張亮,張小北,李淼,葛巾,采銅。

其中粉絲數最多的張佳瑋有141萬關注,粉絲第十的采銅則有63萬關注。雖然知乎在注冊用戶方面遠不及微博(二者最新公布的用戶數分別是7000萬和8.5億),但對一個平臺最頂級的頭部用戶來說,這樣的粉絲數還是略顯寒酸了。

近日,今日頭條簽約知乎大V的事情被鬧得沸沸揚揚,但有心人觀察一下就會發現,這三百個大V大多都只有1-10萬左右的粉絲,換在微博可能都不夠接廣告,但在知乎,他們已經非常接近金字塔頂端。

知乎用戶蘇莉安曾出過一份《第一次民間版知乎用戶分析報告》,報告以3,507,426人個用戶作為種子,遍歷了他們關注列表,得出了以下結論。

在這3,507,426個用戶中,粉絲超過1000人的,只占到了萬分之九,粉絲上萬的則只有萬分之二。并且,零關注、零提問、零回答的“三零用戶”共2,092,271人,占全體用戶的59.65%。

這些數據加起來說明了兩點:第一,知乎是一個內容消費遠遠大于內容生產的平臺;第二,粉絲過萬即可在知乎稱V。

第一點很好理解,畢竟問答網站的準入門檻本身就高,美國的連線雜志也曾將問答網站的用戶貢獻比例歸納為2:98。但第二點就有點耐人尋味了。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乎大V告訴界面新聞記者,“這是知乎千方百計限制用戶做大的結果。一個正常平臺的頭部用戶大概能集中平臺5-10%的用戶作為粉絲,但知乎,可能還沒有2%?!?/p>

記者隨即查詢了部分平臺的用戶粉絲數據,微博粉絲數第一名的謝娜擁有9396萬粉絲,占微博總用戶的11%,而快手粉絲數第一的MC天佑則擁有1900萬粉絲,占快手總用戶的4.7%,符合上述大V對粉絲量的判斷。

當然,僅憑觀察,并不能說明知乎主觀限制了頭部大V的成長。

“是,這只是一個結論,是我的主觀感受,但你要讓我舉例子,那真是太多了,比如知乎傲慢的分發邏輯。比如我今天發了一篇專欄,兩個回答,但我不確定關注了我的用戶能不能看到,因為推送的權力在知乎手里。在知乎,推送邏輯是這樣的,我知道你關注了張佳瑋,但我們覺得他寫的東西你不一定愛看,以后他再寫了啥東西讓不讓你看到我們先考慮考慮。這種邏輯就是把用戶當傻子,如果我想看什么要知乎決定那我關注這個人的意義在哪?”這位大V對記者表示。

平臺的確沒有理由主觀限制用戶成長,用戶時間線靜默或是看不到自己關注的內容,只能說明知乎在首頁推送算法上對頭部用戶是不友好的。

知乎PM也證實了這個觀點,對于知乎的首頁算法,他通過知乎小管家向用戶“情何以甚”這樣解釋,“知乎首頁現在使用的算法考慮了用戶的興趣、內容質量、用戶和創作者關系等等非常多的特征,這主要是考慮到關注量比較大的用戶,努力把用戶更感興趣的內容排到前面,可以最大程度的減少對用戶的干擾。”

同樣,知乎也向記者明確表示沒有限流的行為。

顯然,這個算法是為了那些關注人數較多的用戶設計的,但從現在的運營狀況來看,它并沒能改善用戶首頁環境,反而造成了頭部用戶不滿,寫出來的東西粉絲看不到,這無疑消減了大V的創作熱情。

張佳瑋在今日頭條事件發生后曾這樣評價知乎:“其他網站在意所謂知乎大V,是贊美知乎的激發能力,但這點價就能買走,也可以說是知乎不擅長保護了吧?不得不說,在激發火焰這一點上,知乎做得很棒。但在保護和留下火焰方面,知乎并不算很好?!?/p>

對任何社區來說,大V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而要想保護和留下這些火焰,平臺一定要給到他們足夠的物質滿足或精神滿足。

