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迷局

1 評論 6177 瀏覽 2 收藏 7 分鐘

互聯網金融這個詞在過去的一年中大熱,促發因素就是阿里的余額寶,通過支付寶支付工具,將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基金瞬間炒熱。大熱的一個有趣注腳是:一位寫點互聯網金融文章的自媒體人,在去年全國巡回式地四處開講,據說收入以百萬計,可見市場有多關心這個話題。

一位媒體朋友因撰寫文章之故,來問我互聯網金融究竟是什么。在我看來,這個概念的確十分龐雜,P2P的所謂人人貸是互聯網金融,眾籌似乎也是,此外,無論是阿里的余額寶還是騰訊微信的理財通,也在這個范疇之內。還是有必要稍稍理上一理。

P2P投資之類的項目,風險非常大。已經傳出有類似平臺的老板卷款走路的消息。這個和幾年前所謂地下錢莊有類似之處,風險甚至超過地下錢莊,后者好歹還有些所謂私人交情,略略知道點底細。在中國目前的土壤下,這個方向委實比較艱難。

眾籌這一脈,在國外偏向于投資(其實和人人貸之類差不多),但在中國,畢竟有所謂“非法募集資金罪”這樣的重罪,中國的眾籌大部分屬于所謂“預售”模式。預售模式的參與者是消費者,不是投資者,與項目本身沒有什么股權關系,也談不上投資回報不回報。有一種說法是眾籌就是團購,有那么三分道理。既然是預售,其實質,的確和金融非常遠。

最火的就是互聯網理財產品,BAT三家巨頭都有涉獵,動輒年化利率七八個點。這個屬于互聯網金融產品銷售,說句實在話,圖的就是一個購買方便,要說回報如何豐厚,那是談不上的。年化利率7%,不是說你投入的錢每天都有相當于年化利率7%的回報,上下浮動,那是經常的事。

我的看法是,互聯網金融產品的銷售,目標消費者還是低端用戶。真正意義上有點錢的,這種產品的回報太低了。有個六位數閑錢的,可以去購買人民幣理財產品,有個七位數閑錢的,那就和銀行談協議存款好了,保底收益都遠超這個寶那個通的——其實這個寶那個通背后的貨幣基金,很大一塊收益就是年化利率與協議存款差價,有點賺批零差價的意思。

金融行當,其實是不太講什么“長尾效應”的,金融業的核心法則就是有錢才能賺錢。我的一個學生加入瑞銀做私人理財,成為其客戶的門檻就是數百萬瑞士法郎起。長尾效應為什么玩不起來呢?一個很簡單的事實就是:大比例的財富捏在小比例的人手里。中國的基尼系數很高,普通老百姓人數再多,湊一起的錢,頂不上那些為數相對少的富豪們。而他們,才是金融業真正看重的人群。即便是股市這種人人都可以參與的游戲,也是所謂主力莊家說了算,不是什么小散戶。

近日傳出新聞,說國金證券和騰訊合作,要聯手打造網絡券商云云。我仔細看了一下,這個合作說到底是經紀業務領域的,夾雜著一些所謂理財產品兜售。我在02-04年從事過證券經紀業務,所謂零傭金在那個年代就已經開始,不算什么噱頭。證券市場開戶銷戶還是要本人當面辦理,很難通過互聯網遠程操作(尤其是銷戶環節),這起合作能吸引到多少新開戶,并不好講。至于什么拿著QQ號就可以炒股票,意淫成分居多。老實講,券商經紀業務,除了開銷戶這一環,網絡化程度十年前就已經很高,今天還要再進一步網絡化,空間非常有限。

互聯網金融銷售,本質是在于讓用戶更加方便能觸達,這件事的確有其意義所在,但要說意義怎么怎么高法,以至于要撼動整個銀行業,未免放話過早。

不過,有趣的事是,銀行家們紛紛跳出來說要警惕,要趕上時代。似乎連銀行家都要重視的東西,就得更重視了。我是這么解讀這種表態的。中國的銀行家們說到底個個都是國企干部,做類似的公開表態,與其說是要付諸行動,不如說是表示自己還是與時俱進的,不是守舊頑固派。做這樣的姿態,到底做給誰看,大家都心知肚明。

我視野中真正具有潛質的是類似阿里小貸的業務。這個業務利用自己的淘寶天貓平臺,巧妙地解決了并無多少資產可抵押的貸款者的信用程度問題,以及利用它們平時的流水,控制住壞賬風險。銀行三大業務:存貸匯,阿里小貸找到了貸這個環節的些許突破口。但受到相關政策的限制,目前阿里小貸本身規模并不龐大,但它的商業邏輯是正確的。而且它是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金融:沒互聯網(淘寶天貓平臺),這個業務根本玩不轉。而很多所謂互聯網金融項目,不過披了一張互聯網金融的皮罷了,只是利用互聯網搞宣傳而已。

再往下,利用互聯網所產生的數據,進行金融產品創新,是不是可為?趨勢上是可能的,但在兩三年內怕只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夢想。金融衍生產品風險之大,零八年由次貸造成的全球金融危機,讓各國都非常小心。特別是在中國,很難在短時期形成什么氣候。

來源:ItTalks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小白路過~~
    剛看完一個證券分析師展望未來互聯網金融發展形勢大好的報告(時間周期也很長,2030年+),看到這篇文章有些新的思考。

    來自北京 回復