而知乎似乎這兩點都沒做好。

賺不到錢

知乎一向不是一個對商業抱有極大熱情的社區,這種“反商業”在用戶端,集中體現在知乎用戶厭惡一切和賺錢有關的“夾帶私貨”行為。這樣的社區氣氛,也決定了知乎大V一開始就和廣告營銷這種自媒體人摸索出的最直接的變現方式無緣。

而且,不僅知乎用戶對廣告的容忍度很低,平臺也同樣。

對很多人來說,知乎的封號刪帖標準都是個迷,但凡有一點營銷廣告嫌疑的,都會被官方不同程度的處以封號刪文章的處罰,甚至連機構號也不能例外。

曾一度做到知乎第一的魅族專欄如今就處于被封號的狀態,“我們每篇文章都能獲得平均3000+的贊,但有一天,知乎突然就給封了,連個理由都不給?!必撠熢搶谶\營的魅藍科技員工黃軼軒告訴記者。

雖然去年以來,知乎也嘗試了用Live和電子書等方式幫助平臺上的用戶體面變現。但真正能通過這兩個渠道變現的人仍然是少數。

盡管知乎經常強調Live主時薪過萬,但考慮到一場Live的準備時長,這個時薪其實是要打折扣的。而且,Live需要講者對知識做非常系統的總結,它的產出率和良品率其實是成反比的,換句話說,Live不可能作為知乎大V穩定的收入來源,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那么多系統性的知識可供輸出。而真正付錢的用戶數量也未必穩定,根據知乎Live的運營標準,超過200人參與的Live且評分在4.5之上,就有幾率入選到熱門精選。

電子書方面,從去年到今年,知乎總共也才為用戶帶來了30萬元的版稅收入,這些錢分到每個人的人頭上幾乎不剩什么。

如果你只給一個人影響力卻不讓他變現,是不合理的。而且看起來知乎大V們也并非人人年薪百萬,否則也就不會有今日頭條500元買一篇文章的事情發生了。

更何況,知乎引以為傲的社區氛圍也差點因此出現問題,魏則西事件發生后,知乎爆出有大V收錢為百度洗地,知乎為此把事件相關的六個大V賬號全部進行了永久封禁處理。這是知乎最聲勢浩大的一次封號行動,也代表了知乎官方對此類收錢洗地行為的零容忍態度。

態度是好的,但問題是,如果知乎能更早發展出一個良性的變現模式,這些大V也用不著這樣鋌而走險了。

在給內容創作者物質激勵方面,頭條已經做到極致,而頭條這種簡單粗暴的補貼做法其實也是其自身強大的造血能力帶給它的底氣。那么,知乎在戰略層面上發展知識市場的同時,是不是也應該把企業的自造血放到一個更加重要的位置?

沒成就感

正如張佳瑋說的,大多數人愿意留在知乎無外乎是因為知乎的氛圍。但問題是,人都需要從外界獲得認同,平臺既然給了用戶粉絲和優秀回答者的身份,就應該給他對應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而知乎除了上文提到的讓大V們不滿的首頁算法以外,文章里沒有閱讀量概念,互動只有評論和點贊,用戶身份標識也只有“個人認證”和“優秀回答者”兩種。

這樣很難讓用戶獲得非物質滿足。

知乎用戶情何以甚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把一篇文章同時發在知乎專欄、微博和公眾號上,觀察三個平臺的反饋情況。

一個小時后,公眾號500閱讀27贊,微博3轉發10評論25贊,知乎看不到閱讀數,贊數是2。

“我微博和公眾號的粉絲都未過萬,但在知乎卻擁有12萬粉絲。說實話,看到這樣的數據,我感受不到我作為一個認真的原創內容輸出者,在知乎這一畝三分地上耕耘許久,所應該收獲到的成就感?!?/p>

根據知乎官方對界面創業的回應,剛剛更新的新版首頁并不一定按照時間排序內容,因此“部分情況下有可能會出現「刷不出來」的情況”。即使對于老用戶,知乎也側重于對其已關注范圍內的內容進行“更加智能”的排序。

從運營策略上看,知乎的出發點似乎并不傾向于培養出超級大V,而是一直把關注點放在“讓內容有更好的流通”。我們很難去評判運營策略的對錯,但無論如何,這個策略對于想通過影響力獲利的大V來說,未必是個好消息。

不僅如此,在歷次迭代的過程中,知乎都是以改善消費端用戶體驗作為標尺,而忽視了內容生產者的利益,比如說此前針對Live的七天無理由退款規則就被質疑太過偏袒聽眾??梢岳斫庵醮伺e也是為了市場的有序發展,但知識產品畢竟不是淘寶上的實體商品,退貨了還可以二次售賣,雖然知乎向淘寶看齊是為了盡快保障制度,但一刀切的沿用淘寶做法也不可取。

如果知乎繼續使用現在的首頁算法,并在接下來的迭代中保持傾向普通用戶而忽視頭部用戶的策略,相信不用其他平臺來搶,越來越多的大V都會逐漸趨于潛水,或試圖把粉絲轉移。

頭條風波過后

最后我們再回過頭分析一下頭條事件對知乎的影響。

知乎用戶路人甲曾總結了過去一年來知乎所有粉絲過萬用戶的活躍動態圖:

從上圖可以看出,從2016年年初以來,大V整體的回答和文章數量雖然略有起伏,但總體還是穩定的。

從網上流傳的截圖來看,今日頭條最早在去年11月就已經開始挖角知乎大V了,這么長時間,知乎高層不可能不知道,他們的不作為其實也側面說明了數據上這件事情對知乎并沒有太大的影響。

事實上,根據諸多知乎大V的反饋,頭條和他們簽的協議僅是內容排他,并沒有不讓他們在知乎上說話。所以,即使和頭條簽了協議也不妨礙他們同時經營兩個平臺,僅僅是精力分配的問題罷了。

更何況,頭條和知乎的受眾完全是兩批人,大V生產的內容也會根據平臺不同有所區分。換句話說,發在頭條上的內容大多數根本就是不適合知乎的。

對于這些知乎大V來說,知乎還是存在其稀缺價值的,起碼在討論氛圍和評論質量方面,全網還沒有哪個平臺可以和知乎比肩。

但是,在這樣一個內容為王的時代,頭條絕對不會是最后一個想從知乎買大V的人,正如羅振宇之前提到的,這個時代價值與勢能正在聚集在個人身上。

更多大公司正攜著資本氣勢洶洶地闖入內容戰場。

在今日頭條之前,借由網紅和大V復興的微博在去年年初拓展過一波知乎大V,以發展自己旗下的微博問答,得到、喜馬拉雅、分答等知識付費平臺對于網紅和大V的爭奪也一直在進行。

8月30日,知名自媒體人馮大輝還在微博上爆出另一張百度寫手團招募的圖片,其中提到,百度問答是基于手機百度的問答類產品,產品形態類似頭條問答和知乎,合作內容可直接投入百度Feed流下發。

當互聯網進入存量時代,工具產品格局已定,流量入口也已早已被巨頭把持,內容無疑成為了搶奪用戶時間的絕佳入口。這是內容創作者的黃金時代,而憑借內容起家的知乎要面對的競爭也將越來越難。面對越來越多與利益掛鉤的內容生產需求,大V們還能憑借興趣堅定的留在知乎嗎?

他們是平臺最珍貴的火種,現在卻只能夾在月亮和六便士之間進退兩難。

 

作者:鄭潔瑤

來源:http://m.jiemian.com/article/1607831.html

本文由 @鄭潔瑤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ixabay,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不說別的,單說知乎現在的所謂的“考量普通用戶,最大程度的減少對用戶的干擾,努力把用戶更感興趣的內容排到前面”的首頁算法,對普通用戶個人體驗而言,同樣是不敢恭維;用戶已經被培養了習慣,關注的人或話題,新的消息都排列出現,我關注了這個人,難道我不想看他動態了?我需要看什么還要你知乎先判斷?更何況知乎現在的算法做得并不好,比如重復出現的話題情況太多;
    總的來說,每個用戶的接受和分辨信息的能力應該被承認被尊重,而不是被知乎的算法一刀切;反正個人不看好知乎的發展。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